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想象力?聪明的妈妈,从不去扼杀孩子做梦的权力
最近在一本育儿书上,看到了一条“难倒父母”的幼儿园想象力的问题,题目很有趣,分享给各位家长:“把10个苹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一个,最后篮子里还要留一个,如何分”?
这道题我思索了很久没有答案,在发到同学群后也久久没有回音,最后还是一位朋友5岁的女儿给出了回答:“小朋友一人一个,轮到我的时候,我把苹果和篮子一起拿走呀”。看到答案后,我们这些想象力枯竭的大人,纷纷感叹:“真是越长大越没有想象力了”。
聪明的父母,从不扼杀孩子做梦的权力
女儿小米是“鬼马精灵”的孩子,想法往往天马行空。有次带女儿去公园玩,女儿一会儿对着树喊姐姐好,一会儿喊哥哥好,家人好奇地问原因,原来女儿觉得大树有性别,树叶是头发,柳树是女孩,杨树是男孩。
在和树们打完招呼后,女儿又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自导自演“英雄救蚂蚁”的节目,想象蚂蚁们是为了逃离恶魔的统治,纷纷搬家。于是,用纸巾“驮着”蚂蚁和它们的食物,帮蚂蚁们搬到洞旁,并替蚂蚁配音:“太好啦,不用自己搬了,可以去休息了!”
在女儿的世界里,花草鱼虫都会说话,蓝天白云也是她的朋友,在女儿的脑袋里,有一个有趣又单纯的小宇宙,女儿因为自己的想象力,获得了很多的童趣的幸福。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源于他们的儿童思维。在孩童时代,孩子们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界限,会经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来说,并且在孩子的“自我中心”里,有着强烈的“拟人化倾向”,在孩子的小世界中,花儿会笑,小鸟会唱歌,月亮会跟着自己走。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天赐的礼物,想象力能让孩子的思维发散,能让孩子获得快乐,想象力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资源。
谁动了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们天生的想象力会比成年人丰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受到限制,这种天生的优势便会慢慢消失。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和创作力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一直在提倡创新精神,而创新的根源在于想象力。
1、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认知
很多父母在谈论孩子时,经常会听见“我们家孩子成绩如何”,很少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想象力如何”,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实很多家庭在教育上并不重视想象力。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总是告诉孩子标准答案,是最失败的教育”,但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标准答案,经常嘲笑孩子的异想天开,或者过早的让孩子去接触很多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想象力的保护,亲手毁掉了孩子最宝贵的资源。
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小米去邻居家玩,两位小朋友一见面就跑到了玩具房画画。我和邻居在客厅聊天时,小米和邻居家孩子小西一起拿着画好的画走了出来,小西兴高采烈的拿着画好的画给妈妈看,妈妈看完后反问小西:“世界上是不存在黑色的香蕉,以后要画成黄色”。
其实,小西的妈妈忘了孩子是在画画,而不是在上生物课。我们大人的思维已经被各种“标准化”认知所限定,语言和思维也带有各种标准,但如果拿标准化要求来要求年幼的孩子,则会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一点点消磨,最终让孩子变为想象力“穷人”。
2、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记得有一次,小米老师布置了一篇以“冒险”为主题的作文。在动笔之前,小米认真地和我说:“妈妈,我想写呼呼在恐龙世界里的冒险记可以吗?”,呼呼是我们家的汪,深受小主人宠爱,我说:“当然可以,现实生活中没有真的恐龙,但在你的小脑袋里什么都可以有”。小米听后,回到书桌前,认认真真的写起了作文。
第二天,小米兴冲冲给我看了她写的“呼呼冒险记”,写出来呼呼和恐龙的互动和追逐,我都觉得很过瘾。但是在放学后,小米却很低落,说作文被老师点评内容过于天马行空,并否决了小狗可以战胜恐龙的内容。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学校教育中并不少见。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到:“是春天!”,然而老师却斩钉截铁的告诉他答错了,并将“标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牢记正确答案是“水”。
在大人们的世界里,雪融化了是水,可在孩子的世界里,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机械的标准答案就这样剪断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为了正确率,固守着答案的唯一性,不允许孩子有思维的扩散。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多样性,正在被标准的“正确答案”所禁锢。
保护孩子想象力,聪明家长这样做
孩子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藏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孩子身上,从不缺乏创作,缺少的是对这份天真的呵护。
1、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
不要定格孩子的思维,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品头论足,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这样对不利于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也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毕竟孩子们的想法,不能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
女儿在上幼儿园时,举行过几次家长开放日,模式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亲子活动,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其中有一次是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幅画。女儿同桌小雨的妈妈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敲了好几次桌子,一会儿提醒小雨画房子要画个窗户、一会儿提醒树上要用不同绿色画出树叶层次等等。活动结束后老师的点评是,小雨这次的作品,没有之前的有创意和有趣。
孩子们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资源——想象力,创作出的作品也更为童趣和新奇。要想保护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们首先要抛开成年人固有的思维,遏制住自己企图干涉孩子玩耍的欲望,管住自己的双手和嘴巴,不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
2、尊重孩子的天马行空,不要嘲笑孩子的奇思幻想
按部就班是我们大人的生活常态,但是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们需要打破常规,不定标准,尊重孩子的天马行空,不嘲笑孩子的奇思幻想。
记得有一次,女儿小米特别好玩,拿了一个废糖盒当手机,还认认真真给“手机”充电。来做客的朋友看到小米的做法,笑的合不拢嘴,直夸小米有趣好玩,并抱怨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小米有想象力。可是在我印象里,有次朋友的孩子拿着一张画着方形太阳和绿色月亮的图片给朋友看时,被朋友嘲笑了:“怎么会有方形的太阳,和绿色的月亮呢”,从那之后,朋友的孩子动笔画画的次数越来越少。
在很多家庭教育里,家长总是急于告诉孩子们世界真实的样子,质疑孩子们的想法,认为是荒诞可笑,脱离实际的,但这实际上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在神兽眼中,世界是个游乐场,万物皆可是玩具,小神兽们用想象力创建了一个神奇好玩的世界。与其让孩子事事跟随大人的脚步,不如给孩子留一些想象的空间,保护好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们才有可能发现更精彩的世界。
3、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尝试
女儿小米刚开始练习画画的时候,只会画出乱线条。交不出老师要求的作品,米爸很是着急,一边拿着尺子比划,一边帮忙找好彩笔,忙得焦头烂额,但最后呈现的作品,远没有最初小米自己画的那副灵动。
家长们总是急于带孩子避开错误的坑,想直接奔向成功的终点,但这样其实切断了孩子发展想象力的机会。因为孩子们就是在各种乱涂乱画,和奇思妙想中,使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家长主观地让孩子避免某些行为,是在剥夺孩子感知世界的权力。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妨收起自己的成人思维,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允许孩子用新奇的眼光去看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世界。例如,理解孩子将“水坑”想象成大海,自己就是航海家,踩水坑意味着自己正在扬帆起航,又或者孩子在给汽车画上翅膀时,不阻拦不嘲笑,认真听一听他们的奇思妙想。
我们都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训练成车间生产的标准作品,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想法时,也请不要嘲笑孩子的异想天开,尊重孩子特别的脑回路。其实,他们的“胡说八道”,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刻动人。
亲妈学堂(米妈):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留英双硕士,在读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三重角色使我时刻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于自己从教、为母经历的真实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也希望为妈妈们打造一个“舒适圈”,减轻带娃负担。欢迎关注、转发分享、讨论、提问,一起探讨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往期内容推荐
考研那些事儿:我问了很多学生,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
有时候,杀人可能只需要一个家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