与神摔跤的伦勃朗

无头像不社交

数不清的流年

似是而非的脸

把你的故事对我讲

就让我笑出泪光

自:朴树《清白之年》

从前,人们一笔一划地认真练字,这样才能在某日揣着名刺访新会旧时显出体面;

现在,人们精挑细选的准备头像,这样才能在别人刷朋友圈时夺目抢眼打着招呼。

花样翻新的自拍他拍;登峰入海的一路风景;通古博今的喜迎艺术;花花草草的记录世界。看图识人的时代,头像成了我们的第二张脸。

387年前,22岁的扬·利文斯也给自己备了个头像,那是他画的。就在一年多前,他的画被来自阿姆斯特丹的显贵大为赞叹。这位被称为“描绘人类面部天才” 的画家,对待自己的画像当然要特别用心。

▲《自画像》,约1629-1630年,扬·利文斯(1607—1674),荷兰,板面油画,42×37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这是张直截了当的大头像。通常被用来体现财富和身份的衣服被压进了阴影里。谁都不能抢这张俊脸的风光,美丽的头发也不必细腻表现,让光线不经意地照在上面,让它散发出蓬勃的朝气就好,因为它也是这张脸的映衬啊。

像所有22岁的年轻人一样,利文斯无畏人们用最挑剔的目光凝视自己的脸,因为洋溢的青春已经能够抵挡一切;像所有对自己容貌自信的人一样,利文斯也懒得摆些特别的造型。他在画里坐定,顾不上回望画外的观者,他正忙着注视远方。那里有没有诗不得而知,但肯定有满满的伟大前程。是的,我负责貌美如花才华横溢,你负责惊讶赞叹倾囊订单。

利文斯的时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这个原本不起眼也不能称为独立国家的低地区域,仿佛一夜间在欧洲崛起。1581年,被西班牙统治者欺负得不耐烦的北方7省成立了尼德兰联合共和国。“共和国”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词,但这个共和国却与以往不同。没有权威的教廷,古老的贵族,严格的等级,会赚钱的商人成为国家的新贵,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

谁都挡不住荷兰人走遍四海八荒的脚步了。伴随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是呛人的火药味和惊心的血腥味,出行的欧洲船只都备足了武器。而荷兰人为了多拉快跑,竟然冒险制造了不带重武器的商船,轻快的船只把瞠目结舌的欧洲邻居们甩得老远。全胜时期的荷兰商船数量超过欧洲其他国家商船数总和。看着荷兰人成筐成垛地运着货,满钵满盆地赚着钱,欧洲邻居们只能羡恨交加的叫一声:“海上马车夫”!

“海上马车夫”的性格和邻居们很不相同。它淳朴而厌恶奢侈,它实际和喜欢金钱。人们津津乐道如何发财,如何提升资产。富起来的和急着富起来的人们,四处打听着各种投资机会。嗯,油画不错。

听说意大利的教堂、西班牙的王子、英格兰的爵爷、法兰西的贵族们屋子里都挂满了!于是从富商到屠夫,能拿得出钱的、没钱能硬挤出点钱的人们都用它装点门庭,更重要的是期待这些画在未来升值。后来当英国人来到荷兰时惊讶地发现:这怎么是个连面包房、铁匠铺、乡村农舍里都挂着画的国家?!

荷兰的艺术市场空前繁荣。画画是个能赚钱的行当,学艺的年轻人蜂拥而入。而这里又是实实在在的买方市场,只有得到雇主的青睐,画家们才能出人头地。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除了技艺还有宣传。

利文斯的自画像与其说是披靡朋友圈的自信头像,不如说是用心良苦的店铺招牌,目标直指那些大多不懂艺术却精明又挑剔、市场嗅觉敏锐的生意人的眼光。

▲《戴头巾的男孩(巴拉丁的鲁珀特王子像)》,1631年,扬·利文斯(1607—1674),荷兰,板面油画,66.7 × 51.8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1631年,扬·利文斯为12岁的鲁珀特王子画像,这幅美丽的画作会吸引见到它的每一个人。

王子身着华丽的东方服饰。外袍特意选择了橙色,与里面米白色一起在色彩上营造出富丽。头上暖灰色的裹头减缓大面积暖色的闪耀,与暗色背景一起述说高贵。

从王子皮肤的描绘上,利文斯就完美展现出一个生于深宫、养尊处优的贵族少年的样貌。而他在王子的表情上更是大做文章。王子的面庞微转,目光倾斜地看向左上方的画外。光亮打在他灰蓝色的眼珠上,那是一个未经风雨的孩童的眼睛,清澈而稚嫩。

扬·利文斯生活的莱顿,是当时荷兰第二繁华的城市。画得如此精彩的他的确是天才,但在这个城市中也要迎接其他天才的挑战,比如——伦勃朗·范·莱因。那一年,伦勃朗率领他的工作室也给王子画了一幅肖像。

▲《鲁珀特王子以及他的家庭教师》,1631年,伦勃朗和工作室,布面油画,102.9 × 88.3cm,保罗·盖蒂博物馆藏,洛杉矶

画中王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衣服的材质画得细腻抢眼,富贵逼人。一个勤奋好学、担当得起自己未来不凡身份的小王子跃然纸上。不过相较之下,总没有利文斯笔下的王子更让人过目不忘。

比利文斯年长一岁的伦勃朗,是与他相爱相杀的对手加伙伴,他们狂飙画技之余更是常常一起切磋画技。年轻的画家和年轻的共和国一样,一路奔驰向前,甚至有些无暇顾及古老和传统。当别人建议他们去艺术圣地意大利膜拜一下那些盛名的前辈们时,他们的回答是:好啊,可没时间啊,画还画不过来呢。

欧洲还从来没有国家像荷兰这样,对绘画有如此多的需求;从未因如此多的需求而把绘画发展得如此分门别类,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历史画……画师们各司一两类,术业有专攻。生逢其时啊!荷兰的画家们,要勇往直前啊。于是在这一年,伦勃朗离开了故乡莱顿,漂到了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

要有光

1634年,伦勃朗这个外乡人已经在阿姆斯特丹站住了脚,不但画作大卖,还娶了上流社会的女子。这一年,伦勃朗画《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时,不知是否想起了故乡的故人扬·利文斯。利文斯的自画像已经夺目如斯,伦勃朗又将如何突破呢?

▲《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1634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 – 1669),荷兰,板面油画,71.1 × 56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他带了一顶贝雷帽,当然是为了凸造型。再来一束光吧,不要自然光,就用人工光。这样帽檐的阴影才能如愿以偿地挡住眼睛。为什么要挡住心灵的窗户?因为你好奇啊。你必定想窥探那窗户的。于是那半开半闭的窗户引得你近了再近,恨不得贴到画面上看个清楚。

你看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发现?嗯,答对了,玩儿的就是没表情

对视输了的你,目光开始在伦勃朗的脸上游离……这个鼻子,有点奇怪。是的,你发现秘密了。还是那道光,让原本应该处在鼻梁最高处的分界线,向旁偏移了几毫米。就是这微妙的几毫米,挑战了你的视觉习惯,让你在不自觉中暗暗觉得不寻常,却又一时想不出哪里和平时看的那些画像不同。

那道光,把这张脸调成“亮”与“暗”的不同区域。而那些隐身在影中的细节,越是不清晰越是刺激着你的好奇,让你看个不停。

▲光调出的耐人寻味

这种用光方法并非伦勃朗首创,却因他的反复试验、最终成熟,使得后人将其称为“伦勃朗光”。这点伦勃朗未必料到,但他一定很清楚自己的天赋,并颇为自负。你看他在画里强忍着不笑场,得意上翘的髭须里双唇欲言又止。他当然什么都不会说,让你的好奇心继续保持,猜个不休。

伦勃朗的确和他前代的北部大师们不同。他不像丢勒心怀高远,画个自画像也把自己扮成耶稣;也不像鲁本斯,超越了普通画家的身份,驾着外交官的马车恣意驰骋人生。他考上大学却不去学,他只是不停画画,不停购物。

他为自己画出了一番少年得意的人生。他联姻上流社会,他的订单雪花飞舞,他可以挑三拣四的选雇主,那遥远艺术圣地意大利的公侯们也念念不忘他的画作,丰厚的报酬滚滚而来。

他还是个典型的剁手党。毫不犹豫地贷款买了豪宅后,依然从大师画作到奇珍异品,从不克制自己的购物欲,而且想买就买,即便知道卖家故意抬价也在所不惜,理由只有一个——“可是,我喜欢啊”。

他不再仅仅是普通磨坊主众多孩子中最聪明的那一位,他不再是不被世人尊敬的画师阶层,他迈入了富人圈。

这一切都拜他的天赋所赐,当然还有他过人的勤奋。他简直是一刻不停地画,他还是史上最爱画自画像的人。伦勃朗的自画像,已不仅是精心布置的店铺招牌画,那是他和自己天赋的对话,也是他的试验田。在那里,他窥得了一个秘密,一个来自上帝创世纪时的秘密。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圣经·创世纪》)

光,成了前代绘画大师们离不开的元素,而在伦勃朗之前把它用到新高度的是一个叫卡拉瓦乔的意大利人。光把卡拉瓦乔的画面变成了舞台,悬疑、阴谋、动荡、死亡,都在里面剧烈上演(《以马忤斯的晚餐》)。这个创新让追随者们欣喜雀跃、争相模仿。国博展厅里就有一幅扬·利文斯的学仿成果(《玩牌者》)。

▲《以马忤斯的晚餐》,1601年,卡拉瓦乔(1571- 1610),意大利,布面油画,139×195cm,英国国家美术馆藏,伦敦

▲《玩牌者》,约1625年,扬·利文斯(1607–1674),荷兰,布面油画,97.5×105.4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虽然卡拉瓦乔影响巨大,但伦勃朗觉得光的好戏才刚刚开始。光的细腻,光的有趣,光的迷人,远远没被挖掘出来呢,他要实验更华丽的剧情。

初看伦勃朗的《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会让人很不习惯。没有意大利画中女神的高不可攀,却结实茁壮得像一位普通妇人。这是因为当时荷兰人的质朴口味和欧洲老派贵族们很不同;其次是看到那些神像,也难免让他们想起被傲慢贵族们欺负过的漫漫岁月。干脆不要神像吧,反正钱照赚日子还是继续。

可伦勃朗不这么想。生活需要多姿多彩,除了日常也该探索一下传统啊。谁说女神只能意大利,难道不能很荷兰?走淳朴荷兰风的女神横空出世了。

不过女神究竟是女神,如何在平实中体现她的神性呢?伦勃朗带我们去书房拜谒女神。

▲《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约1635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布面油画,138 ×116.5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我们是不告而往。正在读书的智慧女神被打扰了,用她向后微倾、带着属于神的桂冠的头表达了意外,却毫无惊奇。因为她不是人间纤弱平凡的美人,她茁硕的身姿威严庄重。

我们则被女神的光芒晃得一阵目眩,看不清细节。女神披着的就是她那件著名的斗篷吧!但我们分辨不出它的花纹,只感觉到一片金光中凹凸错综,好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工艺。那才是神能拥有的织物的感觉。

斗篷下面灰蓝色的丝质长袍,光滑细腻;同色系桌椅扶手上的织物,天鹅绒一般闪动;前面厚重的棕红色桌布,低调而奢华。这么多、这么复杂的织物啊!

等我们的眼睛适应了一阵,发现女神身后阴影中的头盔、长矛和盾牌,才想起她还掌管着战争。等等,古罗马的女神怎么还有一个时尚的物品——地球仪?那可15世纪才发明的啊!

▲女神衣袍的炫目感

▲女神书房的陈设,头盔下有地球仪

伦勃朗在这幅画中出现的许多道具,都能轻松地让荷兰人联想起现实中的自己。

当时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毛纺品、亚麻品的中心,那女神穿的、用的肯定是全欧洲最好的、荷兰才有的纺织品啊;

当时荷兰人转动着地球仪走遍全球,女神竟然也在书房摆上地球仪,那是和荷兰的观念同样啊。

既然和荷兰的关系如此密切,这位掌管智慧、战争、保佑艺术和手工业的女神,怎会不护佑荷兰呢?她根本就是荷兰的女神呀!

如果说画中的道具,或许是其他画家也能想到的。但将女神的织物沐浴在光里,却不画细节,只画出那种“感觉”,真是伦勃朗才有的天才手笔。进入女神书房的观者如同第一次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只觉得眼前一片锦绣灿烂,此物本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只有神才配得上这种华服美物啊。

光在伦勃朗的手中,将普通的女子点为了女神。

伦勃朗随意支配着光,也仿佛一位神。

光来讲故事

给一个人画像,怎么算好?外貌肖似肯定是成功的首位。但都做到了很像之后,画与画之间的差异还是蛮大的。

看看下面的对比。左边是我们熟悉的、被国博当做展览海报的扬·利文斯的自画像,英俊逼人;右边,是同时期伦勃朗笔下的他。嗯,我好像看到了别人的相机。

在上次提到的王子像的PK中,扬·利文斯也是力压伦勃朗。原来即便是伟大的伦勃朗也能看出成长的轨迹。高手之间对决一幅人物像,姿态和角度都得毫厘以计地反复推敲,稍有疏忽就落了下风。

幸而伦勃朗从未停下勤学苦练的步伐,最终让他脱颖而出飞升上神的,是光。

请名词解释“伦勃朗光”。

百度答:伦勃朗式用光技术,是依靠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倒三角形的亮区。它可以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而又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

好复杂,还是上图吧。

同样是长发飘过青春不羁期的朴师傅,在“伦勃朗光”的加持下,立即透出了种种深度。

学到这点,我们已经拿到“伦勃朗光”的初级合格证。

伦勃朗的神技既出,从者如云。下面这幅是他的学生费迪南德·博尔的作品。描画细致,笔法熟练,尤其是用“伦勃朗光”生动地画出了人物的特点,不愧是佳作一幅。以博尔的水平至少拿到了中级证。

▲《戴毛边帽的男人》,约1646-48年,费迪南德·博尔(1616–1680),荷兰,布面油画,100× 79.5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真的没那么好学。他的门道还多着呢。请出同在国博展出,都用了“伦勃朗光”的伦勃朗本人画的几幅肖像画。

▲《穿金边斗篷的少女》,1632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板面油画,59× 44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这位少女,初看上去没有博尔的画那么生动。从细软的卷发、若隐若无的眉毛,到柔化的五官轮廓,少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白”,白到了苍白,连面颊上的红晕都躲躲闪闪。

她斗篷的金边,精致;她白色的领衬,纤柔;她的耳环与其说是珍珠的,倒更像是水晶的,单纯而通透。再仔细观察少女,才发现原来伦勃朗画这些物品醉翁之意不在酒,它们的样子反应的是它们的“性格”,而它们的性格反应的则是主人的气息。

伦勃朗的用心还不止于此。对比一下扬·利文斯的那幅美丽的少年王子像,就能看出他的别出心裁。

利文斯用单纯的眼神、稚气的表情和柔滑的皮肤,凸显少年的不谙世事,尤其是光射进眼睛里的晶莹是少年时代特有的清澈。而伦勃朗却大胆放弃了在这些方面精雕细琢。少女肌肤的笔触远不如利文斯细腻,饱满青春的叙述完成在少女额头的高光上;他还故意隐去了明眸的光芒,让那一双无辜的眼睛透出些无主和无助。原来他是让光讲述了一位玻璃美人,精美而脆弱,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光继续讲一位政坛精英的故事。

▲《安东涅·库帕尔画像》,1635年,伦勃朗·范·莱茵和他的工作室,板面油画,83.5 × 67.6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安东涅·库帕尔全身华服,风度翩翩侧身而立。可好像有什么正在悄悄逼近?!那个巨大的阴影已渐渐侵入他宽大的白色蕾丝领边。他警觉地扭转过脸,微蹙的眉头急迫地准备随时做出反应。光用力在他挺直的鼻梁上,照出一道刚毅和勇猛。身担政府要职的库帕尔,还保持着当年带领荷兰人击退西班牙时的精勇敏锐,把国家交到他的手里,让人怎么能不放心呢。

当光与影引入了危机,千篇一律的肖像画剧情竟悄然变得紧张和有趣了。

第三幕拉开,光转头看了看那位中年男子。

达官才能穿的红色,质地精良的衣服,雪白挺括的衣领,这些能体现主角地位的地方,一定要详细说明。但开始后退的发际,慢慢松弛的皮肤,遮挡不住的皱纹,日渐富态的体形,这可都不是什么优势项啊。找了半天,光巧妙地停在了光洁的鼻尖上,显示日久的荣华。

然后么,必须祭出杀手锏了:好好聊聊眼睛!光讲述这男子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用词比前两幕多得多。那双眼睛洞悉一切,却不似库帕尔那样锋芒逼人。那里面装满饱经世事的老道,隐而不发的成熟。

▲《红衣男子像》,1633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板面油画,63.7 × 50.8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光给每一幅画划出了重点:玻璃少女饱满的额头和纯净的眼神;库帕尔坚定的鼻梁和急迫的眼神;红衣男子富贵的鼻尖和持重的眼神。

如果说他的学生博尔是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个人”,伦勃朗则是画出了“一类人”。后人不会记得伦勃朗笔下模特的名字,但记住了什么是玻璃少女、政界中坚和老成权贵。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感慨之余突然想起伦勃朗的密涅瓦女神,一片华光闪烁下的她又是何等的眼神呢?转去细看:女神的眼睛居然毫无故事!那是一个雕塑一样的存在,虽然她已经被观画者打扰了,虽然她已经停止了阅读,但依然不动声色。对呀,这么淡定才是神的状态啊

那么伦勃朗自己呢?再次与伦勃朗对视后,不禁哑然失笑,竟也是一样的无喜无悲、不露声色的一双眼。

你是神么?!”

伦勃朗双唇微张,欲言又止。“嗯,至少有些方面,我是。”

伦勃朗曾对朋友说:他在绘画时看到的是被画者的灵魂,甚至比模特本人对自己的了解还深入。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多么稀有的天赋! 

但伦勃朗摇了摇头:“上帝所造之物皆有灵。只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少而又少,百人中不过二三。而那些不知道的人们会报复知情者的。”

朋友问:“怎么报复?”

把我们活活饿死。”

伦勃朗一语成谶。

要叫伦勃朗

世人提起天才的艺术家,总觉得他们不经历个贫困交加就白度此生了。两百多年后,伦勃朗的同乡梵高也曾在饿得眼冒金星的某日,跑去向一位画商朋友求助。但画商却真诚地说:不挨饿就不算艺术家,何况,我还没见过被饿死的艺术家呢。

还好,当伦勃朗的儿子求助父亲的朋友时,他的朋友没这么淡定,除了鼎力相助,更是大吃一惊。伦勃朗住着豪宅,坐拥珍贵收藏,他死去的妻子还给他留了一大笔遗产,怎么就突然贫困到如此呢?

故事回溯到1642年,伦勃朗接了一个订单,是为一个自卫队画群像。当时的伦勃朗已久负盛名,请他作画成为富裕阶层的时尚。这次订单的酬金很多,伦勃朗的“野心”更大。他要画一幅不朽之作,让人们对他更加爱慕,这样他就有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去进行他着迷的绘画实验了。

▲《夜巡》,1642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 363×437cm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阿姆期特丹

几易其稿之后巨作完成了。画中一场战争突然来袭,城市里一片嘈杂,小狗乱叫,孩子追逐,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自卫队员们的心情。他们从容不迫地集结,高举的旗帜和长矛分割着背景中象征公众的高大建筑空间,也体现出队员们的紧张和有序,他们正准备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出击。

可并不是谁都能看懂这史诗般的巨制的,比如凑钱来画群像的自卫队员们。他们原本以为花了钱,就能让时髦的画家把穿着盛装的自己排在画里,好让他们以后有更多吹嘘的资本。但画中的大家怎么不是排排站?不是大家花的钱一样多吗?凭什么自己在后排?怎么还被别人挡住了脸?

“中间这个小姑娘是谁?她付钱了吗?”“要么改画,要么上法庭!”

宁可上法庭,也决不改画!伦勃朗对自己的艺术坚定到顽固。然而他败诉了,同时名誉扫地。原本纷飞的订单消踪匿迹。

伦勃朗年轻的爱妻也在这年亡故,留下幼子和一份遗产。看似丰厚的遗产却同泡影,每次与她庞大的家族打官司争回的一点钱还不够付诉讼费。更糟糕的是他还是个财务白痴,从没搞清自己收入几多,支出如何。

其实,他除了绘画,其他方面从来都是白痴。

他,不肯按照雇主的要求改画,他的画风已经过时了。顽冥不化;他,还是要高阶收藏各地名家的画作,全然不顾自己入不敷出。奢侈挥霍;他,妻子死后竟和女仆未婚育子,还拒不接受教会法庭的传唤。道德沦丧;他,赶走了到他家游手猎奇收藏品的新富,他竟以为他们会来讨论绘画。粗暴古怪。

在硬撑了一些年后,多米诺骨牌终于倒了。因为还不起巨额房贷,伦勃朗被法庭责令破产。屋内的一切物品都属于债主,他被净身而出。法院执行者连夜赶来。为回避相逼太迫的尴尬,法院解释说实在是债主催得太紧,他们怕有什么东西被拿出屋子。

伦勃朗点点头:你们来得正好,我正准备把这块铜版偷走,去做一幅新的版画。

白痴一样的伦勃朗更像个孩子,只要能让他画画,无论发生什么。

国博展厅里有三幅小画,都产生于这动荡巨变的时期。

▲《女孩头像》,约1645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 板面油画,20.8× 17.4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附身的少女衣着素朴无华,却有一个极为抢眼的额头,纯洁而明亮。微垂的眼睑温良动人。右肩白色的衣领,悄然衬出右颊上的一抹绯红和娇嫩饱满的唇角。

是什么让她温情如此?或者这正是伦勃朗为创作《圣家族》而画的习作,也只有圣母才能兼具少女的灵秀和母亲的温煦。

▲《圣家族》(局部),1645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布面油画,116.4×96.4厘米,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圣彼得堡

另一幅老妇人的习作中,干净整洁的白帽下是细软稀薄的白发,老妇人下垂的嘴角和懈驰的皮肤,无言地诉说着岁月。还是那神奇的光从她的背后照来,如绵长午后昏昏欲睡般的朦胧中,只有鼻子尚且清晰,两只失去往日神采的眼睛早躲进暗影,却又层层地分出明暗,仿佛在她的沉思里正被层层地唤醒的漫长过往,一页一页自读自明。

▲《白帽妇女像习作》,约1640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 板面油画,47.3 × 39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伦勃朗还有个爱好是去犹太人聚集区。当时的荷兰比欧洲其它地方对犹太人都更宽容,大批犹太人因而流亡于此,但人们对他们毕竟还是用并非善意的另眼相看。而伦勃朗却从这里找到无数的灵感。

这位老者的装束就酷似犹太教的智者——拉比。他也是年迈,但光却直接地展露了他的侧面,清晰的轮廓,劲瘦的骨架。他似乎有点累了,把身体隐匿在厚大的衣服里,把面容隐藏在花白的长须中,可藏不住的智慧,正在冥思中暗暗发光。

不爱读书的伦勃朗最爱读的是《圣经》,或者正是这些犹太人让他感性了那些遥远的故事。

▲《老人像(可能为拉比)》,约1645年,伦勃朗·范·莱因(1606–1669),荷兰,板面油画,22.2 × 18.4 cm,莱顿收藏馆藏,纽约,国博正在展出

1669年的一个秋夜,贫困已久的伦勃朗躺在病榻上,他请求朋友:“给我念一段圣经吧,雅各和神摔跤的故事。”

“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

“那人见自己胜不过他,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

“那人说,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

“那人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雅各。”

“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伦勃朗喃喃地重复。“……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伦勃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后记

不读书不立说的伦勃朗是个画痴。当我读到他传记中那与神较力的临终之语时,潸然泪下,遂生出撰文以记之的念头。

此文反复修改终近完成时,我去了趟天津博物馆。看到恽寿平的一段画题,上面写着自己对五代时期大师董源、巨然的仰慕之情:“董巨之迹,技也近乎道”。董源、巨然都是文人画里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他们是以绘画这“雕虫小技”,自觉去呈现宇宙之煌煌大道。

以伦勃朗的学养生平,在中国的古代属于画匠。虽然对于生命之道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但他的执着探索,他的坦诚展现都让人感动,使人受益。热爱伦勃朗的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告诫人们: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去诠释古代的大师,例如把伦勃朗拔得如圣哲那般崇高。但还原于历史的伦勃朗依旧是伟大的,只是他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同。

生命是一场经历。艺术家们在艺术中展现了他们的经由;而我们解读艺术,也同样是一次到达。

将自己投身于浩如烟海的滚滚资料中,这种增长知识的方式古人说是“我注六经”;而我们更要有不过多预习、直接面对作品的勇气,我常与朋友戏言为“裸看”。

此时,艺术脱去了流派、演变、典故、争论的层层包装,那些隐身于伟大作品后面的伟大灵魂,与我们赤诚以待。我们也以自己或深或浅的经历,或对或错的释读,邀请它们进入我们的生命,也就此抵达了古人所言“六经注我”的绝妙之境,在这次短暂的生命之旅中生如夏花。

展览: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展期:2017/06/17~09/03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8展厅

票价:50元

(该展览禁止拍照)

(0)

相关推荐

  • 19世纪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的唯美油画

    弗雷德里克·莱顿,以极其辉煌的艺术风格冲淡了雷诺兹,成为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画家不同,身为画院院长的莱顿,不仅不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甚至不是在英国本土接受的教育.足迹所至,莱顿在 ...

  • 骑驴摔跤现神珠茶陵县有一位郁山主,早年曾...

    骑驴摔跤现神珠 茶陵县有一位郁山主,早年曾受到庐山的募化僧人指点他看一则公案:僧问法灯: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法灯云:恶. 郁山主从此便放下万缘,早晚一心参究这个公案.整天一个"恶" ...

  • 宠爱新片014:类型化的《摔跤吧!爸爸》依然可达神作之列

    阿米尔·汗的新片<摔跤吧!爸爸>不仅在印度刷新了影史票房纪录,在内陆上映后也收获了神级口碑. 作为一部类型片,它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汪星影评大姨"Summer ...

  • 印度国民男神从父记----摔跤吧!爸爸。

    说起印度电影,近年来,声名大噪的印度电影大概都是阿米尔汗主演的了. 从<地球上的星星>到<三傻大闹宝莱坞>再到<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拍一部, ...

  • ▶“草神”道玄子表演狂草,摔跤了&#128560;

    ▶“草神”道玄子表演狂草,摔跤了&amp;#128560;

  • 如何查询自己的喜用神

    如何查询自己的喜用神 人与人之所以有很多不同之处,就是因为天生的个性,成长的环境,和对人对事的领悟角度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和不同的价值. 看一个人的八字,大多就是要先确定这个八字的喜用之神.不然 ...

  • 太空2017:令人目眩神迷惊叹不已

    太空世界因为遥远而让人倍感神秘,而太空照片也总能因为它们的美丽而引人入胜.这些图片无论从精美程度.震撼程度以及稀有程度来说,都堪称无与伦比.尤其是诸如"中子星碰撞粉色云团".&qu ...

  • 知乎10条神回复,针针见血,看完整个人通透多了

    作者|读者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在我们的一生中,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时候, 让我们苦苦追寻的人生答案, 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01 问:命运是什么? 神回复:命,是弱 ...

  • 诸神的传说(中国篇·二)

    四.三皇五帝 三皇,一说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二说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三说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四说伏羲.神农.黄帝, ...

  • 一屋子锦旗的中医不是大神,可能是小丑

    有水平的中医在哪 2008年夏天开始出现身体乏力,精力不足,学习学不进去. 求医经历 吃草药,1号中医说气血不足.吃三付,身体更无力,换2号中医,说气阴两虚,吃三付,身体更虚,不敢在吃了. 去德州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