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教你学会面诊百病
现代社会,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等各个群体都面临一些严峻的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学习掌握自身健康的方法,防止:“小病变大病,大病变恶病”,及时的了解自身状况,避免“家庭健康意外”的出现,让更多人能拥抱健康。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面诊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的学习本课程。
陈华丰教授
凡看病,望为先。精气神,最重要。
面诊,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对面部整体以及面部五官进行观察, 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
所谓“相由心生”,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表现在脸上的相关区域,所以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在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医家大拿,都是“面诊”高手,包括现代医学也对中医的各种治病技巧越来越重视,面诊技术也是运用的最多的方法。
面相学基础,五官对应五脏
五脏
五脏之气外应于五窍:
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所谓官有“司管”的意思,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以下:
肺气通于鼻,肺脏和顺健康,则鼻能闻香臭;肺有病状则喘息鼻张,影响呼吸气息。
肝气通于目,肝气顺则目清明,目清则能辨五色;肝有病状则目眦会发青,影响视觉。
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状则唇色发黄,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顺则舌能辨五味;心气不顺有病状则舌卷短且颧发赤,影响话语清晰
肾气通于耳,肾气足则耳能听五音;肾气虚则颧与颜黑, 且耳鸣耳聋,影响听力。
脏腑位,要牢记。多重影,应分清。
五色
五色与五脏的相应关系:
赤为心色,青为肝色,白为肺色,黄为脾色,黑为肾色。
五色主病是:
赤色主热,如满面通红,多为阳盛之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若两颧潮红娇嫩,则属阴虚火旺之虚热证等。
青色主寒、痛、气滞、肝风和血瘀。
黄色主脾虚、主湿。白色主虚、主寒。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和瘀血。
病色从临床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面色晦暗不泽,是正气大衰,精气将竭之象。
二、面色过于鲜露,色浮少泽,或与病情不符。
三、某色独显,病情加重。
四、面色太过或不及,与其本色、环境不相应。
临床运用面诊观察病人时,要善于结合当时的外界环境特点和病人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诊断标准,以常测变,正确判断各种症状。
五味所入,脏腑皆有不同
五味
所谓五味则《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综上所论,肝、心、脾、肺、肾各有外应的器官;五脏健康,则五官亦能各司其职,目辨色、口唇纳食、舌辨味、鼻闻味,而耳听音;其中又多因应五行原理,皆以五来意涵众多的意思,将五脏、五官与气味、志向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基本结合,更能掌握察言观色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