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大风 冰雹”不惧

高产与倒伏始终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一直伴随着小麦新品种的不断推出和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方式的逐渐改变。小麦生产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这对矛盾在随着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而越发地尖锐了。

矮秆解决了部分倒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育种家们在早期大多采用的是降低小麦植株高度的方式,即利用矮秆(基因)资源降低品种的株高来控制倒伏。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靠着这种降低株高方法来控制倒伏的效果还是较明显了,其育种资源和理论也都不乏,成功案例很多。但通过近些年我们对小麦高产更高产追求的过程发现,继续降低小麦茎秆,矮秆与高产将“互为矛盾”。

中高杆对实现高产有利。在高产育种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高杆品种只要不倒伏,其不仅产量高,籽粒也漂亮,相对于矮秆类型,它们适应性也偏好,我估摸,它们(株高85~95厘米)将是未来小麦高产更高产的植株高度标准。

矮秆不一定不倒伏。小麦茎秆矮了也不一定就不倒伏,当田间群体较大、环境条件适宜、品种自身茎秆质量不是很好时,倒伏也同样会发生。譬如,当我们发现高产类型——农大5181在生产上较容易发生倒伏时,我们就从同农大5181F4-0背景系统中选择到了茎秆偏矮的品系——5181-95、4123等。这些新的品系(有些通过审定了),它们茎秆高度有些比原农大5181矮了10厘米左右,它们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比农大5181增加了,千粒重降低了一些,产量与农大5181基本一致……由于它们矮了,我们指望它们能够克服农大5181容易倒伏的这个缺陷,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它们照样出现了与农大5181一样的倒伏……这说明,抗倒伏,光降秆不行,得提高茎秆质量!

茎秆质量好的资源短缺,鉴定方法蹩脚。我们小麦人都知道,小麦矮秆类型不缺,但小麦茎秆质量好、或茎秆硬的材料较少或不太明确,相关的文章也不多。

当我们想要问起或搜集茎秆质量好材料有哪些、在谁家时,很难听到令我们满意的答复。

另外就是茎秆质量鉴定方法不多或很少被我们掌握,不像植株高度那样能够让人一目了然。我这些年也只是知道一种鉴定茎秆质量的方法,叫做“重力法”。即,同时期,剪同位置长度相同的茎秆,搭桥式悬空时给它们施以重力。不同材料,在测试过程中能够扛住不同的重力,这样数值就有了,差距也出来了。但这种方法在育种中很不适合,显得麻烦,因此很少有人利用。而更多的育种家还都是凭感觉,都是用手拨拉小麦茎秆等。这种方法倒是简单了,但不能量化,指标含糊。

但没办法,在现阶段育种的当下,感觉和一些让人找到感觉的方法还实用,我们也只能是这样了。

茎秆质量好材料的发现。2014年前后,河南金囤种业小麦育种基地搬到了十万亩麦田成方成片的西大坡。由于西大坡土地多,环境条件好,河南省的小麦新品种展示也放到了这里。

图1.这是同年西大坡一个繁种田的倒伏情景

图2.这是抗倒伏的囤麦127在西大坡的繁种

小麦杂交季节,我们每天去西大坡做杂交,在下地的路上,总要在“新品种展示”的地边顺便看一番。一场风雨后,刚刚抽穗的小麦有些品种倒伏了,我们走到倒伏品种的近前,用手去拨拉茎秆,感觉就是没劲、就是软、就是回位慢……评价这些茎秆,它们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弹性……在拨拉那些没倒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们中有和我们“较劲”儿的,譬如众麦7号,譬如存麦5号。这样“较劲”儿类型,茎秆并不很粗壮,特别是当它们植株高度不是太矮时,我们通过伸手拨拉会发现,它们不愿意顺从我们倒向一边;即使是在我们手的作用下歪到了某一边,当我们手松开时,它们会快速的回位,回位后不再反复晃动,有时我们能够听到它们回位时由于速度快而发出的响动,不像那种软杆类型回位时的“静悄悄”……

用同样方法继续鉴定和利用这些茎秆质量好的材料。在朋伟的帮助下,两个“较劲”的品种我们收到了种子,但由于存麦5号当时籽粒黑胚较多,被放弃了使用,只剩下了众麦7号。

次年,我们用同样方法还鉴定出了山农28也属于这样的“较劲“类型,这样我们就有了黄淮北片茎秆质量好的可用类型。于是在接下来这几年时间里,以提高茎秆质量为“目标”的组配、选育就此开始了。

环境条件造成植株高度的差异影响茎秆质量。育种过程中我们发现,茎秆质量受茎秆高度影响明显,当同样材料茎秆高度发生变化时,按照我们“拨拉”的方法,茎秆质量就不好把握。譬如,由于地赖、播种晚、密度小、浇水少等,都能够让我们感觉茎秆质量较好,而当它们植株变高后,就不是那样了,那种茎秆质量好的感觉在一些材料上就找不到了。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曲周有两年发生,本来一些茎秆质量不错的材料,当升到了地力、肥力水平稍好一点、密度大了一点的产量比较试验,再赶上雨水丰沛一些时,它们的茎秆就不那么好了,倒伏也发生了。所以,茎秆质量的鉴定要与地力肥力和栽培管理的一致相结合,特别是要在基本的植株高度下进行,不然假的多,鉴定不准确。

有苗头的茎秆质量好类型出现了。2020~2021年度,我们配制的几个加强茎秆质量的组合到了第四、五代,其中有两个品系已经升级到了产量比较小区中,其组合是:“软杆类”型×众麦7号。

这两个品系从它们一抽穗我就关注,有事没事路过时就去拨拉它们一番……每次拨拉后其茎秆都表现出来“较劲”的意思,每次我都对它们满意!

这种满意,是在产量比较小区密植下的,是在群体较大、植株不过分低情况下的,它不同于前期单行、或单株鉴定时的感觉。

6月2号,曲周下大雨了。雨很大、风很大,当时我就在想,这场风雨会让不少小麦倒伏,因为此时,穗子重量有了,茎秆在脱水了,脱水后或脱水过程中的茎秆质量会下降一些……雨后一大早我到地里看时,发现地里倒伏的有一些,但我一直关注的那两个小区没倒!

当时我拍了照片;顺便又到它们跟前去拨拉了一下——还是那样的“较劲”……

图3.右边茎秆偏高的小区——没倒!这个系,我们今年秋播准备种一个大区,密度再高一点,这样是为了更好的检验其茎秆和吹牛!

图4.比上小区植株矮一些,虽然也没倒,但歪了!

希望茎秆质量好有具体基因存在。或许,它们的较劲,是有了明确强秆基因的较劲,是基因在和我们较劲、和风雨较劲。

我感觉,鉴定成功了!它不是一个品种选育的成功,而是感觉我们有了自己可用茎秆质量好的材料的成功,它说明众麦7号里边可能的那个茎秆质量好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遗传后是可以被我们选择和鉴定到的!

“雷雨大风和冰雹”不惧。小麦要高产更高产,光降秆不行,茎秆要有适宜的高度,适宜高度的茎秆要有明确管用的强秆基因,有了强秆基因,才能够让它们在高产情况下不倒、在高产+“雷雨大风和冰雹”摧残下下还不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