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上一直存在两种争议, 彭德怀自认的四大败仗之一, 教训很深刻
彭德怀元帅是我国的开国元勋,一生戎马,身经百战。在我国的无数优秀将领之中,彭帅也是出了名的能打硬仗、恶仗,战绩辉煌,于艰难险境中打下胜仗无数。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便是常胜将军,一生之中也难免会有败绩。
在彭总自己看来,自己一生中有四大败仗,其中最令其感到心中难安的,是关家垴之战,这也是我国军事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战。而彭总之所以对这场战役最不安,并不仅仅是因为结果的胜负,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给我军带来的伤亡十分惨重。既然伤亡惨重,中途彭帅是否想过及时止损?这场战役又为何备受争议?
关家垴战斗的形势背景
1940年10月初,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已经结束,我军取得了伟大胜利,华北地区的日军损失惨重。但是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我军虽然胜利,连续经历战斗之后都十分疲劳,急需休整,无法趁胜追击。而日军失败之后,并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因为大量援军赶到更加嚣张。
日军在侵略我国之后,残暴的罪行一直不曾停止,并且日军有一个“习惯”,每次战败之后,都会恼羞成怒地对我国进行凶残的报复,将怒火发泄在毫无反抗之力的百姓身上。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结束之后,日军败得比较惨,报复的行为也就更加残暴疯狂,杀人放火,抢粮封井,让多地百姓苦不堪言。
日军报复百姓的暴行引起了我军愤怒,恰好这个时候彭总和左权正带领八路军不断转移,亲眼目睹经历日军暴行之后的村庄惨相,彭总恨痛交加,当即就下了一个决定,必须要打一两场狠仗,打灭日军的嚣张气焰,让日军不敢继续施加暴行。不久后,日军冈崎大队在黄崖洞附近放火并逃到了关家垴附近,彭总决定立刻实施“狠仗”计划,歼灭这支日军。
伤亡惨重,彭总“一意孤行”
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人先后赶到关家垴附近的石门村亲自坐镇。冈崎支队的兵力约510人,我军派出的兵力有3个旅加2个团,共计一万余人。按照战前部署,我军兵分四路,分别从东北、东南、西北向日军发起攻击,同时,决死第一纵队由北向南推进战线,新编第十旅由西阻断日军西逃路线。
我军行进之时,日军已经占领了关家垴,我军虽然有人数优势,在地理环境上却已经处于劣势。关家垴是一座山岗,地势高,四周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我军计划好的围攻难以实现,因为关家垴四面只有南面的坡度较为平缓,可以从此处上山进攻,但是南坡对面的柳树垴也已经被日军占据,日军在柳树垴上架起机枪,很容易对从南坡行进的我军进行火力压制。
我军开始进攻之后,日军更是直接派出了空军,我军没有防空武器,面对敌方空军攻击,没有任何有效的还击或者应对手段。我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陈赓劝彭总及时止损,放日军下山另选他处进行伏击,但是彭总“一意孤行”,坚持不能放虎归山,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给日军沉重打击。
两极评价,败仗的重大意义
关家垴血战持续了2天2夜,因为日军大部队赶到,我军不得不撤退。这场战役我军未能完胜,彭总的全歼日军计划也没有实现,反而造成了2000多人伤亡。后来人们对关家垴血战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不少人用这次战斗“嘲讽”八路军实力,认为八路军人数优势巨大却没有胜利。
但是事实上,关家垴战役参战的日军远远不止500人,我军发动进攻后不久,日军已经赶到了三路援军,共计5000人左右。而且日军配置了三门三炮,以及好几架战斗机,这些精良的装备显然是我军并不具备的。日军有大量援军、精良装备以及有利的地势,我军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从另一方面讲,关家垴战役虽然失败了,但对我军也有重大意义。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军,不能只会打游击,必须能够打恶仗,敢于猛攻坚守、顽强拼杀,这也是彭总坚持这场战役的另一个原因。
同时,从战后结果来看,这场血战之中我军的无畏表现,确实对日军产生了震撼效果,沉重打击了敌军华北方面的“囚笼政策”。经历了这次血战之后,我军士气也有了质的飞跃。
结语:
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看待历史上的战役或者人物,要保持客观,关家垴战斗有牺牲,但也有正面意义,一味否定这次战役、甚至以此“嘲讽”八路军战斗力都是不可取的,对那些明知凶多吉少,却仍不惧以血肉之躯对抗敌军炮火的八路军们,我们应当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