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中的假道》
“假道伐虢”本是《三十六计》里,混战计中的最后一计。《三十六计》里关于“假道伐虢”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其中的“假”字意为假借。全句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说,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然而,“假道伐虢”的最早出现,其实是在春秋时期。据《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概括起来,这段说的就是晋献公采纳了大臣宫之奇的建议,巧用了“假道伐虢”之计,并凭此计先后灭了虢、虞两国。
后来,韩非在《内储说下六微》曾记载道:“晋献公伐虞、虢,乃遗之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女乐二八,以荣其意而乱其政。”韩非这段大意是说,当年晋献公在讨伐虞、虢两国之前,曾分别送给了这两国屈产的良马、垂棘的宝玉,以及四十八人组成的女子歌舞乐队。之所以这样,晋献公的目的就是为了助长虞、虢两国对晋国的信任之心,并以此扰乱他们的国家政事,为日后“假道伐虢”之计的实行做好前期准备。很明显,韩非认为“假道伐虢”一计的核心要点就在于“假道”上!你的目的是“伐虢”,而“假道”则是你达到这个真实目的所采取的方法。而《三十六计》的精华就是说方法的。韩非这里指出,“假道”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并且实施起来,更要事先做好各种各样能够让对方愿意让你“假道”的准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