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腊月十五——拜玉帝

年俗之腊月十五——拜玉帝

在农村人们的心中,农历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被称作“过年时间”。于现代人而言不管是对传统的沿袭,还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过年过的是一种从准备到享受到结束到回顾的情怀,它不停留在哪一刻,而是作为一段记忆被保留在幸福与满足中。

时间好像只留给那些突兀的过往,平淡的岁月几乎不被提起。腊月十五的习俗也像平淌的流水,在准备年货的进程中酝酿着年味儿,仿佛这天只是一个过渡,过渡到明天,过渡到春节,过渡到下个年……而这样的日子在一些农村仍被冠以“重要”的名号——拜玉帝,祈平安。‍

拜玉帝,祈平安

玉皇大帝在老人口口相传中成为了保护和造福芸芸众生的老天爷。过去人们靠天吃饭,对于神的敬仰非常虔诚。因此在祭拜玉帝的民俗中,各种讲究都很细腻风趣:

祭拜前的准备:

女人要忙着剁馅儿,和面,包饺子,在晚上吃饺子(过去饺子是非常隆重的食品,只有在很重要的日子才会吃);而孩子要在晚饭前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男人要在落日前用专用的“纸捣”在烧纸上打上铜钱状的印记,烧纸必须摆得方整,打上的钱印决不能重叠,如果重叠了,就成了无用的废纸;同时作为一家之主,男人还要请村里的有学问有名分的老人撰写平安文书——X县X村X人,代表全家祈福玉帝保佑平安。‍

祭拜前的避讳:

禁理发,过去理发要用剪刀,为了表示对玉帝的殷切欢迎,像剪刀这种锋利的有针对性的器具是不能够使用的。就拿现代社会的一个例子来说,通常递给别人剪刀的时候,出于礼貌要把刀尖朝向自己,把手柄递予对方;禁洗衣,过去的衣物很破烂,洗好的衣服挂在院子中反而显得生活落魄,并且挂衣服显得不庄重,对来客显得不够重视;禁出嫁女儿回娘家。过去的女人出嫁就成了“外人”,因此女儿回娘家会被当做对祭拜玉帝的亵渎和不虔诚。或许还有更多的其他说法和讲究,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思想的开化,这些过去的老说法都在吸收着新鲜的血液,不顺应历史就被淘汰掉了。

祭拜的过程:

在屋门前中央处东西向摆放供桌,把煮好的饺子供三碗,碗顶南北向放上新买的筷子。供上饺子后,把“平安文书”和纸钱一块焚烧,奠上酒,祭拜者要跪在供桌前,双手合十,然后虔诚地叩三个头。最后,一家人开始享用饺子,这过程中说话都要特别注意,禁忌说不吉利不顺意不中听的话。‍

距离春节还有十五天,年俗将会越来越多,在应接不暇的年俗中年味也越来越浓,而这段时间里的讲究也特别多,每天都会有一个主题,或是透着迥异性格的民俗风情,又或是着装封建外衣的禁忌迷信,总归是一种老传统,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约束着过来人,煽情着怀旧者,娱乐着好奇党。

其实寻找年味很简单,讲一讲年俗故事,唠一唠年事家常,做一做年时小吃,看一看年俗文章。关注我们,给你最本真的中国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