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及 中医治疗
江耀广
, 东省lfJ医院二沙急 诊 (广东 , 州 510CID )
摘要:对常见的口味异常,如 I3'辛、口酸、口苦 、口成、口淡、口腻、口臭等临床症状,本文参考经典医籍相关
记载及古今临床案例,分析其临床意义,总结其中医治疗方法,以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口味异常 经典中医治疗
中图分 类号 :1/246 .8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0 —3649 (21309 ) O1 —0018 —03
口味 一 般 是 指 人 在 不 进 食 时 口中 的 主 观 感 觉 。
正常 人 口 中 津 液 润 泽 ,无 异 常 之 口 味 ,称 “口 中
和 ”。有恙 在 身 ,则 会 出现 异 常 口味 。正 如 宋 代陈 言
《三 因方 ·口病 证 治 篇》 所 说 : “夫 口乃 一 身 之 都 门 ,
出入 营养 之要 道 ,节 宣 微 爽 ,病 必 生 焉 。故 热 则苦 ,
寒则成 ,宿 食 则 酸 ,烦 、燥 则 涩 ,虚 则 淡 ,瘅 则 甘
⋯ ⋯
” 常 见 的 口 味 异 常 有 以 下 几 种 : 口 辛 、 口 甜 、
口酸 、口苦 、 口成 、 口淡 、 口腻 、 口臭 等 。 以 口味
异 常 为 主 诉 就 诊 的 相 对 较 少 , 口 味 异 常 一 般 而 言 只
是全 身疾 病 的伴 发 症状 ,但 它 们 常 常 能 反 映 全 身 病
变 的本质 。 因此 ,对 口味 异 常 的辨 治 进 行 总 结 与 探
讨将有 益 于 临 床诊 疗 水 平 的提 高 。下 面 就 上 述 异 常
口味从经 典 医籍 记 载 及 古 -' 4-临 床 案例 对 其 临 床 意 义
进行 分析 ,~, -j-其 中 医治疗 方 法进 行总 结 。
1 口 辛 (腥 )
临 床 上 单 纯 口 辛 不 多 见 , 见 者 多 为 腥 味 , 现 代
医学称 为 “铁 腥 味”。 因铁 腥 味 为金 属 本 味 ,而肺 属
于金 ,《素 问 ·金 匮真 言 论 》载 : “西 方 白色 ,入 通 于
肺 ⋯ ⋯其 昧辛 。”故 口腥 常 提 示 肺病 ,常见 于结 核 咳
血或 肺脓 疡 。 《张 氏 医通 ·七 窍 门下 ·口》 说 : “肺 热
则 口辛 ⋯ ⋯ 口辛 ,肺 气 上 溢 也 。”肺 热 有 虚 实 ,如 阴
虚火 旺 ,热 伤 肺 络 ,可 致 口辛 ;若 痰 热 壅 结 于 肺 ,
肺痈 成脓 ,也 可 致 口辛 。 治 疗 上 ,肺 阴 虚 者 常 用 补
肺阿 胶 汤 ,药 物 如 阿 胶 、茅 根 、侧 柏 叶 、马 兜 铃 、
牛蒡 子 、枇 杷 叶 、知 母 、百 部 等 ,或 以生 脉 散 加 桑
白皮 、地 骨 皮 、黄 芩 等 养 肺 阴 、清 肺 热 。若 痰 热 壅
结于肺 ,肺痈 成 脓 ,则 用 苇 茎 汤 加 减 清 肺 排 脓 。 若
因感 受风 热 之 邪 ,或 外 感 风 寒 郁 久 化 热 , 以致 热 伏
于肺 ,肺 热 炽 盛 ,上 蒸 于 口,使 口味 辛 辣 。常 伴 有
咳 嗽 ,咯 痰 黄 稠 ,烦 渴 欲 饮 ,咽 干 , 大 便 干 结 , 小
便黄 赤 ,舌 苔 薄 黄 ,脉 滑 数 等 症 治 以 清 泄 肺 火 ,
方用 泻 白散 加 味 ,药 用 桑 白 皮 、地 骨 皮 、甘 草 、黄
芩 、山栀 子 、鱼腥 草 、白茅 根 等 。
病案 举例 :曹某 ,男 ,42 岁 。 l997 年 l 1 月 2 日
初诊 。发 热 ,畏 寒 ,右 胸 痛 ,咳 吐 铁 锈 色 痰 1 周 。
胸透 示 :右 大 叶 性 肺 炎 。诊 见:面 色 苍 白 ,精 神 萎
靡 ,T 38 , 口有腥 臭 味 。舌 暗 红 、苔 黄 厚 腻 ,脉 滑
数 。辨属 痰 热壅遏 ,肺 痈 成 脓 。处 方 :芦 根 30 g,苡
仁 30g,冬 瓜 仁 15g,桃 仁 12g,银 花 30g,鱼 腥 草
30g ,枳壳 12g ,前 胡 12 g ,瓜 蒌 壳 15g ,甘 草 6g 。水
煎连 服 5 剂 ,咳痰 渐 畅 ,体 温 渐 降 至 正 常 , 口腥 消
失 ,热 去 病 安 J。
2 口 甜
又称 “口甘 ”,是 指 口中有 甜 味 的感 觉 ,甚 则 喝
开 水亦 甜 。现 代 医学 对 口甜 未 能 完 全 阐 释 。因 口甜
症状 多 见 于糖 尿 病 患 者 ,故 认 为 可 能 与血 糖 水 平 升
高使 舌部 味蕾 受 刺 激 有 关 , 电有 认 为是 由于 消 化 系
统 功能紊 乱 ,导 致 各 种 酶 的分 泌 异 常 ,唾 液 中 淀 粉
酶 含量 过 多 ,舌 部 味 蕾 受 到 刺 激 而 产 生 的 。 中医 对
此 病 早 有认 识 。 《内 经》 中 已 有 记 载 并 专 门 立 一 病
名 。《素 问 ·奇病 论》 “有 病 口甘 者 ,病 名 为何 ? ⋯⋯
此 五气 之溢 也 ,名 日脾 瘅 。”后 世 《温 热 经 纬 ·叶 香
岩外感温 热篇 》亦 言 : “舌 上 白苔 粘 腻 ,吐 出浊 厚 涎
沫 , 口必 甜 味 也 ,为脾 瘅 病 。”该 病 病 机 关 键 在 脾 ,
因甘 味入 脾 ;病 因多 样 ,当 分 虚 实 。实 证 为 多 ,多
因过 食 肥 甘 ,损 伤 脾 胃 ,滋 生 湿 热 ,或 外 感 湿 热 ,
蕴结 于 脾 胃 ,与 谷 气 相 搏 ,上 蒸 于 口,致 口 中甜 。
《素 问 ·奇 病 论 》 解 释 “此 人 必 数 食 甘 美 而 多 肥 也 ”、
“五 味人 口,藏 于 胃,脾 为 之 行 其 精 气 ,津 液 在 脾 ,
故令 人 口甘也 。” 《张 氏医 通 ·七 窍 门下 ·口》: “脾 热
则 口甘 。⋯ ⋯俱属 土 中 湿 热 ,脾 津 上 乘 ”; 《温 热 经
纬 ·叶香 岩外 感 温热篇 》 “乃湿 热 气 聚 ,与谷 气 相搏 ,
土有 余地 ,盈 满则上 泛 。”实 证 口甜 多 伴 见舌 苔 厚 腻
而黄 ,涎粘 而 稠 ;虚 证 d三可 导 致 口甜 ,多 为脾 虚及
肾虚 。《张 氏医通 ·七 窍 门下 ·口》: “燥 渴甚 者 ,为 肾
虚 ,⋯⋯ 老人 虚 人 脾 胃虚 热 不 能 收 敛 津 液 而 口甘 ”
《温热 经 纬 ·叶 香岩 外 感 温 热 篇 》 “脾 瘅 而 浊 泛 口甜
者 ,⋯ ⋯ 由脾 虚不 能摄 涎 而 上 泛 ”。虚 证 口甜 多伴 见
舌苔 薄 净 , 口中 涎 沫 稀 薄 。 又 口甜 与 消 渴 病 关 系 甚
大 ,常是 消 渴病转 重或 某 一 阶段 突 出的表 现 《素问
·
奇 病论 》 即 言 脾瘅 可 “转 为 消 渴 ”。 《张 氏 医通 .一L=
窍 门下 ·口》:“口甘欲 渴 ,⋯ ⋯久 之 必 发痈 疽 ”, 中
消 ,脾液 上 乘 口甘 者 ”,所 以 对 口甘 病 应 加 以 重 视
治疗上 , 《内经 》 中就 已经 提 出 有 效 的 药 物一 一 兰
草 ,所 以 《素 问 ·奇 病 论 》 提 出 “治 之 以 兰 ,除 陈 气
d三”。 叶 天 士 认 为 对 脾 瘅 痫 “当用 省 头 草 (即 兰
草 ,一 作佩 兰 叶 ) ,芳 香 辛 散 以逐 之 则 退 ” 对 脾 胃
湿 热者 ,常用 芳 香化 湿 、消 积 醒 脾之 法 ,如平 胃散 、
三仁 汤 、禧朴 夏 苓 汤 、甘 露 消 毒 丹 等 加 减 ,药 物 如
苍术 、佩 兰 、 镬 香 、半 夏 、厚 朴 、 白蔻 仁 等 。对 脾
虚 口甘 者 ,常使 用 香砂 六 君 子 汤或 补 中益 气 汤 去 升 、
柴加 兰香 、煨 葛 根等 以健 脾理 气 。
病 案 举 例 :黄 × ×,男 ,7 岁 ,于 1993 年 5 月
20 日初诊 。近半 月 来 ,恣 食 肥 甘 之 品 ,昨 起 觉 得 口
中有 甜 味 ,饮 白水 亦 甜 ,烦 渴 欲 饮 ,易 饥 ,大 便 3
日 1 行 ,小 便 色黄 ,舌 红 苔 黄 ,脉 数 有 力 ,治 宜 清
脾泻火 ,泻 黄 散 加 减 治 之 。 处 方 :生 石 膏 20g (先
煎 ) ,山栀 、藿香 、瓜萎 仁各 10g ,木通 4g ,防风 5g ,
川连 、生甘 草 各 2g。上 方 服 5 贴 , 口甜 已除 ,余 症
消 失 [2l。
3 口 酸
自觉 口中 有 酸 味 ,甚 则 闻 之 有 酸 腐 气 味。 现 代
医学认 为 与 胃酸 分 泌 过 多 有关 ,常 见 于 胃炎 和 消 化
性 溃疡 的患者 。中 医认 为 口酸主 要 与肝 胆 脾 胃相 关 。
王冰 日 : “凡 物 之 味 酸 者 ,皆木 气 之 所 生 。” 因肝 之
味为 酸 ,肝 气 郁 结 ,横 逆 犯 胃 ,肝 胃不 和 ,胃 失 和
降 ,泛 吐酸水 可 致 口 酸 。若 噫 酸 而 舌 苔 黄 者 为 湿 热
上壅 , 《张 氏 医 通 ·七 窍 门下 ·口》: “肝 热 则 口酸 。
⋯ ⋯
口酸 ,肝 胆 实热 "dz ”,宜 选 金 铃子 散 、左 金 丸 加
神 曲 、龙 胆 草 等 泻 火 降 逆 ;噫 酸 而 舌 苔 腻 ,为 湿 阻
中焦 ,宜选 平 胃散 化 湿 和 中 。若 噫 酸 而 舌 苔 白者 ,
为 胃寒 ,宜 选 吴 茱 萸 汤 以温 降 之 。 另 外 饮 食 过 量 ,
过食 肥 甘厚 味 之 品 ,食 滞 不 化 ,脾 胃运 化 失 常 ,腐
化 生 酸 ,上 泛 于 口 也 可 导 致 口 酸 , 同 时 伴 有 暖 气 酸
腐 ,纳 呆 恶 食 ,脘 腹 痞 闷 胀 满 ,大 便 不 调 ,舌 苔 厚
腻 或黄 ,脉 滑有 力等症 。治 宜 消食 导 滞 、 和 胃降 气 ,
用 大黄 苏 打片或 保 和丸 加 减 ,药 用焦 山楂 、焦 六 曲 、
制半 夏 、 陈 皮 、茯 苓 、枳 壳 等 。脾 虚 也 可 致 口酸 ,
即 《医学正 传 》 所 谓 “亦 有 脾 胃气 弱 ,木 乘 土 位 而
口酸者 ”,可予 六君 子 汤加 沉香 、厚朴 治疗 。
病案 举 例 :赵 某 ,男 ,28 岁 。1999 年 2 月 27 日
初诊 。患 者有 乙 肝 (表 面抗 原 阳性 ) 史 半 年 ,常 感
乏力 、右 胁 肋 隐 痛 。 春 节 期 间 进 食 油 腻 食 物 较 多 。
脘腹胀 满 ,时 呃逆 , 口中有 酸 馊 味 ,舌 淡 、苔 薄 黄 ,
脉滑 。辨 属 脾 胃失 调 。方 用 保 和 丸加 减 :建 曲 l5g ,
焦 山楂 15g,连翘 12g,陈 皮 12g,法 半 夏 12g,竹 茹
12g ,枳 壳 12g ,茯 苓 15g ,莱 菔 子 15g ,甘 草 6 g ,厚
朴 9g 。4 剂 ,水 煎 服 。 药 后 诸 症 减 轻 ,继 服 上 方 3 剂
基 本 痊愈 LI J。
4 口 苦
口苦 是 自觉 口中 有 苦 味。 临 床 上 比较 多 见 。贾
氏 l3 J对 225 例 以 上 消 化 道 症 状 为 主 诉 病 人 的 胃 电 图 与
口味 的 关 系 进 行 统 计 ,其 中 口 苦 患 者 98 例 , 占
43 .6 % ,可 见 口苦 是 临 床 常 见的 症 状 。 现 代 医 学 对
E51苦 的研 究 不 多 ,一般 认 为 与 人 体 胆 汁 的代 谢 失 常
有 关 ,多 见 于 急 性 炎 症 ,尤 其 是 肝 胆 疾 病 的 患 者
中医对 口苦 的认识 很早 ,《内 经》 中 多条 经 文提 到 口
苦 ,还 将 口苦 作 为一 种 疾 病 看 待 《素 问 ·奇 病 论 》
记载 “口苦者 ,病 名 为何 ? ⋯ ⋯病 名 日胆瘅 ”这 充
分 体现 古 人 对 口苦 症 的 重 视 。 中 医 不 仅 将 口苦作 为
一
个 疾 病 加 以认 识 ,而 且 对 其 产 生 原 因 进 行 了探 讨 ,
认 为 与肝胆 病理 改 变 相 关 。 《素 问 ·奇 病 论 》: “此 人
者数谋 虑不 决 ,故 胆 虚 ,气 上 溢 而 口为之 苦 。” 《素
问 ·痿 病论 》 提 出 “肝 气 热 ,则 胆 泄 口苦 ”, 《灵 枢 ·
邪 气藏 府病 形 篇 》 提 以 “胆 病 者 ,善 太 息 , 口苦 ”。
胆 所藏 的 胆 汁 是人 体 唯 一 苦 味 的 物 质 ,肝 胆 病 变 如
肝 胆火 旺 以及 邪 居 于 胆 皆 可使 胆 气 上 逆 于 口而 产 生
口苦 。《内经》 总结 的肝 胆 病 变 乃 是 口苦 症 最 常 见的
病 因 。但是 口苦 不 仅 与 肝 胆 相 关 ,也 与 其 他 脏 腑 病
变密切 相关 。苦 在 五行 属火 ,王 冰 日 : “凡 物 之 味苦
者 ,皆火气 之所 生 。” 提 示 脏 腑 化 火 也 可 引起 口苦 ,
而不 局 限 于 肝 胆 。 清 代 《张 氏 医 通 ·七 窍 门下 ·口》
就说 : “心热 则 口苦 ”。验 之 临床 ,心 、肝 、胆 火 热
引起 的 口苦 确实 是最 为 多见 。治疗 上 , 《内经 》 中 已
经提 出了 针刺 为 主 的 治 疗 方 法 ,并 且 主 要 是 从 胆 经
取 穴 。如 《素问 ·至 真要 大论 》 就 说 到 : “有 病 口苦 ,
取 阳陵 泉 ”及 “治 之 以胆 募 (俞 )”。药 物 治疗 方 面
主要是 辨 证用 药 ,常 用 的治 疗 肝 胆 火 热 所 致 口苦 的
方 剂有 龙胆 泻肝 汤 、小 柴胡 汤加 川连 、胆 草 ( 《张 氏
医通 》)、左金 丸 等 。针 对 心 经 有 热 ,常用 的 如 导 赤
散 、泻心 汤加 减 等 。不 仅 实 热 可 致 口苦 ,虚 热 也 可
致 口苦 ,要 之治 疗 口苦 当随证 治 之 ,不必 拘泥 一方 。
病 案举 例 :李 某 ,女 ,5O 岁 。 1998 年 5 月 12 日
初诊 。 自述 口苦 半 月 ,余 症 咽 干 ,心 烦 、失 眠 、时
汗 出 、神 疲 乏 力 。诊 见 :舌 红 、少 苔 、脉 弦 细 。 辨
属 心 肾阴 亏 ,相 火 内炽 。方 用 二 至 丸合 甘麦 大 枣 汤
加味 清 心 除 烦 、潜 阳 泻 火 为 治 :浮 小 麦 30g,莲 心
15g ,大枣 15g ,竹 茹 12g ,女 贞 子 15g ,旱 莲 草 15 g,
石 斛 25g,石 菖蒲 18g,龙 齿 30g,珍 珠母 15g,炙 甘
草 10g。4 剂 ,水 煎 服 。 嘱忌 辛 、辣 之 物 。 1 周 后 复
诊 ,诸症 减轻 ,继 服 lO 剂 ,基本 痊 愈⋯1 。
S 口 咸
是 指不 吃咸 味食 物 ,而 口 中 自觉 有 咸 味 ,或 时
有咸 味痰 涎排 出 。现代 医学 认 为 口咸 由 于唾 液 中钠 、
钾 、钙 、镁含 量增 多 所 致 。中 医 则认 为 口咸 与 ’ 肾虚
及寒水 上泛 有关 。王冰 日 : “凡 物 之 味咸 者 ,皆水 气
之所 生 d王。” 五 脏 各 主 五 味 ,成 为 。肾之 味 。久 病 及
肾 ,肾 阴 亏 虚 ,虚 火 上 炎 ,煎 灼 。 肾液 ,肾液 上 乘 可
引起 口咸 。所 以 《张 氏医 通 ·七 窍 门下 ·口》 说 :“肾
热则 口咸 ⋯⋯ 肾液 上 乘 也 。” 另 外 肾 阳虚 气 化 无 力 ,
不 能主水 ,寒水 上 泛 于 口也 可 见 口咸 ,多 见 于 肾 虚
水肿 。 电有 因年 高 肾 气 不 固 ,肾 液 上 乘 而 自觉 口咸
者 。治疗 上 以 补 肾 为 主 。 肾阳 虚 水 湿 泛 滥 的 以 温 肾
阳制 水 湿 为法 ,以 金 匮 肾气 : . -tu; tj~减 ,使 水气 下 渗 而
rN ,N ,口咸 廿三自然 消 失 。 阴 虚 肾液 上 乘 的 以 滋 肾 阴
降虚 火 为 法 ,以 知 柏 地 黄 丸 、大 补 阴 丸 等 方 加 减 ;
年高 肾气 不 固 的 ,常用金 锁 固精 丸等 方
病 案 举 例 : 《续 名 医类 案 ·口》 载 :立 斋 治 一 男
子 口臭 ,牙 龈 赤 烂 ,腿 膝 软 ,或 用 黄 柏 等 药 益 甚 ,
时或 口咸 。此 肾经 虚热 ,以六 味丸悉 愈 4 J。
6 口 淡
亦 称 口淡 无 味 ,是 指 自觉 口内发 淡 而 无 法 尝 出
饮 食滋 味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维 生 素 、微 量 元 素 如 锌
等缺乏 ,蛋 白 质 、热 量 不 足 ,可 以使 味 蕾 敏 感 度 下
降而 出现 口淡 无 味 。中 医 认 为 人 之 味 觉 ,与 脾 胃有
关 。《灵 枢 ·脉 度篇 》 云 :“脾 气 通 于 口,脾 和 则 口能
知五 谷矣 。”素 体虚 弱 或 久病 脾 胃受 损 ,致 使 脾 胃之
气虚 惫 ,运 化 转 输 失 职 故 可 见 口淡 ,多 伴 有 神 疲 短
气 ,脘 痞 腹 胀 ,便 溏 ,舌 淡 苔 薄 ,脉 缓 弱 等 症 。治
宜益 气 健 脾 和 胃 ,方 选 四君 子 汤 、香 砂 六 君 子 汤 、
补 中益 气 汤 等加 减 ,药 如 党参 、白术 、柴 胡 、木香 、
砂仁 、黄 芪等 。若 阴 寒 内 盛 ,则 须 在 健 脾 益 气 方 中
加入 温运 脾 阳之 品 ,如 附 子 、干 姜 等 ,或 以 理 中 汤
加 减 。临证 又 有 外 感 风 寒 而 现 口淡 者 。 是 由于 外 寒
逼肺 、反 侮 脾 土所 致 。 则 需 温 经 散 寒 、疏 解 感 冒 为
治 ,使 脾 气 得伸 , 胃气得 复 ,而 口淡 自愈 。
病 案举 例 :张某 ,男 :52 岁 。 1988 年 7 月 8 日
初诊 。 自诉 1 个 月 来 食 糖 不 知甜 ,食 醋 不 晓 酸 ,疲
乏 无 力 , 胃 脘 痞 胀 ,纳 呆 便 溏 。2 年 前 曾 作 胃 镜 ,诊
为 胃窦 体 浅 表 萎 缩 性 胃炎 。 曾 服 用 胃萎 灵 2 个 月 ,
症状 好 转 后 停 药 至 今 。诊 见 面 色不 华 ,苔 薄 白 、舌
质 淡 胖 ,脉 细 弱 。辨 为 脾 胃气 虚 ,失 其 健 运 。拟 香
砂六君 子 汤 加 味 ,药 用党 参 、 白术 各 3Og, 白茯 苓 、
制半 夏 、陈 皮 、 白蔻 仁 各 lOg ,生黄 芪 4Og。药 进 l0
剂后 纳增 ,精神 转佳 ,大便 成形 , 口辨 五味 【 。
7 口 月贰
指 口中 粘 腻 ,滞 涩不 爽 ,甚 则 食 不 知 味 。 口腻
多 由湿 热所 致 , 《温 热经 纬 ·叶香 岩 外 感 温 热 篇 》说
“如 口中 自觉 粘 腻 ,则 湿 渐 化 热 。” 口腻 在 临 床 上 多
伴 有 舌苔 厚 腻 及 其 他 口味异 常 。如 粘 腻 而 甜 ,多 为
脾 胃湿 热 ,粘 腻 而 苦 ,多 属 肝 胆 湿 热 。脾 主 运 4E zK
湿 ,为 胃行 其 津 液 。脾 胃湿 热 多 由于 恣 食 油 腻 肥 甘
之物 ,使 脾 失 健 运 ,聚 湿 生 痰 ,蕴久 化 热 ,湿 热 上
蒸 于 口 ,而致 口舌 粘 腻 ,味 觉 不 佳 。 临 床 还 伴 有 口
渴不 欲 饮 ,脘 腹 胀 满 , 胃纳 减退 ,大 便 溏 ,小 便 黄
赤 ,舌 质 红 ,苔 黄 腻 ,脉 滑数 等 症 。 治宜 清 热 化 湿 ,
方 用 藿 朴 夏 苓 汤 加 减 。药 用 藿 香 、厚 朴 、制 半 夏 、
茯苓 、苡 仁 、泽 泻 、蔻 仁 等 。若 恣 食 生 冷 瓜 果 ,寒
湿 困脾 也 可产 生 口腻 ,用平 胃散 加 减 ,以芳 香 化 浊 、
健 脾燥 湿 。 肝 胆 湿 热 则 多 因感 受 湿 热 之 邪 ,或 嗜 食
肥甘 ,湿热 内生 ,湿热 蕴阻肝胆所致 。临床 常伴有
胁 肋 灼 热 胀 痛 , 口 苦 泛 呕 ,大 便 不 调 ,小 便 短 赤 ,
或见寒 热 往 来 ,身 目发 黄 ,或 外 阴瘙 痒 ,带 下 黄 臭 ,
舌红苔 黄腻 ,脉 弦 数 等 ,治 宜 清 热 利 湿 ,可 用 龙 胆
泻肝 汤及 小 柴胡 汤加 味 治疗 。
病案 举 例 :于 × ×,女 ,l0 岁 ,于 199 1 年 2 月
t2 日初 诊 。春 节 之 时 ,常 食 油 腻 肥 甘 之 品 近 2 日
来 ,口 中 粘 腻 , 食 不 知 味 。 口 渴 不 欲 饮 , 大 便 溏 ,
小 便 黄 ,舌 红 苔 黄 腻 ,脉 濡 数 证 属 饮 食 不 节 ,脾
失健 运 ,聚湿 生 痰 ,郁 久 化 热 ,湿 热 上 蒸 所 致 ,治
宜清热 化 湿 ,方 选 藿 朴 夏 苓 汤 加 减 。处 方 :茬 香 、
制半 夏 、茯 苓 、苡 仁 、 泽 泻 、六 一 散 (布 包 ) 各
lOg,蔻 仁 2g (杵 ,后 下 )、川 朴 4g。上 方 服 3 剂 ,
口腻 不 明显 ,饮 食 见增 ,大便 正 常 。原方 又进 2 剂 ,
遂愈 [ 。
8 口 臭
口臭 是 一 个 常 见 症 状 ,俗 称 口气 重 。不 注 意 口
腔卫 生 ,长 期 不 刷 牙 漱 口,食 物 残 渣 在 口腔 中 发 酵
可 以引起 口臭 。 口腔炎 症 性 疾 病 ,如牙 周 炎 、龋齿 、
口腔 溃疡 等 也 会 引起 口臭 。 口臭 还 可 能 与 消 化 机 能
失调 有 关 ,因 消 化 机 能 失 调 可 使 唾 液 成 分 呈 酸 性 ,
有利 于细 菌 的繁 殖 而 导 致 口臭 。对 于上 述 原 因 的 口
臭 ,注意 口腔 卫 生 ,早 晚 餐 后 刷 牙 漱 口以及 治疗 口
腔本 病 后 一 般 可 自行 消 失 。但 也 有 口腔 中 无 炎 症 ,
刷牙漱 口仍 然 口臭 的患 者 。 中 医认 为这 大 都 由于 胃
中积 热所 致 ,正 如 《温 热 经 纬 ·余 师 愚 疫 病 篇 ·疫 证
条辨 》 中所 说 :“口 中臭气 ,令人 难 近 ,使 非 毒 火 熏
蒸 于 内 ,何 以 口秽 喷人 乃 尔耶 ?” 《张 氏医通 ·七 窍 门
·
口》认 为 “年高 水弱 ,奉 养 太过 ,厚 味及 服 食 补 阳
药 ”或 “痰 壅气 浊 ” 可 致 口臭 。治 宜 清 胃为 主。 可
选用 三黄 丸 、清 胃散加 减 等 治 疗 ,药用 升 麻 、 黄连 、
大黄 、黄芩 、黄 柏 、生 地 、石 膏 等 。壮 盛 之 人 ,凉
膈散 及盐 汤 探 吐 皆可 用 。另外 平 时 常 用 芳 香 之 品 含
于 口中 ,如 白梅 、茴 香 、藿 香 、 豆 蔻 、沉 香 等 ,也
可 有清新 口气 ,芳 香 辟秽 的功 效 。
病案举 例 : 《续 名 医类 案 ·口》载 :王 肯 堂 治 常
熟严 养翁 公 ,春 秋 高 而 求 助 于 厚 味 补 药 ,以致 胃火
久 而益炽 ,服 清 胃散不 效 ,加 山栀 、芩 、连 而益 甚 。
以为凉之非 也 ,疑其 当补 。 闻 王 善 用 人 参 , 因延 诊
而决 之 。才及 门 ,则 口中秽气 达 于 四室 ,向 之欲 哕 ,
此正 清 胃散 之 症 也 。 独 其 热 甚 ,当用 从 治 。而 既 失
之 ,今且 欲从 而不 可 矣 ,当求 其 属 而衰 之 。用 天 冬 、
麦冬 、生地 、熟 地 、石 斛 、升 麻 、犀 角 、兰 香 之 类
大剂 投之 ,数 日而臭 已止 矣[引。
参考文献
[1] 钱英. “口味”辨证施治体会[J].江苏中医,200o,21
(9 ):18 —19
[2] 秦亮.浅谈小儿口味异常的辨治[J].黑龙江中医,1994,
20 (6):19—20
[3] 贾杨,杨军.舌象、口味与胃电图关系的初步观察:附
225 例资料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0 (8):10 ~13
[4] 清·魏之 秀编著.续名医类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1997 :578
[5] 朱 士伏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 口味异 常 辨治 [J].江苏 中医 ,
1994 ,15 (7) :10
(收稿 日期 2OO8 —0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