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看的外国大片,那才叫经典
1977年,前南斯拉夫国家领导人铁托访华,为了表示中南人民的友谊,本来作为内参片的《桥》得以公映。
寥寥细节,即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特征,毫不拖泥带水。
而通过这次任务,他们彼此互证了忠诚和清白。
在曼奈生命的最后时刻,重新找回了信任。
还有萨瓦多尼和工程师,两人本就是一个建桥一个炸桥的天然对抗关系。
加之工程师的逃跑行为连累班比诺牺牲,萨瓦多尼对工程师一度怨恨到了极点。
但随着任务的推进,每个人命运的休戚与共,他们逐渐成为了真正的同事和朋友。
除了出彩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更可贵的是:
《桥》作为一部革命电影,并非全程只展现“老虎”那类家国大义的英雄形象,还有工程师的个人主义视角。
要利用有限的炸药炸掉大桥,必须熟悉桥体结构的工程师协助。
但工程师只关心自己的桥,他不关心战争,甚至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命运。
德军的盖世太保和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在他面前都是暴力执行者。
因此,他在这个炸桥行动团队里,一直是游离的不合作态度。
但正是通过工程师这个冷漠孤立的人物,影片才完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输出。
与游击队员产生的友谊,目睹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工程师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
从坚决不合作,到不参与破坏行动,再到告知萨瓦多尼关于桥的秘密:
直至最后,他成为了那个亲手炸掉自己大桥的人。
也就在此刻,一个个人主义者终于与这个民族和国家建立起了联系。
电影收尾,干净利落。
没有慷慨激昂的宣教台词,而是德军和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同时对着灰飞烟灭的大桥感慨:
“可惜,真是一座好桥啊!”
这个结尾,有人嫌仓促、轻飘。
我却认为甚好。
战争之中,根本毫无胜利可言。
有的,应该是对人类智慧结晶和情感投射的美好事物消失于炮火的遗憾。
02.
不靠矮化敌军,而靠着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情感打动人。
《桥》才是主旋律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中国人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桥》的主创人员曾多次来华交流。
主角“老虎”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南斯拉夫功勋演员。
因为《桥》和同班底拍摄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两部经典二战电影而被中国观众熟识。
2005年,前南老影人代表团在北京和观众见面的时候,巴塔对中国观众深情表示:
“你们喜爱我的程度,超过我的人民喜爱我。”
“我爱你们,打心眼里爱你们。”
班比诺的扮演者伊·加洛来华参观旅游,北京老大爷与之热情攀谈,拉着手久久不肯放开。
中国人对《桥》有着如此深的情怀与情结,诚然一方面在于,它作为一部优秀战争片充盈了彼时中国人民干涸的精神生活。
但更深层面的原因还在于,在上世纪70年代,这部电影象征着中国和南斯拉夫休戚与共的革命情谊。
抗击外来侵略,建立共产主义国家,在被西方孤立的国际环境中彼此声援、相互支持。
我们对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电影向来都有着强烈的共鸣。
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到南斯拉夫联盟,再到塞黑......
因为国家内部的逐步分裂,“南斯拉夫”这个名字已经永远消失于这个世界。
▲库斯图里卡用超现实主义的史诗电影《地下》,送给南斯拉夫最后一曲挽歌
但直至今日,独立开来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仍旧与中国继续保持着友好关系。
本次疫情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是欧洲第一个主动寻求中国支援的国家领导人。
塞尔维亚多次公开称赞中国的抗疫经验,称中国为“铁杆兄弟”。
同时,在国内疫情肆虐阶段,黑山也是欧洲第一批向中国捐赠物资的国家。
中国国家女子水球队在欧洲训练受困,是黑山主动帮助,施以援手。
黑山与中国的情谊由来已久——四川绵阳市与黑山的尼克希奇市是友好城市。
《桥》的取景地,正是黑山。
电影中被炸毁的桥,现实中名为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
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高165米,由于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因此得名。
在欧洲疫情攻坚阶段,为了回馈黑山的援助之谊,中国家电企业代表长虹创新地以直播的方式,帮助黑山复工复产。
黑山是一个服务业发达的国家,旅游业是支柱型产业。
此次长虹的公益行为,目的就是为了推广黑山旅游。
在发布新品5G8K电视的同时举行跨国直播,与观众一起云游黑山。
其中就包括《桥》的取景地——塔拉河峡谷大桥,还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古城科托尔古城等。
发布会连线过程中,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临时连线,现场决定捐助黑山口罩及抗疫物资。
奥兰多魔术队NBA球星武切维奇,黑山大使等官员都对长虹此次的公益支援表示了感谢。
无论是反法西斯战争还是全球疫情面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永远都是最动人的存在。
电影里面,“桥”串联起了游击队员的共同命运;
电影之外,《桥》的主演也建立起了一生的友谊。
▲戏外,老虎和萨瓦多尼,班比诺和工程师分别是最好的朋友
半个世纪后,中黑友谊,再次与“桥”发生了联系。
而信任,友爱,互助,才是人与人之间不分国别的,真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