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曾提到“边区造”炸开才两半,其实那还不是最糟的情况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亮剑》中,曾经有一个场景:刚刚升任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到八路军总部找到后勤部长老张,张口就要50箱手榴弹;老张一脸不屑的说:“你以前老嫌咱们'边区造’的质量差,质量差还上赶着来要。”李云龙也十分无奈:“你那'边区造’质量是不怎么样,有时候炸开了才两半,但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再差也总比没有强吧!”

编辑搜图

▲“巩”式手榴弹

“边区造”系仿造的国民党“巩”式手榴弹

他们口中所提到的“边区造”,其实是敌后根据地自行生产的一种小型木柄手榴弹。1931年,国民党军的巩县兵工厂总结以往各大兵工厂的经验,重新设计了一款木柄手榴弹,全长压缩至245毫米,但装药改为50克的60%梯恩梯与40%硝酸铵压装的混合炸药,重量更轻,杀伤半径则增大到10至15米,这就是国民党军的制式装备——巩式手榴弹。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129师和115师分别在南宫武村和平顺岳两处炸弹厂,前者每月生产800枚木柄手榴弹,后者月产500枚;随后,八路军总部广泛动员军工技术人员及工匠,建立了柳沟铁厂、杨家庄炸弹厂、良沟炸弹厂、壶关杨威炸弹厂等一批弹药厂,逐渐成了八路军的招牌装备之一,抗日军民习惯称其为“边区造”木柄手榴弹。

编辑搜图

▲抗日军民装填手榴弹

“边区造”存在质量问题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兵工厂的生产条件普遍较为恶劣,因此一般只能优先保证生产数量,无法对手榴弹的可靠性和威力有太多追求。由于制造技术不熟练,装药还都是威力有限的黑火药,因此生产的手榴弹爆炸威力弱,与日寇普遍使用的“香瓜”手雷即九一式手榴弹根本无法相比,九一式因破片多、威力大,又被称为“四十八瓣”;“边区造”有时真的仅仅能炸裂开来,毫无杀伤力,以至于很多战士暗地里将“边区造”又称为“张手雷”。

关键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由于八路军兵工厂的大部分技术工人都没有生产缓燃拉发引信的经验,不少人甚至没有见过这种引信,因此生产的引信质量参差不齐,使用时性能也极其不稳定,战士们在训练和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手榴弹投掷后会瞎火,有些延时仅有一两秒,几乎出手就爆炸,严重影响作战。

编辑搜图

▲改进后的卵形手榴弹

产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改变手榴弹生产的现状,八路军军工部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一线部队调查,并于1940年5月集中组织技术力量,对自制木柄手榴弹的各种问题进行攻关。当时除了广泛征求部队意见,技术人员还冒险拆卸收集回来的哑弹,后来决定将手榴弹的圆柱形弹体改为卵形,增加装药量以提升威力;将以往的药捻导火索改为真正的纸质引火管,然后放入自制的手动装药机内,边装入火药边压紧,减少引火管中的空隙,进一步提高的发火和延时的可靠性。

1940年6月,第一笔改进手榴弹生产出来,投入使用后很受部队欢迎,其平均有效弹片从10余片增加到50余片,以往的瞎火等问题也未出现。八路军军工部随即派出技术熟练的技师,到各分区手榴弹厂担任技术顾问,促进生产。截止到1940年年底,仅晋察冀军区所属的4个分区,就生产手榴弹86000枚,极大弥补了前线火力的不足。

编辑搜图

▲日寇使用的手榴弹

编辑搜图

▲“边区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