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14【碛口】
大 河 边 上...
碛口已来过多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行程。自以为熟悉了一些路径,但每次离开都有惴惴不安的心悸。其实,我明白这份不安的原由,行者的脚步无论怎样,想要融入走过的每个地方,大约只能是心中的一种奢望,那些遗传在骨子里的基因是无法二次建立。乡音每个人只能有一曲。
因为碛口,我走过了许多村庄。垣上的彩家庄、沟底的小塔则、山尖尖上的白家庄、坡上的李家山、湫水河畔的西湾村、寨子坪等,足迹的延伸只为寻觅这里曾经的辉煌,也为探寻一个碛口镇,一处繁荣给这块黄土高原营造了怎样的恩泽,给了这里的人们如何的念念不忘。
碛口之名最早出现在《隋书》,是中原抗阻匈奴要塞,但仅此而已。时光穿梭至明朝,官家因黄河槽运而设码头,也只是官办民劳,当地民众并无多大受益。直到乾隆执政,几个因素综合发酵,才成就了碛口古镇两百余年的兴盛发达。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性,碛口有大同碛成就,天然的水陆码头。其次是湫水河上游原来的集贸中心候台镇被洪水冲毁。再者是晋商的崛起,大量的货物需要碛口这样得天独厚优良港口。
我们走在碛口古镇的街巷中,指尖划过那些已然斑驳的砖石与木板,遥望那数百家商号的辉煌灯火;我们走过黄河岸边的青石板,脚步叩击着渡口那些被岁月压弯了腰的大青石,追忆那数以千计的船桅,数以万计的驼峰日夜兼程;我们俯卧在窑洞内,静听阵阵涛声中夹杂的市井笑谈与哀怨,感知着黄河人的苦难与欢心。
碛口,从一定角度上,也可以说兴于交通,败于交通。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是这里经济鼎盛时期,有商号400余家密密麻麻排列于五里长街。每日上千商贾云集,码头船只拥堵,数以百万公斤的甘草、皮毛、油料等北来货物从内蒙、河曲等地经碛口转陆路散去三晋大地和河北、天津等地。而当地的布匹、生铁、瓷器等也从这里北上、西去,商贸中心应有的一切在这里应有尽有。随着时代变迁,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黄河槽运的衰败,陆路交通的兴起,让碛口俺没在暮秋的连天衰草中。
沿着弯曲的街巷,穿过一处又一处残缺的庭院,拾阶而上,便是黑龙庙。这里也是碛口镇的制高点,可以俯视整个残缺的古镇。
古镇是沿河自然弯曲,夹在两条河流中间,黄河浩荡从北而来,湫水河冲开黄土高原蜿蜒出古镇通往内陆的陆路。远古的风吹拂着今天的一切,叙述着我们试图探知的过往。
极目远眺,黄土高坡的沟壑中那些点点炊烟也回应着这里的辉煌。当年的碛口古镇,商号林立,无论再显赫的商家也不可能奢侈浪费这里的寸金寸土,所有的家眷只能安排在远近不同的卯梁上。于是,周边便有了精美的大院豪宅,这也是我探寻那些村庄的来由。
追溯前世的情缘,我们似乎也只能从遗留的点点滴滴中追忆。走在回去的路上,忽然便有些倦了,急急回到了窑洞的炕上,头依着长枕时,便是一场无尽的梦,梦中有鲲鹏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