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746期:神经母细胞瘤
男性,13岁。头痛、头晕5个月、呕吐伴行走不稳1个月,患者5个月前无明确诱因出现枕部阵发性钝痛、时有头晕,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图1A:CT平扫左侧后颅凹有一占位性病变,呈稍高密度影,相应部位颅骨内板增厚。图B:T1WI病变呈稍低信号。图C:T2WI呈等信号,内见多发小片状高信号影。图D:FLAIR(压水)序列等及稍低信号。图1E:横轴位增强扫描T1WI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片状未强化区。图F、G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跨小脑幕上、下生长,强化不均匀。
剪开环枕筋膜,掀开骨瓣时见幕上部分肿瘤已破出硬膜,与颅骨紧密粘连,相连颅骨局部增生,同时伴有骨质破坏。沿肿瘤边缘切开放射状剪开硬膜,见肿瘤横跨天幕位于其上下,色灰白,质韧,血供中等,与脑组织界限清。
(左侧小脑幕上、下)神经母细胞瘤。病理见瘤组织呈结节状,细胞密集,部分区域瘤细胞呈片巢状排列,瘤细胞胞体较小呈圆形、三角形或梭形,染色质粗细不等、可见核仁,易见核分裂象,部分密集成片,可见菊形团样结构,伴片状坏死,局部可见黑色素细胞。巢间右纤维间隔。免疫组化:瘤细胞Syn(部分+),CK(定位不佳,-或+),Vimentin(+),NSE(灶片状+),CgA(+),GFAP(-),EMA(-),S-100(部分+),HMB45(散在+),LCA(-)(图H)。
神经母细胞瘤又称成神经细胞瘤,属于神经元母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常发生在肾上腺及交感神经节,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母细胞瘤十分罕见,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易沿脑脊液通路发生转移。本病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见。临床症状主要为癫痫、头痛、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程多为3~5个月。2000年WHO分类中将中枢神经母细胞瘤列入胚胎性肿瘤,2007年分类中将其列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属下(9500/3),WHO分级为IV级。脑原发神经母细胞瘤可发生在脑实质、硬脑膜、侧脑室等,以额叶多见,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常有分叶,占位效应明显。CT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瘤内易发生坏死、嚢变及出血,钙化的发生率较高。另外肿瘤虽然较大,但瘤周水肿一般较轻,这与其他脑内恶性肿瘤瘤周水肿明显不同,增强后肿瘤呈明显强化。肿瘤恶性程度虽高,但与周围组织分界多较清楚,这可能与肿瘤主要以瘤细胞分裂、增殖的生长方式为主,而较少呈浸润的方式有关。
本例诊断的难点在于该肿瘤发生在小脑幕上、下,生长部位极其罕见,MRI信号特点及增强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且引起相应部位颅骨增厚改变,术前与脑膜瘤很难鉴别。
①脑膜瘤:多发生于青壮年,生长缓慢,血供丰富,易引起颅骨破坏、增厚或变薄,可有钙化,但出血、坏死、囊变少见。②小脑星形细胞癥是儿童后颅凹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病灶常较大,约半数为实性,囊性肿瘤常伴有附壁结节,但钙化很少见,CT平扫多呈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显著强化,而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可以不强化。③髓母细胞瘤:是儿童后颅凹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起源于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常呈实质性,CT上肿瘤常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肿瘤内偶见小囊变或坏死,钙化不常见,T2WI常呈低或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