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性心脏放射消融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Robinson等研究人员结合“心电图成像”(electrocardiographic imaging)与“放射消融治疗”,考察了电生理学指导、无创(非侵入性)、心脏放射消融在治疗室性心动过速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放射消融通过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技术实现。该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在临床电生理学中,无创的心脏成像方法,如心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有助于识别和定位可能有异常电生理基质的心肌瘢痕,后者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多电极体表心电图结合标准心脏影像学,可以无创识别心肌瘢痕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致心律失常区域。通过将影像学与无创消融技术相结合,理论上可开发一种完全无创的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并将患者的解剖学成像与无创心电图成像相结合,定位了致心律失常的瘢痕区域;SBRT刺激、计划和治疗是使用标准技术进行的。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单次25Gy(放射线剂量单位)的辐射治疗;通过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计数,评估疗效,通过多次胸部及心脏成像,评估治疗的安全性。
2015年4月至11月,5名高危、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参与研究,平均无创消融时间为14分钟(范围为11~18分钟之间)。治疗前3个月,5名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共发作6577次。消融后6周为空白期(空白期心律失常可能由消融后炎症诱发,不予考虑),期间发生680次室性心动过速;6周空白期后,在接下来的46患者月(patient-months)间,有4次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较基线下降了99.9%。所有5名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均下降,左室平均射血分数未下降。
对治疗副作用进行监测,在3个月时,邻近肺部显示阴影,与轻度炎症变化一致,并且炎症在1年内消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名患者在术后3周出现致死性脑卒中,这名83岁女性患者既往有房颤、重度心肌病等病史,心腔内未查及血栓;目前尚不清楚其脑卒中与SBRT是否有关。
该研究证实,在5例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创、心脏电生理学指导的放射消融治疗可明显减轻室性心动过速负担。但鉴于研究中一名患者出现致死性脑卒中,在进一步探索此项治疗技术时仍需谨慎。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377:2325-2336
电生理学指导的无创性心脏放射消融的工作流程
好文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