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以出世之心入世,在入世之中修行
一、
在《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承担重任,又要善于摆脱羁绊,不能承担重任,就不能从事谋划事业的谋略,不善于摆脱,就没有超出世间的襟怀。
人生要以出世心境做入世的事业,又要以善于摆脱世俗羁绊的胸怀,去看待世俗之间的纠葛,而这也正如同儒学中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意思就是对内有圣人之心,而对外也具备入世谋事的王道。
而“内圣外王”更是人生活得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有的人以避世来修行,但是避世之后的修行,其实也失去了修行本来的意义,因为身处于红尘,但是强行脱离红尘,这样的修行状态本身就背离了修行初衷。
但是如果完全沉浸于红尘,少了一份洒脱,就更加糟糕,就好像世俗之中沉溺于物欲之中的人一样,不但驾驭不了物欲,反而被物欲牵引,这样的人生也是痛苦的。
所以,这两者状态都不是合理的,只有“内圣外王”的状态才能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它能在以圣人之态修心的同时,又能以智者之智去规划生活,用建功立业的过程诠释生命的意义,所以说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最好状态。
唐朝时期的李泌,是一个在历史上少有的能够经历四朝的元老,他就是能够以出世之心境去入世,洒脱地出入于官场与山林之中,该仕时则仕,该隐时则隐,无所挂念,无所眷恋。
首先在玄宗天宝年间,当时李泌隐居在南岳崇山,他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了重视,但是也遭到杨国忠的忌恨,杨国忠就诽谤李泌讽刺朝廷,而李泌也因此被降罪,后来肃宗灵武即位时,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出谋划策,为平判立下了非常重要的功劳,权力甚至超越了宰相。
但是这个时候又遭到了其他大臣的猜忌,后来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为了躲避灾祸,选择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
后来代宗刚一即位的时候,又将李泌召到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李泌此时并无推辞,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诏命,但不久又遭到元载的排挤,再次离京。
后来元载被诛杀之后,李泌又被召回,但是又遭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到建中年间的时候,由于发生兵变,德宗又将李泌招到自己身边效命,这就是李泌四进四出的过程。
我们在李泌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他能在关键时刻被朝廷重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在世俗与山野之间从容转换的态度,这就是以入世之心出世,以出世之心摆脱世俗羁绊的道理。
“行”则能建功立业,“藏”则能修身养性,不管身居何处都能随缘素位,一切顺其自然,平静而又坦然地去接纳这一切所有。
二、
所以,人生真正的成功很多时候和自己拥有什么事物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自己内在的状态。
因为在世俗之间可以得到一些东西,但是也要能承担“得到”背后的纠纷和羁绊,若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业的时候,才能避免在人生旅途之中,因为挫折和羁绊带来负面情绪,这样的心态比拥有本身更加重要。
王阳明曾经说过:“我亦爱山仍恋官”。
意思就是:我也爱在山中逍遥,同时也愿意在世俗中为官。
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状态,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正是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这一句“爱山又恋官”的境界。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是知行合一,从顿悟之后定国安邦,著书立学,驰骋沙场,而且也能开班讲学。
他可以身入仕途建功立业,不排斥红尘,但是也不执念于功名富贵,所以也可以随缘素位的面对世俗,不留恋不纠结。
在正德十四年时,宁王朱宸濠叛乱,当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很多大臣都震惊,只有王琼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一定可以擒获叛匪”,这个王琼就是非常赏识王阳明的一个人,他说的王伯安就是王阳明。
而当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叛,行到江西之时就听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就赶往江西,开始出兵讨伐朱宸濠,当王阳明集结大兵之后,朱宸濠的精锐部队刚好前往安庆,导致南昌城兵力空虚,于是王阳明开始攻打南昌,双方在决战三天之后,宁王战败。
但是这时,武宗身边的宦官心存狡诈,为了满足武宗的虚荣心,出馊主意让武宗亲自上阵,所以导致王阳明平叛的大功不能得到武宗的认可,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形,王阳明没有丝毫留恋,直接选择退出这一番政治争斗之中。
直到世宗继位之后,王阳明因为这件事情才被加官进爵。
而在这个事件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王阳明有没有得到封赏的问题,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对于富贵得失没有丝毫留恋,且干脆利落地退出世俗纠纷之中的智慧。
这种状态,便是《小窗幽记》之中所说“善于摆脱羁绊”的道理。
一个人没有摆脱红尘的离俗之心时,必然会受羁绊的束缚,这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以出世之心入世,在入世之中修行,才是应该秉持的态度。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