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94【田七刀】
钢与铁
火与心
不记得从何时起,开始喜欢做菜,也开始喜欢菜刀。二十余年前去北京出差,返程的时候没有带别的,两把王麻子菜刀随身带回。一用就是十余年,倒也得心应手。后来却听说,百年老店王麻子2003年申请破产。其中原由不得而知,只是惋惜了很久。又过十年,儿子带回家一套德国产的双立人牌刀具,很是华丽,也很锋利,但拿在手上却总觉得有些生疏,切出的土豆丝也没有那么匀称,细致。据说,这套刀具价格惊人,超乎想象,要1000多美元。
查阅资料得知,这样的价格还不是最好的,均价在6000美元。我国锻造菜刀的历史悠久,但如今却很难找到可以与国外产品抗衡的刀具。德国双立人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马力峰就曾介绍,2011年,中国不锈钢刀具单价超过120元的产品,双立人占了90%以上。其中原由我依然不得而知,但是很怀念那把黝黑见亮的菜刀。
大脑中一直有这样的一幅画面,火红的炉火,映红了手持铁锤的二人,师傅小锤节奏轻盈,不断指点着方位,大锤带着呼呼的风声铿锵而落。叮叮当当富有韵律的节奏中,火花四溅。伴随着师徒二人汗水的滴落,一把菜刀应声而出,今天站在我面前的三代四人正在圆梦着这样的场景。
田生明、田永文、田耀、田凯。祖孙三代人,在文水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坚守着古法制刀,近一个多世纪,几代人传承了先祖的技艺。走进院落的时候,父亲和儿子们已经在炉前忙碌着,我们点头微笑,便各自忙碌。眼前的炉火吐着长长的火舌,铁块投入的时候火势更是凶猛。这应该是一场火与钢铁的较量,而匠人正是借助了火的威势,将坚硬无比的钢铁弄于掌中,百变成型,打造出理想的刀具。
阴凉处有老者静坐,身形不动,但两眼灼灼,随着他们的动作转移视线。这是家主田老先生,我递上一支烟,老人摇头婉拒,笑笑说:“没学会,他们也都不抽。”边说边指指忙碌的儿孙:“每天烟熏火烤,铁烟抽多了,就不抽纸烟了。”老人自嘲地笑笑。看出了老人的豁达与幽默,我便急切地请教。
“要说这做刀,我们祖上的历史说不清楚,据老人们说,咸丰年间,我们田家有老祖田继业,打铁是一把好手,技术让周边的乡人认可,一家人便依赖这个手艺谋生。到了我这一代,父辈将一生技艺传授给我,当时我们兄弟七人,我排行老七,学会了锤、锻、铸、淬火等所有的工序,乡人们赏脸,把我打造的道具叫成了‘田七刀’,这也就有了我们这门的独特之处。”
老人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到了儿子这一辈,也就是永文,他从小聪慧好学,好琢磨,大锤小锤拿得起放得下,一点就通。还不断用一些新科技的技术摸索改进,更是让现在的‘田七刀’在同行中无出左右,给我们一家争气嘞,孙子们也不弱,不光是积极学习打刀技术,还利用了现在那个网络销售,让俺家的刀都卖到省外。”
老人越说越兴奋:“其实,这门手艺传到今天也真的不容易,你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干这个了?打铁就是个受罪的活,人们现在都学会偷奸耍滑,总想着不干活就赚大钱。其实,哪有那么多的好事了,老百姓自古就是靠一把力气求活路,有了一门手艺也得用心做嘞,那刀更是糊弄不了,用心用力,打出来的就是好东西,你少敲一锤,它就少一份火候,这是实打实的手艺,来不得半点虚假。”老人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你别看现在那些外国刀卖的挺好,可一般老百姓有几家能买的起,人家技术好,那是真的,咱们有机会也得学习改进,但这祖上的手艺不能丢,咱这一锤一锤打出来的刀,最适合咱本地人用,拿到手里就舒服,你有机会去看看,这周围几个县的有名厨子,哪个不是喜欢用咱家的刀,咱这刀有温度,听话着嘞。”
听着老人的惋惜与自豪,我似乎有所明白了那把双立人握在手里总是别扭的原由。我们祖先用刀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石刀骨刀、陶刀、青铜刀、铁刀、钢刀。其中所总结,传承的经验必然丰富。据《释名》记载:“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殷商时已有铜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状有了变化。刃柄无明显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圆圈穿孔。相传西周时以“昆吾”的刀最为著名,但用刀盛世还是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作战时骑马用刀斩劈,可格、可刺,已明显优于剑的直刺。
刀从砍削器物,宰杀牛羊到用于战争、防身再到烹饪收藏,刀具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波顿著书甚至说:“刀剑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他成就了世界,塑造了国家。”
杜甫有诗:“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淞江半江水”来形容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之快。在唐代以前,并州的冶炼手工艺就比较发达,在此基础上,并州剪刀造型刚劲,史称“砍骨不卷刀,剪毛不沾尘”,成为一绝。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杨贵妃用并州剪刀剪发的描写,说明唐时并州所生产的剪刀确实闻名于世。文水从三国到民国年间都隶属太原府郡,田七刀是否也在诗人颂扬之列,我们不得而知。
“你别小看菜刀。”解手回来的老人继续说到:“一把菜刀要经过选料、切割、锻造、淬火热处理、研磨抛光、平衡点定位、刀柄配制、开刃、开锋等40道生产工序,每一步都要用心,让刀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结合点。还要考虑当地人用刀的习惯,在造型上符合用刀人的手感。”
老人边说边起身,走到正在忙碌的儿孙前。我们现在就说说这一把刀的制作流程:
“一,选料:铁板和钢材。选料,要看“单”下“菜”,打制什么东西就“依葫芦画瓢”选料,否则既浪费材料又耗费时间,一般打制前都已经把用料初制待用。
二,烧料:把炉火生起来,过去打铁的炉子生火时,都是靠手拉风箱,学徒刚进打铁店都是从拉风箱开始的,现在改用电动鼓风机,将选好的料放入旺盛的炉火中烧红,炉火得控制火候,既不能烧得太软,也不能烧得半生不熟,否则铁很难锻打。
三,夹钢:就是把铁板烧红,用锤子、凿子将铁板撬开,将钢放入卡紧,然后铁板放入红炉里重新烧红,直到铁板开始熔化出水,用铁钳将铁板取出。烧的过程中,火候相当要紧,全凭多年经验掌握。
四,锻打:炉前位置安一大一小的铁墩,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打造刀具形状。中间铁块稍有冷却,铁块变硬,都需再放入火炉中煨红后,反复锻打至成形,而今这道工序为人机合一,基本上是由空气锤来完成,省去了打铁人的许多体力。
五,淬火:这是制做刀具的精髓,淬火更是通过用手测试水温、用耳倾听灼刀触水时的‘滋滋’声、用眼观察刀坯成色来拿捏,必需经过多年师傅指点,自己努力感悟摸索才能修炼到家。
六,打坯,又叫冷打。刀子经水走形,后用大小锤、铃锤反复砸刀做刀筋,将刀锤成形。最后,再经过淬火、回火、泽油等流程,一把铁制产品才算初略成型。
七,切割,基本成型的刀具,要用刚剪加大锤配合,裁剪掉多余部分,形成整齐的边缘。
八,整形,用锉子修削刀子的棱边,用小锤敲打出平整的刀面。手上功夫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经验丰富是保障,每锤下去用力要适度,才能快速,准确地将刀修整好。
九,铲面,用铲子将刀面铲白,找出刀锋倾斜度。
十,打磨,用磨刀石、铁砂将刀面磨白,现在改进了,用电动砂轮磨,省去了不少幸苦,但是,一把刀要经过五道粗细不同的砂轮磨制,而且每一道磨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前两道属于干磨,磨出大概形制。中间的两道要加水磨制,以防温度过高,破坏刀锋。第五道则是水磨,接近于冷磨,速度要掌握得当,不能见火。最后一道还是要回到磨刀石上细细打磨,让刀刃截面呈圆弧线角,保证刀刃不仅锋利而且耐用容易复磨。
十,修饰,用特制的钢印在刀背上敲上字号铭记,然后装入刀柄,在木制刀柄上烫出特殊的装饰花纹。”
老人长出了一口气,从刚才眉飞色舞的紧张气氛中松懈下来。这些流程其实只是大概,其中还有很多细节要动手感悟,俺家的刀虽说没有外国刀名声大,但在十里八乡也是名牌,有这样一个故事,俺给你念叨念叨:“前几年有一个汾阳厨子,与老板有了矛盾,一气之下,要坐火车回家,到了车站人家不让带刀,顺手给扔到旁边的箱子里。厨子有些不舍,低头蹲在那里抚摸那把旧刀,车站的人有些不耐烦,顺口说道:‘一把破菜刀,有啥可惜留恋的。’厨子一听急了,吼着说道:‘刀破了、旧了,可磨砺了这么多年,要论锋利,那些漂亮的新刀还差些火候。我想啊,有的时候,人也像这刀,要经历些火候才知道惜物嘞,俺不坐你这车了。’说罢,捡起那把菜刀,走出了车站。”
听完老人的故事,我若有所思。一把刀一定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却是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必要物件,喜欢做饭的人都懂得一把刀的顺手有多重要。
也许,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许多的寻常物件组成,缺一不可。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手工制品的不凡。不是刻意复古远去时代生活的精致,只是为了感知物件所带给我们的故事与其中蕴含的温度,这也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的情怀吧。
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5个小时,老人要回屋休息。我却随着儿子田永文来到饭店,寻到一位厨人试刀。随着手起刀落,丝丝缕缕的土豆丝瞬间均匀呈现,厨人接着点火烹饪,一盘香脆可口的土豆丝吃起来别有风味。我告辞的时候,田永文站在门洞相送。我走出去一段距离,却发现他依然站在那里,手中抚摸着那把刀,眼神明亮坚定,也许,这就是匠人特有的气质,执着的守望。
大山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