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游河包
作者 :荣昌赵良
前些天,趁举办第二届粉条文化节的机会,和家人一起专程到河包一饱眼福口福,还顺便探访一下河包的古迹和民风民俗。
河包是荣昌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在明清时代已是很有名气的乡镇了。
据当地老年人讲,河包除了有著名的白塔、斜塔和天主教堂真原堂以外,还有鼎盛时期分布全镇的五宫十八庙。可惜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现在硕果仅存的万寿宫和寿福宫两处古建筑。
河包所谓的“宫”,大多与道教文化有关。以前都是会所。移民填川后,各省籍移民联合原籍同乡集资修建,是用来酬神看戏,联络同乡,畅叙乡情的场所。
如今保存较完好的是万寿宫,前两年政府出资进行大规模修缮,现已开辟为粉条博物馆。万寿宫中的戏台为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建筑精美,很有气势。
万寿宫大门外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树,青苔斑驳的粗大树干和苍劲有力的虬根,默默地向人们叙说它三百多年的沧桑历史。
离古树不远,有一口古井,据说以前井水清澈甘甜,附近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
转过去不远就是一条幽深的小巷叫水巷子。以前来这里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水巷子里长年湿漉漉的。巷口用条石砌成的屋基长满青苔,似在讲述往昔的繁盛。
相比之下,掩隐在民房中的寿福宫就寒酸多了。远观寿福宫,重檐翘角的歇山式建筑,还是很有气势的。
由于年久失修,门口粗大的木柱油漆斑驳,张开难看的裂缝,早已失去原来鲜艳的颜色。木柱下的石质柱础也因长年风吹日晒,风化严重,快承受不住屋顶的重量了。
寿福宫大门紧锁,透过门缝,见宫内的戏台也几近坍塌,荒草丛生,满目荒芜衰败景象。
河包赶场是非常热闹的,每逢赶场天,邻近的十里八乡都来这里卖自家编织的篾货和各种土特产,人头攢动热闹得很。
据老人讲,原先河包的街道与别处不同。街道宽约9米,铺满方形青石板,两边房屋的屋檐向中间延伸形成凉亭,上盖青瓦,能遮风挡雨。
街中间一条阳沟,街道略向中间倾科。这样布局很适合客商摆摊做买卖,赶场的人也不怕日晒雨淋了。这是河包赶场热闹的重要原因。
沿河的街道后面,有一排很特别的青瓦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排青瓦房长约百余米,斜斜的屋面特别宽,估计有40来米吧,屋面一排排的小青瓦,整齐靓丽很有气势。据说这是荣昌现存规模最大的小青瓦房。
屋檐下方,一根根尾部雕花的小木柱,用榫卯连接房柱,悬空托住屋檐,这样不施一钉的木建筑,如今已不多见了。
河包我已去过好几次了,也许是司空见惯吧,这样近距离地与古建筑亲密接触还是第一次。
河包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过去,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了解。我相信还有很多。
朋友,你有兴趣吗?河包一直在那里等你。
作者简介:赵良,家住荣昌,退休教师。喜欢看看闲书、喝茶、练练毛筆字但难登大雅。
《僰俗》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