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上将:回忆粟裕同志

初见粟裕同志时,他二十七岁,我刚二十岁。从那时到不久前我看到病危中的他,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首往事,不胜感慨系之。

我是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才同粟裕同志认识的。第一次见面是一九三四年八月,那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七军团),在渡过闽江,进攻福建省会福州之后向闽浙边挺进,经过闽东地区时,我代表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在宁德赤溪、福安穆阳同北上抗日先遣队会师时同粟裕同志见面的,那时他是军团参谋长。再次见面是一九三五年十月,那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了,他和刘英同志率领突围部队组成的挺进师,挺进到浙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浙西南新的游击区,到达闽东地区在泰顺、寿宁交界的郑家坑村和闽东特委、闽东红军会师。会师后,召开了浙西南特委和闽东特委联席会议,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军区。从此,我和粟裕同志结下了战斗友谊。

粟裕同志是很用脑子、长于思索和善于总结经验的人。会师不久,我们又一次深谈。他向我提出一个当时游击战争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粟裕同志说,他们最苦恼的一个问题就是丢不掉“尾巴”。“尾巴”指的是跟踪的敌人。粟裕同志问我,你们闽东的队伍是怎么摆脱跟踪的敌人,丢掉“尾巴”呢?我一下回答不出来,因为我们还没有好好总结经验。我想了一下就说,有什么经验,我说不上来,我就把闽东部队活动的规律告诉他。我说:闽东部队(即闽东独立师)是土生土长的游击队,没有本事不要根据地或者远离根据地到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横冲直闯,部队要挺进到白区活动,开展游击战争,发展新的游击区,我们的做法一般是先派人去做工作,掌握情况,了解道路,然后部队才出动。我们把这叫做:群众工作在先,部队在后。此外,我们部队到白区活动,是以根据地为依托的,当时闽东地区有四块根据地。而且我们部队活动规律是不走回头路,即从这块根据地出去活动,回到另外一块根据地隐蔽休息。我们从根据地出去到白区活动,是夜间行军,一夜走七八十里,一般敌人要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才发觉我们部队行动,又不知道这个部队从哪里来的。等到敌人调动兵力要来打我们时,我们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又于夜间开回另一块根据地隐蔽休息,敌人不知道我们部队到哪里去了,就把要跟踪或已跟踪的敌人摆脱了。粟裕同志听了后说:“哦,这叫做“狡兔三窟'!'窟’,就是根据地。”他还说:“我们在浙西南就是吃了没有根据地的苦头,所以甩不掉尾巴’,部队得不到休息,伤病员也没法安置!”他这么一概括,实际上就是总结了开展游击战争要有根据地的思想。粟裕同志是从浙西南游击战争的亲身体验中深刻地领会了这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粟裕同志以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初期,运用和发展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

南方各省红色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大江南北的敌后战场,当时摆在全体指战员面前的是一个新问题:我们能不能在平原、丘陵河网、湖泊,并且在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极为便捷,敌人据点林立的江南敌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呢?

粟裕同志首先率领江南新四军(即一、二、三支队)先遣支队进入江南敌后,韦岗伏击,初战告捷,揭开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序幕。

韦岗处女战,证明了不仅在平原、水网,即使是在南京、镇江之间的敌人腹心地区,只要有人民拥护,也是可以“脱手斩得小楼兰”(陈毅同志诗句)的。随后,江南新四军在陈毅同志和粟裕同志的领导指挥下,在江南敌后建立了茅山地区抗日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这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不管什么地形,不管什么地方,特别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只要有群众,只要把群众组织起来,我军非但能生存,并且能发展,能建立根据地。某些条件甚至较山区更好,例如,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能给我们以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 这就是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在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

抗日战争中期,粟裕同志和苏中区党委、新四军一师其他同志一起,在党中央、华中局领导下,领导苏中军民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

当时,日寇和汪精卫伪军在江南进行“清乡”的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分期分批地即一块一块地进行“清乡",企图以达到其彻底摧毁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强化伪政权,巩固敌占区,彻底奴化中国人民的目的。其步骤是首先在江南武进以东地区(即苏南东路地区)进行“清乡”,以后推向江北苏中沿江地区进行“清乡",企图确保长江下游—南京至上海长江两岸地区的战略目标。敌伪吹嘘这是日寇统治台湾、“扫荡”华北和蒋介石十年内战“剿共"经验的“综合运用",真是集反共之大成。

反“清乡”斗争的胜利,除了军民作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外,主要是斗争策略上的成功。“清乡"区是我军较为巩固的根据地,群众条件较好。“清乡"开始后,我军主力在“清乡"区外围积极配合。“清乡”区内,始则大力发动群众性锄奸斗争,造成“清乡”人员的动摇,瓦解敌伪基层政权。继而采取瓦解为主的政策,加强对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切实掌握伪基层政权:同时对上层则巩固旧关系,建立新关系,不断发动政治攻势。为期不到一年的“清乡”被粉碎之时,二百里封锁线上的竹篱笆同时举火,烧得精光。人民战争的烈火,照亮了滔滔黄海!

这个胜利是总结了苏南东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地区反“清乡”斗争的经验,并运用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闽北、闽东、浙南等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中斗争策略的经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策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同志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及时地领导部队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把部队锤炼成正规兵团。

新四军一师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红色游击队,在频繁的反“扫荡"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加强了部队素质。对日寇作战主要是游击战(团、营、连规模的战斗),但到了抗战中期、末期,对日寇作战也逐步由游击战上升为相当规模的攻坚战和运动战了。一九四四年春的车桥战役,就是集中了新四军一师的主力,采用攻点打援的战法,歼灭日寇大佐以下四百六十五人,创当时敌后战场生俘日寇四十八人的最高记录,标志着苏中部队向正规化兵团的跃进。

在抗日战争时期,反磨擦战斗更锻炼部队向运动战的转变。新四军一师主力在一九四O年进行的黄桥战役和一九四五年春进行的第三次天目山(孝丰)战役,就是两次大兵团作战的战役。

新四军一师和苏中部队就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战的锻炼,逐步培养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劲旅的。

粟裕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发挥了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同志和谭震林同志一起,指挥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蜚声中外。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以后,他协助陈毅同志指挥了著名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战略反攻以后,粟裕同志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外线兵团转战中原地区,最后由他指挥进行了著名的豫东战役;并参加指挥淮海、渡江战役,功勋卓著。

粟裕同志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特点是大胆、机动、果断,尤其善于使用迂回包围,大胆使用部队向敌人纵深进行穿插,实施分割包围战术。宿北战役中,命令我纵队于夜间,从峰山以南、晓店子以北插入敌人纵深,在敌心脏夺取十余庄子,控制了一条长约六点七公里、宽约一点二公里的狭长走廊构成向北、向西、向东南的三面防御,割裂敌整编六十九师与整编十一师的联系,达成战役上的合围。其时,嶂山镇未攻克,峰山争夺激烈,整编十一师由宿迁北援,企图接应被我军包围之敌整编六十九师突围,我纵处在敌纵深,时时有被敌人封死口子,遭敌围攻的危险。我纵浴血苦战,击溃敌十一师北援,扭转危局,与友邻部队一起,全歼了整编六十九师和预三旅。孟良崮战役更是以五个纵队的兵力,从敌人中路兵团中将七十四师强行分割开来,加以围歼,宛如虎腹掏心。

莱芜战役中,粟裕同志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华东野战军,仅以两个纵队钳制南线敌军主力,而以七个纵队挥师北上,全歼李仙洲 集团。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战场实行大踏步进退,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著名战役。

粟裕同志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正如朱德同志《寄南征诸将》 诗赞:“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悼念粟裕同志就要学习他长于思索,善于总结经验,学习他在实践中领会、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习他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创造性的劳动为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摘自《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二页。

1958年总参谋长粟裕大将、总政主任谭政大将由陈士榘上将(中)陪同参观工程兵技术革新展览。

1964年7月7日,叶飞、刘亚楼等在福建漳州接见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美制国民党空军U-2型飞机有功官兵。

1949年5月,叶飞(左)在上海战役作战指挥部指挥作战。

叶飞与邓小平同志握手。

1979年8月2日,时任海军第一政委叶飞陪同邓小平在青岛视察海军部队。

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大典后粟裕、陈毅与进军西南的邓小平、刘伯承、李达、张际春等在徐州车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