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福建厦门

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很年轻,年轻得个“稚嫩的未成年少女”

中国有许多海滨城市半岛城市,但海岛城市不多,最著名的两个是香港与厦门。唯独最小的厦门岛属于湾内岛屿,退缩在海岸线内,三面被大陆温柔地环抱—徜徉于“花园”之中,光彩夺目。

-01- 海长进了身体里

厦门鹭江道鼓浪屿世茂海峡大厦

历史上的厦门,指的是鹭江边鼓浪屿相对的厦门城一带。传统意义上的厦门港两重意义。沙坡尾一带的渔港,曾在 20 世纪闪过渔业时代金色光芒,至 80 年代开始日渐衰落;另一重意义是货港,鹭江道一路接连不断的码头见证了 20 世纪 30 年代厦门货港的鼎盛期。而今,厦门港是一个广义的现代概念,它拥有东渡、海沧、嵩屿八大港区,还将漳州的古雷港区、东山港区等并入其中,辽阔得一眼望不到头。

厦门鼓浪屿的菽庄花园

但鼓浪屿和厦门距离虽近,却是两个世界

鼓浪屿曾是一座人烟稀少的岛。1840 年厦门成为通商口岸后,西方人陆续在鼓浪屿上修建教会学校、医院、教堂、书局和领事馆等。而早期泉州、漳州下南洋打拼的华侨,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草木葱郁、幽静得有隐逸感的岛屿,不惜斥巨资,选择上等建筑材料和先进技术,造一个回乡梦。鼓浪屿上,约70% 的建筑在 20 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集中建造,此后时局大起大落,但鼓浪屿这座小小的岛屿得以避世。

-02- 岛变成了一座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厦门大生里街市“超 时空连接”2017 年的厦门大生里。供图 / 紫日

厦门是一个明艳、温暖、灵秀,还带了几分慵懒的城市。

鸦片战争后,作为首批中国开埠的城市,厦门开始了近 200 年城市发展。经历日据时期、1949 年建国初期、私房改造、“文革”、改革开放、国有资产改制,及至近 20 年房地产爆炸式发展,这片骑楼林立的旧城市区竟然得以保存,肌理大致未变,其功能逐渐从过去的商业、政治、文化中心,慢慢过渡为当代的杂居及旅游区。

南普陀寺大悲殿。20 世纪初,一群德国水 兵在殿前合影,“偶遇”2018 年兴致勃勃 的游人。供图 / 紫日

现在厦门整个岛,已经变成了一座城市。海岛是浪漫的,容许人感性地去眷恋,但在城市化发展语境下理解一座城市,又有另一层深意。

曾经,鹭江水面上帆船点点,如今,其上 游艇穿梭,两岸高楼林立。供图 / 紫日

-03- 花园与果园,一切趋向美好

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三座城市的关系相当微妙。如果说泉州是闽南的长子,漳州是次子,那么厦门就是“小妹”。

鼓浪屿上卖尤克里里(一种四弦乐器)的摊位,摊主架起麦克风自弹自唱。摄影 / 刘继章

相较本地文化浓郁的漳泉,厦门更包容。厦门是移民城市,懂得接纳,不会排外。历史上,在这里创造和享受优越条件的主体不是本地人,而多是西方人与华侨。尽管厦门在跌宕的历史长河中迎来送往各方力量,但其间缺乏碰撞,这个年轻的城市尚未有能力融会贯通,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活文化。

“老鼓浪屿人”的生活方式是很西式的——住洋房、喝咖啡、画油画、办家庭音乐会。摄影/刘继章

相对安稳与富足的生活,仿佛找到了伊甸园,知足常乐;小圈子化,半熟人社会里,处事上比较平和中庸,和气生财;地理位置的相对边缘自然条件的温和,使人心较温柔,不需要也不想去了解海岛之外的大是大非,有余地打磨生活的细节和留白。

厦门是座慢城,与其他城市的生活节奏相比,显得徐缓从容,这样的日子自有迷人之处。

厦门第八市场夜景

厦门,就是让人易动泡茶、吹风、听浪、看月亮的闲心,缱绻于她的温柔之中。

-END-

文|孔雪

编辑|张瑜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闽南》有增减、改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