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哲学】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精彩的故事,反驳了告子

///

08/29  2021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孟子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反驳了告子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聊聊孟子的善恶论,可能跟你想得不太一样。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六篇《孟子·告子》。说到孟子,我们常常会提到他的“性善论”,孟子是儒家思想“性善论”的代表,比如那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我们经常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并不是孟子的原话,据说是宋代王应麟根据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意思稍作改编而成,放到了著名的《三字经》的开篇第一句话。

但是人性的善恶,其实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有很多争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经常提及,人性到底是不是“本善”,善良是我们的本性吗?还是后天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这个问题,几千年了,一直没有定论,各方都说得有理。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告子》这一篇中的解读。

告子这个人有的说的是孟子的学生,也有的说是古代法家的思想家,当然还有说是道家思想家。也一直没有定论,但是这一篇《告子》中,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争论的对话非常有名。有一天,告子问孟子: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子,水就会向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子,就会向西流。这样看来,人性就像这水一样,是不分善恶的吧。

孟子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说,人性无善无恶,就像水会往东流,也会往西流一样。但孟子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或者向西之分,但是有上下之分呀,人性中的善良,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孟子说,你可以用手泼水,也可以把水引到高处,这些都是外力影响的,但水最终还是会顺流而下,这才是它的本性。人也是一样,有时候会去做不善的事情,但是善良才是人的本性。

这里貌似孟子在说“人性本善”,本善的意思就是人都有善良的天性,但人性真的是“本善”的吗?孟子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但由于紧挨着都城,所以经常有人去砍伐,砍伐多了,慢慢的山就变得光秃秃了。在外面人来山光秃秃的,认为山不会长出树木,但这是山的本性吗?当没有人砍伐的时候,比如黄昏和夜晚,在雨水和露珠的浸润下,嫩芽又会慢慢长出来。山看上去是光秃秃的,长不出树木,其实是因为有人一直去砍伐它,而不是山本来就长不出树木。

孟子用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在孟子眼中,人的本性就像大地和泥土一样,本来是可以长出繁盛的树木,但是如果在一个不好的环境,或者外力的影响下,也不会表现出来。人都有善良的土壤,但是不精心培育,如果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蒙蔽了,当然就表现不出来了。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意思是说:顺着人性真实状态,就可以做到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关于性善论,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可以表现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是发端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我们可以把仁义礼智看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内在的人性的基础或者本性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来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如果没有表现出这些,那么你就应该自我反省了。

其实这也是东西方思想关于道德来源的差异,儒家思想认为道德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利益,或者理性的判断,而是源自人内在的本性。而很多西方哲学家则更多强调,道德和理性的关系,比如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没有美德的知识,你就无法做出有美德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的前提。

比如哲学家大卫·休谟说,道德的来自于对人类的“效用”和“福祉”,所以有了道德。在康德的道德观里面,理性和道德具有同一性。总之,在西方思想中,理性和道德有某种内在的关系。而在东方思想里面,道德来自于人内在的本性,道德观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能。孟子举过的一个例子,他说,每个人看到小孩掉进了井里面,都会出于善的本性去救小孩一样,不会袖手旁观。

今天介绍了孟子和告子的对话,来分享了孟子关于“性善论”的几个观点,其实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有很多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是,人性本善,第二是,人性向善,而非本善。但我觉得,其实有第三种理解,人性本善,但人性中不仅仅只有善一种本性。孟子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而荀子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了人性的善恶本性,但他们的目的都指向了,人的道德品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加以更好引导的。

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组成,人性本善并不能完全概况人性的全部,比如人性中有贪婪、懒惰、食欲等等本性,当然,怜悯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是人的本性。

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无善无恶的一面,甚至也有恶的一面。而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观,关键其实是环境的影响和教化的引导。所以,不管在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观点中,其实都非常强调后天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人性中有善的本能,也有恶的本能,有向善的冲动,比如同情心,也有恶的冲动,比如自私自利的本性等等,其关键是如何扬善去恶,去伪存真,保留内心最真实、最真诚的善良,这才是关键。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

  • 孟子思想要旨(上)

    孟子是儒家代表性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可以说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人物.我在根据思想之重要性和正确性排"中国十大思想家"时,将他列在第二位.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据<列 ...

  • 孟子:关于性善性恶千年的争论孟子早就给出了答案-了悟人性真理

    自古以来对于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只因每个人见到的角度不同,就像"道"一样,每一件事的道理都可以称为"道",但单独说一件事都不足以阐明&q ...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试着探讨孟子性善论的起源

    孔子将复兴周礼视为自己的使命,但是礼却是形式的外在的东西.所以,孔子主张人先要有真性情然后才能行礼.孔子以仁来概括人的道德品质.所谓仁,是指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情,它是社会联结的基础. 父子.兄 ...

  • 李芳洲:善救命,恶毁人|故事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李芳洲 [作者简介]李芳洲,四川省作协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高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 穷文人一起吃饭,除了普通菜肴,若 ...

  • 孟子日课188丨人性是善的,恶的,还是不善不恶的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88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 ...

  • 对话作家叶兆言 | 在文学中,体验人性的至善与至痛

    作家张爱玲有一部名篇<金锁记>,脍炙人口,夏志清教授甚至说,这部小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故事很压抑.年轻的曹七巧嫁给大户人家的残疾儿子作妻子,欲爱而不 ...

  • 人性最大的善,是不让别人为难(深度好文)

    犹太人的启示 剖析犹太人法则,一起学习犹太人的创业思维和商业法则! 公众号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人在高处,别看不起任何人. 生活中我们说话办事,与人方便就是 ...

  •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孟荀争论千年未果,今科学家给出答案

    在远古时代,人类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每天就只会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一些人世间的真谛.后来,文明的出现,让人类摆脱了整日为生存担忧的窘境,便开始更多地享受生活,也开始思考一些 ...

  • 人性最大的善,是珍惜别人的好

    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01 几个月前,我和很久没联系的几个兄弟,相约出来聚会. 席间,小亮吐槽起女友的拍照技术,不断贬低她,那粗俗不堪的语言让人很反感. 我暗自庆幸小亮的女朋友没有出现在现场, ...

  • 人性最大的善,是不让别人为难

    生活中我们说话办事,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人与人相处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让彼此都舒服.人性最大的善,就是不让别人为难.   一.不让人为难,是一种智慧 所谓"将心比心",是最基本的换 ...

  • 人性最大的善,是不让别人为难(精辟)

    生活中我们说话办事,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状态,莫过于让彼此都舒服. 人性最大的善,就是不让别人为难. 1 不让人为难,是一种智慧 所谓"将心比心",是最基本的换 ...

  • 读稻盛和夫《京瓷哲学》(第三十五篇):小善乃大恶

    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点是:要抱着爱心与人相处.但那不是盲目的爱,也不是溺爱. 上司和部下的关系也一样.上司缺乏信念,只知迎合部下,不严格要求,看上去很有爱心,结果却是害了部下.这就叫小善.有句话说&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