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这3招家长必学!

美国爱荷华大学做过一项关于父母和孩子语言交流的研究——

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在家庭暴力中,语言暴力最容易被忽略,但它对孩子的伤害却是最深远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有时候孩子真的不听话!就得骂两句才顶用!”

那么,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呢?

因为有一部分孩子年纪还小,一下子接受不了太多的信息,或者根本听不懂、理解不了父母的话,所以显得“不听话”;

还有一部分孩子正处于“不讲理”的叛逆期,自我意识突出,一旦受到冒犯就容易“炸毛”,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孩子越抵触,父母越生气,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就演变成了怒吼和打骂……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打不骂并且教出好孩子呢?

正确看待孩子的错误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有时候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因此,父母要正确理解“过失”的价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失”和“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下面这个故事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牛顿常常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就和他开玩笑,把牛顿的午饭全吃了,然后一走了之。

待牛顿从实验室出来后,发现餐桌上一片狼藉,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他离开饭桌,又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了。

很多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在生活中常常犯错,做些常人眼中的傻事,流传开来却成了一桩美谈。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也会因为太痴心于某事,从而犯错犯傻,只是他们所痴心的事情在家长看来,都太过不值一提,所以到头来都会引来一阵埋怨和呵斥。

比如:有的孩子会集中全部心思去思考第一只小鸡是怎么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有的孩子会因为看到一本非常有趣的画册,看得入迷,忘记了写作业……

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生活经验的缺乏,让他们常常做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这个时候,父母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些“过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父母们不妨替他全都考虑了,时刻不落地盯着他。不过,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在帮他,但就长远而言,是在给孩子帮倒忙。

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有时候,只有多犯一些错,才能慢慢学会如何不错。

采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

陈敏刚上初中时,早上总是走得着急,经常忘了拿钥匙或戴手表,弄得自己很不方便,爸爸妈妈就经常提醒陈敏记得拿上钥匙和手表。

过了一段时间,父母发现总是这样做不行,因为陈敏太依赖他们了,这样下去陈敏永远也不会成长。

这天,陈敏又一次没拿钥匙,到学校无法锁自行车,恰好被查到。不锁自行车属于违反校规的行为,要写检讨书,还影响班级的评优成绩。

这让陈敏很难过,父母心里其实对她也有责怪,但爸爸妈妈并没说“早提醒过你”之类的话,而是鼓励她按学校的规定,到公共教室打扫几次卫生,争取把班级扣掉的分给找回来。

妈妈甚至还把她写得工工整整的“检讨书”用相机拍下来,逗她说从现在开始就给小明星收集资料,等她将来成大名了,这就是经典故事。

父母这样的态度让陈敏的心理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很多。后来,她通过在学校劳动把班级丢的分给找了回来,最重要的是从那此后,她真的再没有忘记过带自行车钥匙和手表。

孩子犯了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批评孩子,但批评一定要用常规的“批评”方式表达吗?

就像手指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疼一样,孩子犯了错或闯了祸,不用父母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

父母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类似“早就提醒过你了”的话,只会让他更觉得烦躁气闷,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可能还会激发矛盾。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种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不在乎自己的错误,对父母的话无动于衷。

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妨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仅仅去批评、责怪他。毕竟,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停止多余的说教和唠叨

学会沟通技巧很重要

首先,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一心想做某件不被父母允许的事时,他往往会不听从任何说教,此时父母不妨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通过自己想做的事进行有益的转换。

比如:孩子在超市胡闹,父母就不妨建议孩子:“你去帮妈妈挑5个梨装好,我相信你能做到。”

比如:孩子非要占有桌上的瓜子,父母不妨对孩子说:“宝贝,你数学学得不错,不如给在座的每个人都平均分一下瓜子品尝好吗?”

其次,强调规则。

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一定要分清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不妨信任孩子,给孩子讲明规则后让孩子去尝试;

如果是不合理的,比如会伤害自己、破坏环境、妨碍他人等,该阻止的时候一定要阻止,告诉孩子后果会如何,表明自己不喜欢孩子这样做。但是,父母在讲理时一定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第三,表明期望。

对于孩子已经犯的一些错误,父母一定要冷静分析,如果问题影响不大,孩子并非故意为之,不如给孩子表明期望,给孩子信心和鼓励。

比如:孩子没端稳热水,打翻在地,可以告诉孩子:刚刚是不是因为倒得太满,不小心烫到了才打翻的呢?我希望你能吸取教训,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

比如: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发脾气,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玩具平时都是自己摆弄的,找不到就说明是你没收拾好,我希望你以后用完任何东西都能及时归位,这样就不会找不到了。

最后,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

比如:孩子喜欢打人,父母留言告诉孩子:要么你就自己一个人玩,要么你就和小朋友和平相处,你选吧。

比如:孩子起床拖拉,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要么自己起床,我会准备好早餐;要么你就拖着不起,饿着肚子去上学,你自己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严重的原则问题,如果多次建议,孩子仍不听,父母就不得不采取适当的行动,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妥协。

比如:孩子不愿吃饭只吃零食,那就要告诉孩子:我们约定好的,你今天的零食量已经达标了,我会把你的零食库暂时锁起来,等到下周再解锁。

Professor点评: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尤其是在孩子犯错以后,往往会因为沟通不畅,产生诸多的问题,发生不该发生的矛盾。良好的沟通,是父母教会孩子如何用理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吼骂与暴力。

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重要的是要听到对方的想法,感受对方的感受。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都在不断犯错,所以更应该谦逊温和地对待彼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