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冷汤”
刘杰
家常饭“过水面”,在我老家叫“冷汤”,又叫“井拔凉”,那是我童年记忆里的无上美味!我的老家固安县距离北京天安门50公里,与北京市大兴区隔永定河相望,是首都“零距离”县之一,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县”之称。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于秦”的“督亢”即今固安、涿州一带,历史上一直是著名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种植的农作物两年三熟,主要出产冬小麦,玉米、西瓜、蔬菜。大田一年有两季秋收:一次在农历六月收小麦,叫麦秋。一次在农历八、九月收玉米和蔬菜,叫大秋。我上小学和初中时,学校都放两次假,一次叫“麦秋假”、一次叫“大秋假”。我上小学时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大人们都到生产队干活。“三夏”时节,响晴天只有两三天,必须起早贪黑抢收,稍微晚一点就是连阴天。如果不及时收割、扬场,脱粒、收藏进粮仓,麦子就可能发霉、发芽,辛苦一年的收获成果就会毁于一旦。所以那几天大人们特别忙碌。放眼望去,金黄色的麦田里,到处都是挥汗如雨的劳动者的身影。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树上的布谷鸟儿也在欢快地唱着歌儿,催促人们及早收获。放假在家的我们这帮小屁孩儿,无忧无虑地跟在大人屁股后头捡麦穗。蹦蹦跳跳地在田野里撒欢,一边捡麦穗、一边唱着小学课本里的一首儿歌:一天下来,每人都能拾上一大筐交到学校里。很快,学校仓库里也堆起了麦堆。按照数量多少,老师给我们记上账,一个麦秋下来,校长把全校孩子们的劳动成果统一交到生产队。生产队一次性拨给学校一些钱,为我们买奖品。于是,最让我们期盼的时刻到来了,捡得少的能得到一把铅笔,几本作业本;多一点的就能得到转笔刀等贵一点的奖品,特别是得到散发着浓浓香水味的香橡皮的同学让我们艳羡不已。最让我们羡慕的是能得到一本《新华字典》或心仪已久的小人书。上午劳累了一天的大人和孩子都回家了。爸爸、叔叔都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躺到炕上小憩。可是拖着疲惫身躯的妈妈还是闲不住。放下镰刀,走进厨房,和奶奶一起开始做我童年最爱的美食—“冷汤”。奶奶手很巧,平淡无奇的食材在她手里总能化平凡为神奇,做“冷汤”是奶奶的拿手好戏。她当主角、妈妈打下手,要给我们带来惊喜。首先是擀面条,别看奶奶年纪大,手劲却不小,和出来的面软硬适中,她常说“软面饺子硬面汤”。妈妈负责烧火、下面条。面条煮好后,我自告奋勇端着盛满面条的大盆,到村外麦地边,用机井里抽出的地下水冲洗三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入口清爽,口感筋道。这会儿,奶奶拿出她亲手做的面酱用清水调好,打两个自己家养的柴鸡下的蛋,放进锅里一炒一炸,一碗喷香扑鼻的鸡蛋炸酱面卤就闪亮登场啦。然后,奶奶又找出自家产的红辣椒和集市上买的花椒一起用花生油爆香,倒入盐水中,做调味料。顿时,屋里屋外香气氤氲,我们兄妹三人的馋虫被勾上来啦!奶奶开始变戏法似的准备菜码:她把自己在家里泡发的豆芽和爸爸从地里摘的长豆角都焯水、沥清水分,切成细段。从院子里的菜地里摘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洗干净后切成均匀的细丝;再从院子里的菜窖里找到储存了几个月的红心美萝卜,也一样切成细丝摆盘备用;顺手从院子菜地里拔几棵香菜和一把小葱,也切成细段;这几样菜码都摆盘备用。二弟不甘寂寞、剥好大蒜,捣成蒜泥,像立了大功一样等着享受美味!
转眼之间,桌子上就摆满了色香味俱佳的一桌好饭食,全家人围坐一桌享受着奶奶、妈妈精心烹制出的,让我们唇齿留香的爽心爽口的“冷汤”,消暑解乏。这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刻!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吃过很多美味,但每每想到“冷汤”,还是垂涎不已。因为,那是其他任何美食也比不了的,那是我记忆深处的“妈妈的味道”!
作者简介:
刘杰:现任河北省承德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承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承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多篇诗词、散文作品在《河北共产党员网》《长城网》《河北诗词》《河北教育》《承德日报》《诗选刊》、《热河》《国风》《承德诗词》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