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妈妈“卧底”藤校家长群,揭露了名校录取真相

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超出常人的付出。

来源: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同样是在子女教育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有的妈妈一手造就了孩子的“空心病”;

有的妈妈不仅把没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培养进了顶尖名校,孩子还特别阳光有朝气。

除了个人禀赋差异外,“鸡娃”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双减时代培训班凉凉后,家长该何去何从呢?
● Sherry女儿的哈佛毕业照
家有顶级牛娃的哈佛妈妈Sherry,是我身边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过来人家长之一。
她女儿是哈佛当年仅在国内录取的3、4人之一,毕业后在伦敦从事喜欢的工作;
她还是藤校家长群核心成员,这些年研究了几百位藤爸藤妈的育儿经,试图找到共同点:
“一些文章为吸引流量总拿极端个案说事,但更有参考性的一定是过来人在教养上的共性。”
● 跟Sherry聊了两个多小时,温柔又坚定。
 被哈佛录取之前
 4杯绿茶、GPA4.0、4小时睡眠 
谁都是第一次做妈妈,焦虑是很正常的。
别看我现在这么淡定,女儿小时候“偷”拿了一块同学橡皮我就崩溃了,生气时也打过她,她数学不算好,写作业老是拖拖拉拉,按照现在的标准,我肯定不是什么“牛妈”。
要真说我做对了什么事情,就是我是个学习型家长,不懂就学。
说真的,市面上几乎所有教养类的书籍我都读过。
虽然不是都有用,但系统性学习能梳理出自己坚信的育儿观,而有了底层逻辑,才不会人云亦云。而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我也给予阅读最高等级的重视度。
女儿出生后,我家电视几乎从没开过。她从小就是捧着书如饥似渴地读,每周末全家雷打不动去书城,坚持了十余年,在选书上我们花了很多心思。
我也坚持父母跟孩子一起读书,走得近一些,这种近不是衣食住行的近,而是心灵、精神上的近。
● Sherry相当用心为谷雨星球整理的妈妈/孩子书单,包括适合的年龄和女儿读后的反馈。
我女儿童年很幸福,我从没逼她学奥数、乐器,也从没上过任何学科培训班,每年还去五台山住一段时间,她爬树速度特别快,捉虫子、上山下海都不算什么事。
我有段时间也很纠结,要不要随着大潮去上学而思,当年一位哈佛妈妈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放下了这件事的执著——“要敢于让孩子做一篮鸡蛋里的苹果”。
在给孩子留白中,我慢慢地我发现她写作很静得下心来,于是我就多留出时间培养她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7年级暑假,她考进了北京中学生通讯社,这是中青传媒旗下有着30多年历史的中学生组织,集聚着全北京爱写的小记者们。
在这里,她坚持把一件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了,让小兴趣变成大成就,这也是她能被哈佛录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女儿去到哈佛,开学第一天,老师一看她的名字就说:哇,你就是那个传媒女孩!
女儿告诉我,哈佛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非常突出、有别于他人的特点,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标签——一看到这个孩子,脑海里就浮现出的关键词:计算机神童、音乐天才和公益达人等等。
换言之,如果孩子只是成绩好,而没有让人一眼就记住的特征,可能就不是哈佛想要的人。而让人一眼就记住,一定是在某个领域已经有杰出的成就,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
女儿在学通社呆了5年,吃过很多苦,往返花费三四个小时,在大太阳底下或刺骨的寒风中等2个小时还扑不到人采访都是常事。
孩子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有人说有这时间不如多上培训班,拿到实打实的分数和考证证书。
但我很“固执”,她喜欢,她不说放弃,我就陪着她坚持。我也很严格,自己选择要做的事情,只要做到极致,一定有收获。
她采访过伦敦奥运会,亚运会,网球公开赛,是唯一一个作为正式记者团,跟路透社等世界级媒体一起采访的学生记者组织。
女儿管理能力强,先是当上了朝阳分社社长,在任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收编了国际分社,17岁时成为了北京总社社长。最忙的时候,她管理着1000多名记者,负责出版一份发行量五六十万份的报纸!
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超出常人的付出。
外媒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报道,颠覆大家对“美国教育很轻松”的刻板印象。大意是,学生为了拿GPA4.0,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熬过一整夜。
这跟女儿高中最后两年的状况很吻合。
当时女儿准备申请,IB课程,社团活动,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晚上大杯喝咖啡,喝绿茶。她也崩溃过,但仍因为热爱而坚持了下来。
当时,我们还发现咖啡提神作用不如绿茶,打趣说我们以后要上了名校,标题就该写成“4杯绿茶、4个小时、GPA4.0 ”。
● 一张很有名的图,读IB就忙得很少睡觉,兼顾社团的女儿最后两年特别辛苦。
 藤爸藤妈的共性  
 “精心的散养” 
常有文章写藤校学生都是被父母鸡出来的, 一进大学或毕业就崩溃之类的,这些都别太当真。
我们有个近一千人的中国藤爸藤妈群,我太知道真实情况了。绝大多数孩子都有着极强内驱力和成熟的思考力,毕业后也都在自己喜欢的路上越走越好。
哈佛学生校报《The Havard Crimson》新生调查数据显示,80%学生的压力来源都是对自己的期望。
培养出有内驱力的孩子,可比追求标准答案的高压式教育要难得多。
是这很多藤爸藤妈都说没鸡过娃,孩子确实都没怎么上过培训班。但他们付出的心力,花费的心思,跟带着孩子奔波各种班的家长比起来,只多不少。
我们把共性的养育方法总结了一个模式,取了个名字叫“精心的散养”。
跟把孩子每天时间排得满满的,父母是孩子的指挥员的传统高压式教育比起来,“精心的散养”顺应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像在我家,上哈佛先是女儿的梦想,才变成了我梦想,而不是反过来。
● Sherry和女儿的合照,母女俩情同姐妹,女儿毕业后就聊美容和保养。
1、做引航员,方向盘得在孩子手里
这些爸妈理念非常清晰,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不祈求每一门学科都好,而是让大豆做大豆,白菜就做白菜,做决策时不焦虑。
我认识一个布朗学生,小时候沉迷编织,高中机缘巧合接触一些贫困单亲妈妈,她就想用编织帮助他们,从设计样式到教编织,从供货到卖方渠道,帮她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大学期间,她成立专门的组织扩大产品线,毕业后放弃了投行的高薪,选择帮助更多女性。
● 网图
如果一开始,父母呵斥她怎么这么不务正业,不让她织毛衣而去上补习班,故事的结局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2、做战友,要比孩子更能坚持
再坚强,孩子也还是未成年人,尤其是青春期一烦躁或压力太大的时候,就想放弃。
但一旦家庭认定这是孩子真正想做的事,关键时刻父母就得“狠心”点。
我记得有一次,女儿第二天有场重要的考试,她要复习,但是特别困,说先睡会,让我要想方设法叫醒她。
没想到怎么叫也叫不醒,于是我就去倒了杯温水,把温度调好,从头上浇下去浇醒,清醒后帮她擦擦干,换衣服后继续学习。
我也反思是不是对她太严格了,但女儿后来说,妈妈还好当时有你在,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来,现在肯定会后悔。我确实听过很多孩子说,要是当时我妈妈推我一把就好了。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坚持不下去,而是家长坚持不下去。
3、做好后勤,一定要提供情绪支持

很多家长担心给孩子压力太大会出现心理问题。
但就我观察,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目标差距过大的落差感,一种是得不到父母认同的挫败感。
我发现藤校父母心态普遍都很好,不会管得很细,但孩子需要的时候一定都在,帮他们把特别宏大的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并为孩子提供情绪支持,发自内心地相信他们。
我不是一个天天夸孩子“你很棒”的妈妈,但在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一定会特别特别鼓励她,“妈妈觉得你真的做得很棒了,妈妈都可能做不到像你这样棒。”
我认识的藤校爸妈在孩子心理建设上都做得很好,我一直坚信,孩子担心的从来不是失败,而是在父母眼里的失败。
● 电影《最初的梦想》
 哈佛毕业,
 为什么不能做十字绣?

作为传统中国式妈妈,我也想过,做什么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学历呢?
女儿大二暑假那年痴迷十字绣,天天从早上绣到晚上,我看了就着急,问她有这个时间你为什么不能去找个实习,去看点书呢?
当时我说了一句很不对的话,我说你竟然喜欢十字绣,当时那么辛苦考哈佛是为啥呢?
女儿听了就特别严肃地跟我说,妈妈你不能有这样的想法,谁说哈佛学生就不能做十字绣?如果我特别喜欢做十字绣, 那么我就做这个也没有任何问题。
我找了一张哈佛大学2019年本科生去向的调查表,在金融、法律和科技行业工作的人有51%;

有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学术、公益机构、政府部门、教育、艺术等相关工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元。
我女儿毕业后去伦敦加入了最喜欢的一家管理公司,她好朋友有参军的,有投行的,有做中学老师,也有去非洲做志愿者的,还有个去了剑桥转读古典学。
如果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就,那么辛苦上名校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跟女儿聊过,她说名校让她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她可以做十字绣,她之前还想开个婚礼策划公司,因为结婚是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为新人们制造一个永生难忘当时幸福的瞬间,也很了不起。
所有选择都是自我出发,而不是无奈之举。
她还说,在努力过程中,她体验了深层次的快乐,就像运动员一样,突破了自我,超越了小我,获得“自我实现”的真正幸福。
人生终极意义莫过于追寻幸福,这源自自我实现,与金钱无关,与学历也无关。
当年申请哈佛的时候,我问她做了这么多准备没有进会不会特别失望?她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发现她的格局已经超过我了。
她说,“妈妈,你听过泰戈尔的一句诗吗,朝着月亮出发,即使无法抵达,你也置身于一片繁星之中了。”

● 责任编辑:华小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