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第四季被指“灌鸡汤”?严格自我审查只为离“正能量”再近一点
网视导读:一直被放在一起对比的、可以说是“既生瑜,何生亮”的两档大型真人秀综艺节目: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现已改名《奔跑吧》),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都在近期不约而同地双双开播了。虽然受各方面因素的左右,两档电视综艺的影响力都不如从前,但《奔跑吧》口碑回温、《极限挑战》内容产生争议,仍然给予观众意外的体验,尤其是《极限挑战》在面对自身内容敏感和监管政策调整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值得我们探讨。
但是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样的“改变”究竟如何呢?
虽然豆瓣评分保持了8分以上的水准,但很难保证是否是网友因为情怀给予的“同情分”(前两季都在9分以上),因为不少网友都留言表示失望,认为节目很难看、无聊,说教意味过浓,没有笑点......
收视率也仅仅破1,远低于同期竞争的《奔跑吧》,直到第二期节目的“催泪弹”时刻来临,网友的评论才“回温”了一些,但是意见不同的冲突也到达顶点。
让第四季《极限挑战》备受争议的内容就是,节目组来到上海崇明中学,向100名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问出了六个问题。
这六个问题仿佛一把尖刀,深深扎进了焦虑的中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名为“不公平”的起跑线。虽然节目组鼓励了这些“起跑线”落后的孩子们去尽力地奔跑,实现自己人生的逆袭。
很好结合了《极限挑战》的第一个主题——高考,当高考为全体18岁的中国青年划定了统一的起跑线时,你是否能够尽力奔跑?
但是,也有网友感到厌恶,认为这档国民综艺强行灌鸡汤而忽视了平等、包容的核心价值观念。
从节目表现、以及观众评论来看,这档收视率和口碑有些下降的综艺真人秀,虽然具有非常强烈地想承担社会责任感的渴望,但依然留下许多的遗憾和诟病。
从卫视综艺的使命出发,社会效益永远是大于商业效益的,同时《极限挑战》的品牌越来越成熟,节目组自然会希望该节目能承担收视率之外的东西,譬如社会影响力、正能量传达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广电新政对于节目组的影响,使得自我审查更加严格。
新一季的《奔跑吧》播出后,不少观众也发现了这档“国民综艺”的新变化:就是节目设置中最重要的环节——“撕名牌”的游戏不见踪影了。
在《奔跑吧,兄弟》更名为《奔跑吧》的第一季节目中,由于浙江卫视与韩国原版《Running Man》告别,没有授权的节目组只能通过更换节目名称和替换掉被称作“模式眼”的“撕名牌”环节来保持节目的独立性。但了解“跑男”模式的观众都知道,“撕名牌”是这档户外真人秀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一期节目最高潮的推动器,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最后一期节目中,“撕名牌”环节录制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面对版权制约,但无法割舍“撕”这个行为产生的竞技效应,节目组最终改良成“撕臂章”。
“撕”元素的重要性,在于其强烈的竞争性和激烈的动作性,刺激到观众的强视觉效果,很好的推动收视率在节目后半段实现飙升,这也是《奔跑吧》节目组在经受商业考量下必须保持的气质。
然而,到了第二季的《奔跑吧》中,“撕”的元素荡然无存,强视觉效果的竞技性也被更和缓的人文性所取代。
《奔跑吧》来到联合国,感受联合国的日常事务,展现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的国际性作用,最后利用两个小时准备英语演讲也让节目主题得到升华。
以小编的观点出发,可能在于“撕名牌”的强竞技性所展现的负面效应,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欺骗、不诚信、小团体和帮派斗争等,更不用说剧烈的肢体冲撞所导致的伤害很有可能引导未成年在游戏中缺少保护措施而产生危险。
并且2017年被称为“最严监管年”,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观众的审美疲劳来看,《奔跑吧》节目组确实都需要做出改变。
用更轻松、诙谐的话来讲,就是节目组的“求生欲太强了”。这句话是网友最先调侃湖南卫视的,由于受到2017年许多严格的广电管理政策影响,譬如《歌手》节目中,GAI仅仅表演一期就因为管控嘻哈文化而退出了,湖南卫视为了避免因为政策敏感度不够而引发的意外,只能进行更严格的自我审查。
举一个例子,“自我审查”体现在湖南卫视对歌词的谨慎态度上。
原句为“黑人的洛杉矶”。
原句为“抓个和尚做晚餐”。
这样通过字幕修改歌词的现象在湖南卫视最近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说明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寻。
虽然有网友认为大题小做,但小编还是要为这样的做法辩护几句——比如,上图中的“抓个和尚做晚餐”,在国内有大量的宗教人士,他们看到这句话可能会反感流行文化拿自己开玩笑的态度,引发矛盾,当今中国一直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就需要在细微之处平等待人,虽说玩笑话讲湖南卫视“求生欲太强”,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广电领域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常态化,卫视平台的自我审查意识也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净化混乱的综艺环境。
而在新一季节目中异常渴望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的《极限挑战》也表现出这种“求生欲”。
并且,《极限挑战》的“求生欲”要更强。
因为根据广电政策, " 所有受到总局整改、警告、停播处理的节目,一律不得以成片、剪辑、花絮等各种形式复播、重播或变相播出,包括不得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到互联网新媒体上播出。"
此前,《极限挑战》曾多次暂停整改(2015年8月,《极限挑战》共三次停播;2016年5月,《极限挑战》第二季第六期节目播出后不久全网下架;2017年9月,原定于10日播出的第十期节目延至11月才恢复播出),但节目即使延播也算是最终复播了,新政策却意味一旦被中止就是永远告别荧幕。
因此,《极限挑战》的停播“履历”使之应对政策的态度更加谨慎,而在第四季播出之前,《极限挑战》的节目组很有可能出于“自我审查”的考虑而主动延播一周,尽可能排查可能会出现的内容导向性错误。
4月29日首播,推迟一周。
和《奔跑吧》一样,《极限挑战》也去除了节目中负能量的部分,去除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争夺利益不择手段的情节,取而代之回溯历史、鼓励年轻人热血奋斗的内容,虽然播出效果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综艺内容对于社会更加有正面影响力。
卧底、算计的内容从《极限挑战》中去除。
不过,从《奔跑吧》在苏州录制的路透照来看,“撕名牌”又要重出江湖,反而印证了前文所说该环节对于节目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奔跑吧》过去几季因为过度娱乐化而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改良后的内容反而引起观众兴趣。但《极限挑战》没有“撕名牌”的模式眼,更多的要依靠“极限男人帮”成员的个人发挥去展现魅力,一旦当六位常驻嘉宾的行为要被设定在一个“正能量”的框架里,离开舒适区的嘉宾可能表现不佳,但依小编的观点来看,六位嘉宾,五位中年人,又是出道时间长达二十年左右的艺人,如果能让节目内容与嘉宾的人生经验结合,或许走现实主义题材的情景式真人秀会更成功,也会更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毕竟第三季第十期重回80、90年代的节目就做的非常成功。
老牌卫视综艺收视率下滑已经是共同的特点,过度娱乐化在市场检验还是政策监管的标准下,都呈现失败趋势,因而利用严格的“自我审查”机会,制作出更有社会责任感、更好看的节目是卫视综艺制作人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