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时期的汉藏佛教交往

一、吐蕃王朝时期的汉藏佛教交往

七世纪初到九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是藏传佛教形成和前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为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文成公主携带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典入藏,在唐、蕃宗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晚期藏文史书中的一般说法,文成公主新建了拉萨小昭寺,供奉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是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

金城公主在吐蕃开创了两种佛事活动,即“谒佛之供”和“七期荐亡”,对吐蕃佛教的制度化并进一步深入民间发挥了影响。

吐蕃占领河西陇右以后,和汉传佛教有了直接的交往,一些汉传佛教僧人进入西藏,或者在敦煌甘州、凉州等地译经、写经,出现了法成(桂·却珠)、摩诃衍、洪䛒这样的历史名人,以及王锡撰写的《顿悟大乘正理决》反映了汉传佛教僧人在吐蕃活动的文书。

另外,藏文《丹噶目录》(དཀར་ཆག་ལྡན་དཀར་མ最初称为兰噶目录ལྷན་ཀར་མ)中收存有吐蕃王朝时期翻译的六七百种佛经的目录,其中译自汉地的佛经有32种。

西藏昌都察雅县的仁达摩崖石刻,藏文题记下面出现几十个字的汉文的人名,说明汉地的工匠和僧人在吐蕃参加造像刻经活动。

与此对应的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桑耶寺的三层大殿分别采用吐蕃、汉地、印度的建筑形式。

(拉萨小昭寺大殿)

(大昭寺)

——《讲座实录 | 陈庆英:汉藏佛教文化的历史交往》

SHNU社汇学思  2018-05-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