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很多术语其实都是相通的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气虚,即阳气虚。阳气,就是功能、能量、热量。阳气不足,就是指人体的功能不足、能量不足、热量不足。但气虚偏重于指人体温煦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阳虚重点指人体的温煦功能不足。阳虚和气虚实质上是一回事。
血虚
血虚,即血液不足。广义的血虚,也包括人体的津液不足,营养不足。血虚与西医所谓的贫血近似,但范围比贫血更为广泛。贫血主要指血液中红细胞不足,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血虚除了上述两个指标之外,还包括血液总量不足。所以,很多血虚患者,西医检查并不贫血,就是因为他们只是血液总量不够,但是血液中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含量都还是可以的。
气血两虚
气者,功能、能量。血者,血液、津液、营养物质。气血不足,就是说,你身体的功能不够用,功能低下,同时身体的血液、津液、营养物质也不够用。总而言之,是身体的正气不足,身体各方面功能低下,同时营养供应跟不上,贫血。气虚血虚,是全身性的表现,是根本病机,是各个脏腑共同的表现,基本不存在某些脏腑气血不足,另一些脏腑气虚过盛的表现。(气虚不足而现肝胆火旺的情况,存在一个表述误区,后面会讲到。)
气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生血,血载气。气旺则血足,气行则血行。简而言之,血是人体自身制造出来的,所以人体功能有没有足够的造血能力,是血是否充沛的关键。因为现在人都不缺饮食,营养的摄入都很充沛。能不能把吃进来的营养吸收转化,制造出血液来,是血液充沛与否的关键。所以,现在绝大多数所谓血虚、气血两虚,都是因为气虚引起的,所以关键在于补气。气足了,血液自然充沛。如果气不足,补再多的营养和保健品,都无济于事。相反,营养摄入过量,运化不掉,反而产生大量的垃圾,形成痰湿,危害健康。因此,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管你是气虚、血虚还是气血两虚,都一律要补气,否则就是做无用功。
气郁
气郁就是体内气运行不畅。但是这个气不是说体内有空气,而是说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身体功能运行不正常,功能分布不均匀,就是气郁。有时候气郁患者会腹胀,肚子里面有气,揉揉肚子,放几个屁就好了。所以有人说气郁就是体内有空气。这是以偏概全。气郁可以导致肠道蠕动缓慢,肠道蠕动慢,内部的空气(有吃饭带进去的,也有食物分解产生的)不能及时排出而造成腹胀。这只是消化道的特殊情况,与整体的气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中医讲究经络,认为气机运行是通过经络进行的,因此气郁都是因为经络不通。尤其是肝胆经,是负责全身上下气机条畅的,肝胆经不通,则气机不畅,即气郁。所以气郁和肝胆经的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所以气郁和肝气郁结基本是一样的。那么要想解决气郁,就要疏理肝气,即疏肝行气。
血瘀
血瘀就是血液运行不畅,血细胞在循环末梢停滞、或运行缓慢。有些血细胞在某处停留太久,超过其寿命,就会死亡、分解,代谢垃圾则长期堆积。皮肤是循环末梢,最容易产生淤血和代谢垃圾,如果排出不畅,就会沉淀,形成各种斑点。下腹部是另一个特别容易形成淤血的地方,尤其是女性,如果月经不畅,淤血就会堆积,影响健康。因此,建议多走路,以肢体运动,驱动血液运动,减少淤血。
气滞血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血瘀多数都是因为气滞所致。因此,解决血瘀,首先要行气,行气就要疏理肝胆经。当然,也可以直接活血,中药有很多活血药,比如川芎丹参等等。血液运行畅通,气机运行也就畅通。所以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行。只不过,活血有限度,尤其是育龄妇女,活血过度,会造成出血不止。所以活血最好是从行气入手,辅以活血,比较安全有效。
行气活血
行气就是使气机运行顺畅一些。行气最好是疏通经络,尤其是疏通肝胆经。具体方法有很多,吃药、理疗都可以。柴胡、陈皮、青皮、香附等都是常用行气之品。活血就是使血液运行顺畅一些。活血可以先行气,以气推动血液运行;也可以直接活血。药疗理疗都可以。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都是常用活血之品。
阳虚
阳虚就是指人体功能不足、能量不足、热量不足,尤其侧重于温煦身体的功能不足。阳虚和气虚是一回事,只不过侧重面不同而已。现在阳虚体质的人非常多,比比皆是。就其原因,与现代人体温普遍降低有关。现代人体温大约比50年前下降1℃左右。原因主要有:太阳照射少、体力劳动和运动少、空调冰箱风扇大量使用、冷饮啤酒大量饮用、寒性果蔬大量食用、农药残留高、环境污染严重、过度熬夜、性生活过度、西药和抗生素等大量滥用等等。现在导致人体质阳虚的因素太多,不胜枚举,所以阳虚的人很多。
阴虚
阴虚就是指人体的营养不足、津液不足、血液不足;尤其侧重于津液不足。阴虚和血虚类似,只是血虚更偏重于血液不足。其实都是人体组成的物质基础不足。现代人营养充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了又不活动,营养在体内大量堆积。因此,现代人往往都是营养过剩,也就是阴盛。阴盛分两种,如果阴液以津液和身体所需的形式大量存在,则是好事,是健康;如果阴液是以痰浊水饮的形式存在,以代谢废物的形式存在,则是坏事,不健康。现在不也有很多营养不良的人存在吗?他们是不是阴虚呢?
他们不是阴虚。因为他们营养不良,不是因为营养供应不足,而是因为身体功能不足,脾胃虚,供应的营养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营养不良。那么这种营养不良的实质,是身体功能不足,是阳虚。所以把这种情况看作阴虚就大错特错了。现在也有很多人,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眼干等多种热像,与中医教科书上讲的阴虚症状一样,难道不是阴虚吗?
当然不是阴虚。因为这些症状是阴虚常见症状,但不是阴虚的特异性症状,阳虚也可以有这些症状。比如阳虚而肝郁化热者,就可以见到这些症状。可以说,现在具有这些症状的人,基本上都是阳虚而肝郁化热者,极少有阴虚者。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就是阳气和阴气都不足。阳虚日久,必然损及阴液,即阳损及阴;阴虚日久,必然损及阳气,即阴损及阳。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必然是上述两种情况导致的。绝对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阴阳两个方面商量好,按照同一个步骤,一起虚下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阴阳两虚,要么是阴虚引起的,要么是阳虚引起的。阴虚引起的阴阳两虚,重点滋阴,不可温阳,也不必虑及阴盛伤阳,阴气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呢,哪有能力伤阳?只有阴足之后才可兼补阳气;阳虚引起的阴阳两虚,重点温阳,不可滋阴,也不必虑及阳盛伤阴,阳气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呢,哪有能力伤阴?只有阳足之后才可兼补阴气。万不可一开始就阴阳双补,平均用力,否则往往迁延不愈,甚至变证丛生。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是全身性的病机,所有的脏腑都是同样的病机,不可能有些脏腑是阳虚,有些脏腑是阴虚。(阳虚而现肝胆火旺的情况,存在一个表述误区,后面会讲到。)
脾虚
脾的功能不足。脾的功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消化功能(消化、排便、胃排空、肠道蠕动等等消化道功能)、运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营养分解转化、气血生成、代谢废物排出等等)、升清功能、统血功能、肌肉运动功能等等。不同的脾虚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有很大不同,就是因为脾主管的功能太多。我们平时说的气血不足,其实就是脾虚。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不同的是,说气血不足,是从气血辩证的角度说的;说脾虚,是从脏腑辨证角度说的。两种说法,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肾气虚
气虚就是功能不足,是全身性的病机,各个脏腑都一样。不可能这个脏腑气虚,别的脏腑气盛。但是,人体各个脏腑的素质不同,有的脏腑比较强壮一些,有的脏腑比较弱小一些。十个手指头都不一样长嘛,很正常。那么,同样都是气虚的情况下,比较柔弱的脏腑就容易出现症状,比较强壮的脏腑就不大容易出现症状。但不出现症状,也不是说很强大,只不过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而已。如果这个人脾胃比较弱,必然脾胃系统、消化系统率先出现症状,那么这时我们就说他是脾气虚;如果这个人心功能比较弱,必然率先出现心系统的症状,这时我们就说他是心气虚。同理,也就有肺气虚、肾气虚等等。不管是哪个脏腑出现气虚症状,都不要忘记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要从补脾胃入手来补气血,同时兼顾出现症状的脏腑,即可标本兼治。
有没有肝气虚?
当然有肝气虚。气虚是全身性的病机,只要全身都表现才气虚的病机,肝气当然也不足。但是,中医一般很少提到肝气虚。甚至有肝气常旺、肝常有余的说法。临床上也常有脾虚气血不足而呈现肝火旺的现象。为什么别的脏腑都气虚,都功能低下,唯独肝能够得天独厚,功能不减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整个人都气虚功能不足,肝的功能当然也不足。但是,肝是负责全身气机条畅的,肝的功能不足,条畅气机的能力当然不足,所以必然气郁,郁久必然化火化热。这些热象,往往体现在头面部,体现在肝胆经的范畴,所以中医叫做肝火旺,叫做肝气盛、肝气有余等等。实际上,这里的热象、上火,不是真正的功能过盛,而恰恰相反,是功能不足的表现,是肝气虚的表现。这是肝的独特生理功能决定的,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所以,一个人气虚的话,肝气也虚,只不过会表现出虚假的“过度、有余和热象”而已。
脾阳虚、心阳虚、肺阳虚、肾阳虚,肝阳虚
脾阳虚、心阳虚、肺阳虚、肾阳虚, 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个阳虚而已。和气虚一样,阳虚也是全身性的病机,是全身性的功能能量、热量的虚衰,不能温煦身体。一个人阳虚,必然是身体各个脏腑都阳虚,道理见上面气虚条目。如果一个人为阳虚,同时脾又比较薄弱,就容易出现一些脾系统的症状,于是我们称之为脾阳虚。同理,也就有心阳虚、肺阳虚、肾阳虚等等。无非是阳虚体质前提下,症状偏重的侧面不一样而已,表现的侧面不一样而已。
那么有没有肝阳虚呢?中医很少提肝阳虚。但肝阳虚也是必然存在的。一个人阳虚,各个系统都会阳虚,功能都会虚衰,肝系统也不会得天独厚逍遥法外。但是,很多阳虚的人,却明显呈现出肝火旺的局面。道理和上面“肝气虚”条目一样,其肝火旺正是由于他阳气虚衰所致。上面已经讲的很清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脾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肝阴虚
脾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肝阴虚,其实就是一个阴虚而已。和上面的道理一样,阴虚是全身性病机,一个人阴虚,各个系统都会阴虚,谁也不能例外。区别就是看哪个系统更薄弱,哪个系统就率先呈现症状,于是就有了不同系统的阴虚。治法也大致相同,整体滋阴,稍微照顾一下具体出现症状的系统就是了。
在阴虚体系中,乃至在血虚系统中,肝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不需要特别解释。但是脾阴虚,稍微特别一点。中医有个理论,叫脾无阴虚。实际上,这个理论是脾胃一起讲,讲脾胃阳虚,就说脾阳虚,其实脾阳虚把胃阳虚都包括进去了;讲脾胃阴虚,就说胃阴虚,实际上是把脾阴虚包括进去了。脾胃本来是一家,这样说也无妨。同样的道理,在六经辩证系统中,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就是把消化系统的实热证归于阳明胃,把虚寒证归于太阴脾。只要明白原委,就不会弄乱了。
心血虚、肝血虚
关于血虚,也是全身性的病机,也是各个脏腑都一样的。但是中医比较经常提到的主要是心和肝两个系统。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这两脏和血液关系密切,所以这两个方面提得比较多。其实,血虚患者,其他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血虚而出现肾系统的症状,中医就讲精血同源,血虚而致肾精不足。或者讲乙癸同源,肝血不足而致肾精不足等等。反过来,肾精不足而致肝血不足,也是可以的。看你辩证的角度站在什么角度上。
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和肾阴虚基本一样,都是说人的生理必需的物质基础不够。但是肾阴虚偏重于津液的不足,主要体现为燥象。肾精不足,更宽泛地涵盖肾系统的一切物质基础的不足。一个人物质基础不够,同时有明显燥象,那就是肾阴虚,如果没有明显燥象,那就是肾精不足。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就是中医病因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外界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合称六淫。其实,风寒暑湿燥火都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自然气候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导致人体发病,那就是正常的气候;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导致发病,于是就是致病因素了,就是六淫。但是,这个限度是不同的。有的人体质强壮,承受的限度就强,有的人体质弱,承受的限度低。所以,同样的气候条件,对体质好的人来说就是正常气候,对体质差的人来说,就是致病因素了。所以,同样条件下,有人生病,有人不生病,这虽然和外界因素有关,其自身的体质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医讲,生病是六淫所致;西医讲,生病是病菌病毒所致。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其实,两方面说的都对,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首先,病菌病毒到处都有,我们根本无法消除和避免。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病菌病毒,我们身上体内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病菌病毒存在。但是为什么不生病呢?因为我们有比较强的抵抗力,中医说法,叫正气充足。但是,如果我们的外环境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过度了,超过了我们能够承受的限度,那么我们的抵抗力就差了,正气就会受损。那么这个时候,病菌病毒就会趁机发作,于是发病了。所以,人发病应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病菌病毒的存在,一个是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一不可。但是,中医没有认识到病菌病毒这个层面,只强调了外界气候因素的作用;西医对气候因素的认识不足,片面强调了病菌病毒的作用。所以说,在发病原因上,中医西医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两个方面都看到,才是全面的。
风
风分外风、内风。外风就是指外界的风邪,内风主要是指肝气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类似于风的症状。风,作为一种病因,主要指外界的风过度侵袭,成为发病诱因。风邪致病,有很多特点,比如风性轻扬,善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等等。这里不是讲课,所以不具体分析。因为风有这么多特点,所以人得病之后,如果我们呈现相应的症状,就称之为风证。比如各种瘙痒、抖动、抽搐等等,都被称为风证。肝胆系统导致的毛病,比较容易出现上述特点,所以,中医讲肝主风,肝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肝风内动等等。
其实,人体内并没有风,无论你如何吹风,都只能吹到皮肤而已,不会吹到肉里面去,更不会说外界的风停了,皮肤里面,肌肉和内脏里面还在刮风,那真是笑话。体内是不会有“风”的。中医讲的风和风证,主要是指上述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机。
我们知道,风的形成,就是空气的流动而已,没有别的。空气流动怎么能致病呢?其实风对人体致病的主要机理,在于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风会快速冷却我们的身体,体表丧失大量热能,机能下降,当然抵抗力就降低,于是致病。所以,风致病,不是因为空气流动,而是因为气温较低。举例来说,冬天刮西北风,我们吹着了就会感冒;但是你感冒之后,回家用电吹风,开暖风档,吹一吹身体,出点汗,感冒可能就好了。可见,我们生病并不是因为被风吹着了,而是因为风太凉,冻着了。
所以,我们并不必对风特别恐惧,但是对寒冷则要各位关注。
有些人为了避风,比如感冒之后,或者产妇,为了避风,就把所有的门窗都关得严实合缝,密不透风。这是一种偏见,一种陋习。西医认为,感冒之后要注意通风,是有道理的,因为空气流动,病毒就不会堆积。产妇的房间也要通风,产妇和婴儿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你只要能保证室内足够暖和,适当的通风,肯定是有好处的。
风与寒的关系
俗话说,风为百病之首。说的是风对人体的侵害比较多,而且风邪容易与其他外邪合而感人,危害更多。但是,实际上风邪伤人,病不在于风,多数情况下在于寒,有时在于湿、热、燥等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温度适当,干湿度适当,吹风一般不会使人生病,.而一旦温度过低,(或过热、湿、燥等),吹风后就很容易生病。所以,治病的不在于风,而在于寒。再比如,我们在寒冷的环境中呆久了,即使没有风,我们也会生病,如果生病的症状为怕冷、发热、汗出,那是什么病?显然是太阳中风证。相反,如果我们让风吹大了,生病了,症状为怕冷、发热而不汗出,那是什么病?显然是太阳伤寒证。所以,我们诊断是根据你的症状表现,而不是追究你到底感受了什么邪气,而是看你病后出现什么症状,我们是根据症状来推测病机的。至于你感受了什么外邪,我们是根据症状辩证之后推测的,没有什么检测数据。所以,我们中医治病,关键在于通过症状推测病机,病因只在医理研究中有用,在临床治病过程中,意义不大。
就风与寒的关系来说,虽然古代有“君子避风如避矢石”的说法,但也有“百病寒中生”的说法,事实上防寒比避风更重要。
中风
中风的概念有几种,差别很大。第一种,就是伤寒论中的中风,即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外感风寒之后的表证,有汗出的为中风,没有汗出的为伤寒。这个太阳病的中风,是很多种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即表证阶段。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就是感冒。感冒之后,如果又怕冷,又有汗出,那就叫中风。
另一种中风,也是外感引起的。比如我们晚上开着窗户睡觉,第二天醒来发现嘴歪眼斜,呵呵,这就是所谓的中风了。原因就是此人气血比较虚弱,晚上睡觉,气血内敛,体表的气血更加弱了。但是晚上风凉,长时间吹其身体的某一个局部,这个部位比如受寒收缩,血流不畅,肌肉因为缺乏营养和能量供给,因而肌肉松弛抖动,即为中风。
另有一类风证,也是外感所致,主要是瘙痒、疹块等。主要从营卫不和论证即可。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主要是中老年人,情绪不稳,血压偏高,激动之后,出现脑梗塞、脑出血等等,外在表现为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等等。这种情况,主要与肝气郁结有关。肝主筋,血管就是筋膜组成的,肝郁则筋膜紧张,时间就了,筋膜变脆,容易破裂出血等等。所以,这种情况叫做肝风内动。
还有一种风证,是手脚不自主地抖动。发病缓慢,没有明显诱因,甚至患者本身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几种情况,前几种与外感有关,但却不一定非吹风不可得,主要还是受寒。道理我们上条以及讲过了。
后两种情况,主要是内因所致。主要在肝和脾。心脑血管方面的中风,一方面有肝气郁结、肝动生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脾虚不能运化,以致痰湿内停的因素。肝的问题,导致血管硬化,脾的问题,导致血管堵塞。机体不由自主颤抖的风证,其实也是肝脾的问题。肝郁则脾虚,脾虚则气血不足,肌肉失养,就会抖动。这两者情况,都和肝有关系,肝郁则气滞血瘀,血瘀则营养能量供应不足,所以出现风证。所以要行气活血。中医谚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肝郁化热
肝郁化热、肝郁化火等等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即肝胆条畅气机的功能不足,气机运行不畅,气血分布不均匀,导致某些局部气血分布相对偏多,因而出现热像,即我们常说的上火。
肝胆条畅气机的功能,其实就是让气血在全身分布比较均匀。但是,如果肝胆的功能偏弱,气血在全身的分布就会有偏颇,有的地方偏多,有的地方偏少。偏多的地方,因为气血多,所以功能往往就过盛,于是呈现热像,这时往往表现为实热;如果这人体质偏弱,脾胃运化功能不足,以至于痰湿内停,那么气血偏多的地方,痰湿必然也就多,于是也会呈现热像,但这是往往表现为虚热。所以,肝郁化热有时候表现为实热,有时候表现为虚热,具体要看这个人身体素质。身体强壮的往往表现为实热,体质差的往往表现为虚热。
肝郁化热,多数表现在头面部,比如眼睛红肿干涩、口腔溃疡、面部长痘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当然,有的是实火有的是虚火。
为什么头面部容易上火?因为心在上焦,距离头面部较近,所以头面部比较容易得到更多的气血。另外,肝胆不好的人,中焦脾胃往往比较弱,脾胃对气机运转有斡旋作用,所以脾胃不好的人,气机难以通过中焦而达下焦,于是上焦头面部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气血。当然,这都是因为肝胆条畅气机功能没有正常发挥有关系。总之,头面部更容易上火。但头面部并非唯一能上火的地方。很多人气机不通,而呈现手脚烫热的症状,也有的表现为小便黄赤,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等,中医角度看,也是气机不畅,局部郁热的结果。
肝动生风
肝动生风其实还是肝气郁结的结果,道理和肝郁化热类似,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肝动生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出现风证,即头晕目眩、手足抖动等等。其实这种症状,和“风”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症状“善动”,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类似,所以用“风”来比喻而已。中医理论,往往都是用取相比类的方式来研究的。这种症状,其实就是局部气血供应不上,机体发出信号,以求更多地供应气血。而供血不足,往往有脾虚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原因,所以治疗这类症状,往往有健脾补气血、行气活血、理气化痰等方法。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证多痰”等等谚语,就是分别从这些角度来论述的。
肝经湿热
肝经湿热,就是湿邪和热邪主要体现在肝胆经上。其中湿邪可以是外感而来,也可以是内生的。不管是外来还是内生,我们都可以驱逐出去,方法有发汗、利尿、健脾化湿等等方法。热邪也可以是外感,也可以是内生。外感之热,多为实热,内生之热,可实可虚。如果热邪主要体现在肝胆经范畴,比如眼睛、耳朵、胸胁等处体现为热像,则热在肝胆经。如果肝胆经有热像,又有湿气,则为肝经湿热。其中湿气均为实邪,热可分虚实。有热像而无阳虚者,为实热,有热像而又现阳虚之象者,为虚热。对于实热的肝经湿热,只需疏肝清热利湿即可;对于虚热的肝经湿热,则需疏肝清热利湿的同时,兼顾温阳。
寒凝肝脉
其实就是寒邪侵入体内,主要表现为肝胆经症状。治法无非温阳散寒而已,只不过适当关注肝胆经,引药入肝胆经而已。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