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中国历史028:郑庄公,大哥就是大哥
释读中国历史
我们接着讲郑庄公和郑国的事。
武姜和叔段的方向很清晰,目标肯定是让叔段上位当国君了,现在就是要把京城当作根据地,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然后武装夺权。其实郑庄公应该很清楚这点,但他忍了,原因应该很多,也很复杂。古人很看重孝道,讲究礼法,所以他不愿意忤逆母亲,收拾亲弟弟,当然他也应该还有其他想法,所以他决定先忍着。
叔段到了京城就开始修城,但他手里没有兵。历史上国家的军队就集中在首都和边境上,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叔段就以打猎为名,征兵,然后操练人马。郑庄公的隐忍可能让武姜和叔段有了个错觉,反正叔段挺高调的干这些,基本上大家也都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京城附近有两座城,离边境不远,驻扎有军队。他先把这两座城的长官召来了,说你们以后就归我管了,要听我的吩咐哈。然后经常以打猎为名,把这两座城的军队编入自己的队伍进行军事演习。
郑国掌管军队的是公子吕,是郑庄公的叔叔,郑武公的弟弟,他找郑庄公说,你知不知道叔段在做些什么,你要打算把国君位置让给他就告诉我,我好早点向他效忠去,否则的话,你不能就这么让他折腾,搞的整个国家都人心不稳。
郑庄公说,没事,让他折腾吧。
叔段一系列的动作后,发现郑庄公没啥动静,觉得进一步试探一下,就派兵占领了鄢和廪延两座城,公子吕又来找郑庄公说,他已经玩真的了啊,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开始去依附他了,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郑庄公说没事,他这样不亲不义的人,依附他的人越多,他灭亡的越快。
就这样,郑庄公一直忍耐着,一直忍耐,忍耐了22年,终于忍到了亲弟弟叔段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了,时机也成熟了,决定动手推翻亲大哥。他联系上了都城的老妈武姜,俩人约定好,由叔段带领部队从京城杀奔都城,然后武姜做内应,负责帮他打开都城城门。叔段并不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公子哥儿,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这些年处心积虑培植自己的实力,不断提升自己,而且也并没有急于求成,为了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国君宝座,也是耐心的准备了22年之久啊。甚至他还派自己的儿子到卫国去联络外援,准备借助外部势力以防意外。
这么长的时间,郑庄公和叔段之间一定发生过无数精彩的谍战故事,当然这是我们这些只能从历史书中看故事的后人们没法知道的了,但很显然,尽管叔段做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和准备,尽管都城里还有可以绝对信任的老妈做内应,但这些,在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面前,什么都不是,因为从后来的事情看,郑庄公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掌握的清清楚楚,很显然一定是在他们身边安插了很多的内线。
叔段这边带着部队向都城一出发,公子吕就带领人马把他的根据地京城占领了,连抵抗都没有,可见情报工作和策反工作做的有多到位。
叔段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他很聪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失败了。如果向前进兵,自己的人马去对抗首都的正规军,在都城显然已经有防备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那个年代各封国都城肯定是最坚固的城池;退回去呢,据准确情报说公子吕的部队有200乘战车。
车战是商周时期两军打仗的主要形式,战车兵是军队的主力兵种,以一乘战车和附属的一定数量的步兵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按照春秋时期军队的组织形式,一乘战车的标配是这样的,一辆兵车四匹马,车上三个甲士,就是穿盔甲的武士,各有分工,左边是弓箭手,也是车长,学名叫“车左”,负责射箭,远距离射杀敌人。右边是手持长戈的武士,负责近战时刺杀对方,也负责清除战车行进间的障碍,学名叫“车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司机,叫“御者”。部队主将乘坐的战车位置略有不同,主将在中间,御者在左边。
所以您算算,公子吕带领200乘战车,总兵力大约有2万人左右。要知道春秋时期按照周代兵制,一军也就12500人,大的诸侯才允许有3军,也就是不到4万人,所以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跟战国时期比要小很多,那公子吕这200乘战车的部队,在当时就是相当大规模的兵团了,您看看郑庄公部署了这么多的部队抄叔段的后路,就知道他谋划的有多周密,消灭叔段的决心有多大。
所以叔段面临的情况就是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正两难的时候,手下的部队发生了哗变,一哄而散。这时候叔段心如死灰,想起来自己之所以到今天这步田地,都是老妈从小就撺掇他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一定要实现取代他大哥当上国君,这下什么都没有了。
部队跑光了,叔段剩下一个人也不能打仗了,就逃到了自己开始的封地共这个地方。史书上的记载就到这了,后面的结局都不知道了,只有《左传》很含糊的记载了一句“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是很有讲究的,后世史学家对这句话有过各种各样的解读,您要感兴趣,就去翻翻史书研究一下,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说这个了。
还有朋友很关心叔段到底死了没有,说实话,不知道,历史上没写,只能靠猜测。不过说回来,做为一个政治人物,郑庄公的竞争对手,到这地步死和没死都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面对自己的亲妈和亲弟弟,郑庄公忍了22年,应该还是很顾及自己的名声,不愿意背负骨肉相残的罪名。但那么长时间,他本来可以在事情没发展到叛乱的程度的时候,有很多次机会制止叔段,但他没那么做,尤其他的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名言,在历史上得到了隐忍、狡诈、老谋深算、心理阴暗等等的评价,因为这个,虽然春秋早期郑国在他的手里强盛起来,但对他的认可度却很低,当然也不仅仅因为这个,后面我们会讲到,他比他爹还要藐视周王室的权威。但他在这22年隐忍的时间里,一直到叔段实质起兵叛乱之前,并没有对亲弟弟下手,或许也是等着叔段自己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吧。
叔段叛乱的事已经被郑庄公漂亮的解决了,但还有个人他会怎么处理呢,对,就是他的亲妈武姜,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好了朋友们,这一期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