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肿瘤服毒,溶血栓崩解,细管长驱直入,看介入灌注术是有多牛?

药物治疗的软肋在哪里?

有病了,首先想到的是开点药吃,这个应该没有异议吧?
然而,吃什么药?怎么吃药?如何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效果?这些问题,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取得共识的了吧?比如说,到底是吃药、打屁股针,或是打吊瓶,都会引起争论。
吃药大概是治病的第一选择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是广泛存在的,难以避免,以至于有些人因为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选择“我就是不想吃药”,“病死还好过被毒死!”
好在大多数人还比较理性,不会敌视医院和医生,有病了还是会选择去看医生,开些药来治疗疾病。然而,有些药物,比如说“肿瘤化疗药”的毒副作用实在是太大、太普遍,以至于目前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抗拒的,对可能引起的难以承受的不良反应心存恐惧。

打吊瓶痛在局部,但却是全身用药

可以说,药物的不良反应就是内科药物治疗的“软肋”。而为了防止出现难以承受的不良反应,医生在考虑药物剂量时,也有些“畏手畏脚”,而药物剂量上不去,药物治疗的疗效就可能大打折扣。

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软肋问题”?

要想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争取尽量控制毒副作用的程度还是有可能实现的。目前能够最大幅度地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办法,就是尽量争取采用局部治疗的方式,即将治疗用药直接应用到病灶,避免“全身每个细胞都去吃药”。因为,药物只对病灶起到“治疗作用”,而对不是病灶的其它组织细胞,吃药的结果就只是“毒副作用”了!

药物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如何仅仅只让病灶“吃药”?前面说过了,是尽量争取采取局部用药的方式。但理论上好说,实际应用中则并不简单。对于皮肤体表的小病灶,局部涂药是古老的办法,各位也能够想得到。然而,绝大多数病灶都深藏在体内深部,如何做得到“局部涂药”呢?

在皮肤涂药容易,如何涂到体内器官?

答案就是采用“介入灌注术”

什么是“介入灌注术”?

“介入灌注术”比较正规的术语应该是“经导管药物灌注术”。它是指介入医生在电视透视的监控下,将细长的导管选择性地插入到病变器官内(一般是其供血动脉),再将药物经导管注射进去,以实现局部用药的目的。
各式导管是应用灌注术的基本器械
为什么不用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方式用药,而偏偏要插管这么麻烦呢?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通过介入插管,才能实现深部病灶的“局部”药物灌注,而无论是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方式用药,都属于全身用药,相当于“撒胡椒面”一样,病灶局部的药量难以保证。

介入灌注术有什么好处?

“介入灌注术”至少有两个特别的好处:其一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其二是能够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前面已经提到了局部用药的好处,就是只让药物在它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发挥治疗作用,而将“全身每个细胞都去吃药”而引起的毒副反应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讲透。“药物也是毒物”,特别是治疗肿瘤的化疗药,其毒性可不低。全身用药不可能无限地提高药量,所以能够到达病灶局部的药物就很有限,疗效也就上不来。而经导管直接在病灶灌注药物,局部药物浓度可以成百倍地增加,“集中炮火,饱和攻击”,疗效的提高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同时,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避免了药物毒副作用的伤害,全身的不良反应将明显减轻,患者也易于耐受。

满载弹药直抵敌方发起饱和攻击,自然威力强劲

介入灌注术有哪些具体应用?
介入灌注术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化疗灌注”,也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局部溶栓和肠道出血的灌注止血。此外,顽固性的局部感染如骨髓炎和长期不愈的空洞型肺结核等,也有人采用局部灌注方法来治疗。总之,只要是有局部病变,用一般的用药方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或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的疾病,均可以考虑采取介入灌注术的方式来用药。
有关介入灌注术,我也拟了一首顺口溜:“导管插得准,敌我分得清,局部灌注猛,介入就是行!”

本文根据以下两本科普书籍的相关内容整合修改而成

巧用光和影,病魔难遁形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搜索,向原作者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