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残酷现状: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拔地而起的大厦,飞速进步的科技,成倍增长的经济,今朝的人们生活质量已经整体上升,过上了与从前判若云泥的生活。然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依旧没有消失,在很多城市及地区之间仍然存在。
紧随其后的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高学历就有高配人生?”其实9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过着低配的人生。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残酷事实。
温饱是个人对于外界的需求中最基本的,良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其实不难达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吃得饱穿得暖,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达成了最低需求。
那最高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对于精神力量的追求。物质和精神向来是同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老生常谈的课题。
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浮躁非常,城市外界的发展水平也导致很多人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有光照的地方就有黑暗的角落。很多人在“一线城市”中疲于奔命,辛苦工作艰难生活,可是收入只单单解决了温饱,生活的品质却一降再降。
在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眼中,以为自己的文凭学历和知识水平足以让自己立足于一个陌生城市,万家灯火中终究会有自己的一盏灯。
可是社会不是校园,没有低廉的食宿环境,没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没有那么轻松且丰富的生活,当然,自己早已不再那么容易满足。
其实,刚刚离开校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最简单的生活问题——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这个本来认为简单且答案固定的问题,现在却变得难以解决,瞬间,曾经的光辉全部黯淡,理想的乌托邦渐行渐远,放弃只不过是早和晚的事。
找工作相信每一个毕业生都经历过,是不是也有过那样一段时间,找工作甚至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工作。原以为那些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校园中培养出的个人专业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够得心应手,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文凭和专业在如今的价值可谓微乎其微,人才的定义早已经变成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帮自己解决难题的群体。
当这样残酷的现实,如晴天霹雳般划破自己乌托邦的华丽幕布时,往往如纸老虎般很容易就被击垮。
那些雄心壮志,远大理想,无理由的自信,自以为是的简单,都如潮水般褪去,留下的只有一地散沙。
无尽的迷茫似乎望不到头。自己喜欢的工作,奈何收入微薄。而收入丰厚的工作,却总有些方面自己难以承受,一切开始变得浑浑噩噩。所以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随便应聘一份能够糊口温饱的工作,过一天算一天。
工作问题暂时性的消退,接下来就是并肩出现的经济问题。
曾几何时我们还嫌弃学校食堂的饭多不合胃口,如今却发现这不合胃口的饭需要加很多钱才能吃到。曾几何时我们抱怨学校宿舍查寝太麻烦,如今这样廉价的房子却再也租不到。
那些友好的生活条件让我们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水电费、物业费、取暖费、网费,每一项支出的账单,都能让他们意识到生活的难处。
现实总是残酷的,原本的岁月静好终究只能变成一种回忆,我们终究要离开那些开满鲜花的园地,走出校门,踏进社会,面对生活。
造成这种落差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书本知识在我们眼中,一直占据着极高的主导地位。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
熬夜苦读的高三大家都经历过,那些个挑灯夜战的晚上,直到大学毕业之前,我们都还深信不疑的认为值得。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在大部分家长的眼里,接受一流教育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本不用思考往后的生活,似乎只要学了知识,生活就会变得一帆风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态度和想法自然是没错,毕竟人非生而知之者。
但如今的学习,其实简而言之只不过一张纸,一纸文凭,一张证书。
很多企业在筛选人才时更加看重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能临危受命,是否能说到做到,不管是与领导同事相处,还是问题执行的方法,这种综合能力的考察才是企业最看重的。
其实,学历并不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时代不同了,上大学对于当代学子而言,早就成为了必经之路。那些被称为高学历的人才,最终也会褪去光芒,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不见得能够高人一等。
然而,谁对谁错本就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只不过人们视角不同,看到的答案自然也就不同。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