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李庄情思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李 庄 情 思

文/周晓霞(四川隆昌)

    

  在我去过的所有古镇中,再没有比李庄更震撼人心更触动灵魂的了。在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流淌着无限的感动和笃诚的崇敬!

  因为,李庄是值得仰望的,它的美需仰视才见!

  一、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民俗文化

  

  李庄是一座古镇,人常说“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它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古镇古为渔村,据说李庄是因为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僰人聚居地,汉代曾设驿站,到南朝时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于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走进李庄,本只是因慕“李庄白肉”之名,只想大快朵颐一饱口福而已。没想初次涉足,它的历史,它的品质,曾经有过的沧桑与辉煌,蕴含的文化与厚度,却直抵心灵让人刮目相看,不由得摒弃所有的漫不经心散淡慵懒,从心底油然生出无比恭敬无限豪情,让人心潮起伏血脉贲张。这里不同于周庄的“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没有“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风姿绰约的江南情调。滔滔江水自唐古拉山澎湃而来,经宜宾而为“长江”,李庄人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加上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故成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滚滚东逝淘尽千古英雄的长江水不仅灌溉濡养了这一片沃野,让它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具有“一花(花生)二黄(黄粑、黄辣丁)三白(白酒、白糕、白肉)四绝(旋螺殿、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舞草龙”、“放龙灯”、“划花船”,表演“牛儿灯”、“川剧清唱”等民俗文化,更赋予了李庄人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纯朴质实重视耕读的优良传统,使得它独具“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特殊魅力。

  

  二、独具一格的抗战文化和不废研求的李庄精神

  

  中国的古镇不计其数星罗棋布,但能将古镇多元化与抗战文化融为一体却是李庄绝无仅有的,这特殊的文化内涵蕴育了李庄独具一格的迷人魅力,赋予了它无可复制的特殊况味。李庄,说它是古镇中艳压群芳的奇葩是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毫不为过当之无愧的。

  历史选择了李庄,李庄创造了历史。抗战时期,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机构,已迁五次,仍被日机轰炸威胁,需第六次搬迁到川南一带。在这种情况下,李庄毅然决然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16字,掷地有声,巨力千钧。在日寇遍地燃起侵略烽火,占我国土,杀我同胞,毁我文化,“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急”“偌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生死存亡的时刻,李庄,这三千人的江边小镇,要接纳一万多外省藉的文化人,是何等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概!

  1939年,自16字电文发出起,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云集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第一流知名学者,在这里潜心科研和培育人才,长达六年之久。李庄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

  李庄,在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护佑了中华文化,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及所属数千箱国家级珍贵文物迁驻此地的张家大院(今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同时李庄为学者们支撑起一方平静的书桌,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阵地和战壕,在艰难清苦的生活条件下,学者们精神抖擞,坚持着为保卫和发展中华文脉而战,而李庄便是具有重要战斗意义的伟大圣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个圣地上的战斗成果是辉煌的。在粗茶淡饭、简陋清苦的条件下,学者们写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李庄月亮田,梁思成当年战斗的故居的门上,挂有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当时,李庄无电无公路,缺医少药,林徽因重病在身,贫病交加,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换回两条草鱼。就是在这样贫病交加的艰难时期在陋室昏黄油灯下,梁思成夫妇竟完成了享誉世界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李庄的艰苦岁月见证了他们风雨同舟牢不可破的爱情,铸就了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而童第周等学者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用金鱼作生物实验,坚持科研;杜公振、邓瑞麟两人的《李庄所见之痹病》中的研究成果获1943年教育部学术奖励一等奖。学者们犹如困在沙漠里的金鱼,在自己创造的精神海域中仍能自由遨游。

  但是,李庄的文化人,也并非只是埋头学术,不问世事。他们坚持科研和教学,造福百姓:同济大学用唯一的发电机点亮了李庄比宜宾县城还早的第一盏电灯;他们治愈了当时川南流行的痹病;用知识帮助当地人摆脱愚昧。同时他们胸怀天下,还关心大局,用知识报国。从1937年内迁开始到1945 年从李庄回迁上海,同济大学工学院尤其是机械系为抗战培养了近千名的军工人才。而在蒋介石高层军工委员的名单上,同济毕业生占了几乎二分之一。用军工技术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更有利的武器来抵御日寇。在前线需要时,当时同济大学青年学生投笔从军有364人,同济培养的大批的军工类人才成为当时正面战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至此,李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向世界证明了:日寇再凶恶,也不能摧毁中华文化命脉,熄灭中国文化绵延传承的火种。孕育了“不废研求”的“中国李庄”精神,为中国教育树起了不朽的丰碑。滚滚长江水见证了这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这是任何一座古镇都无法企及与颉颃的殊荣,值得所有人瞻仰膜拜。壮哉,中国李庄!

  

  三、缺失了李庄精神的中国教育

  

  勿庸置疑同济西迁李庄同西南联大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为抗战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促进了西南、西北边疆的现代化。莘莘学子们本着“不废研求”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筚路蓝缕中砥砺前行,九年时间,西南联大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筑起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让后世景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追昔抚今,来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高校教育,情形实在有些不容乐观。君不见,许多原本应该成为胸怀天下纵横四海镇国重器的名校俨然沦为了职业培训所。现在很多高校生,只要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算万事大吉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数字才能体现你的身份地位。人一开口就是:你做什么工作?你工资多少?你存款多少?你有几套房子?你有几辆车子?你有几家公司?你有多少员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导致大家都急功近利,利益至上,变得越来越现实。“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君不见,现如今能安守内心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教师教授寥寥无几,能坚守自我不废研求砥砺前行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教授为了评职称花钱发表论文;有的教授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雇佣进自己开的公司,学生都称自己的老师为老板;还有的以能在某公司捞个“名誉顾问”“名誉导师”为荣,早已抛下安于清贫的清心傲骨,哪里还有“蕴育才情”的激情毅力?!而学生呢,要么不好好学知识,逃课兼职,忙着为以后能进大公司,丰满履历;要么崇尚发泄性玩耍满足性娱乐,整天沉湎于追星追剧,投入而痴迷,执着而疯狂;终日沉迷于电脑网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浑浑噩噩不学无术,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导致一毕业就失业。人心浮躁,偌大的校园也放不下平静的书桌。所以作家清欢说:“在中国有2000万大学生,在假装上课。”更让人揪心的是就连许多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无胸怀天下的大志和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纠结于“是在国内工作还是出国”“是进国企还是外企”?清华学霸博士梁植学富五车,也只为了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温饱自己的胃。完全丧失了上个世纪国难当头学子们以救国为使命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于是乎追求等级的越来越来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求薪资待遇的越来越多,进求人生理想的越来越少;谈车子房子票子的越来越多,谈诗和远方的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想当大官,当企业家,当明星,赚大钱;而想当科学家,当艺术家,当思想家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不赚钱,没地位。而就在我们津津乐道于某冰冰某小刚娱乐至死时,日本在18年间获得了18个诺贝尔奖。

  呜呼!这让我们无比怀念起西南联大,怀念抗战时的李庄!

  

  四、归来吧,李庄精神

  

  李庄“不废研求”“蕴育才情”的精神真实地为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精髓,无数的前辈为我们演绎了什么是精英:要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国家民族相信知识相信真理!

  诚然,由于“读书无用论”,由于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崇尚金钱人心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能浮躁,因为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识自己,我们才可以掌握个人的命运,才可以创造国家的未来。

  自古强大的民族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正是重视教育,才有在战火中依旧强大的以色列,才有在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德国和日本。而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更是如此,之所以我们能称之为文明古国,是因为经千年颠沛流离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因为我们重视教育,尊重教育,视孔子为我们文化的图腾。在抗战时期,在最艰苦的年代,最黑暗的岁月,我们全民族心中从不曾抛弃和放弃。当年在李庄梁思成和林徽因说的“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的辛酸的幽默和“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的铮铮誓言仿佛还回响在耳边,荡气回肠。

  在国泰民安的今天,真希望我们能将“不废研求”务真求实的精神和以国为念胸怀天下的情怀重新捡起,认真擦拭,奉还于教育的神坛!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他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真希望不管是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魂兮归来,曾经沧桑的“中国李庄”!

   

    

                       

  

  作家简介

  周晓霞,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隆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擅长散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文学理念: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反映生活。

     

—END—

   

(0)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屡屡被炸,第六次迁校居然跨越九省,搬到了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古镇几乎算是很常见很常见的景点了,也是我非常喜欢去逛的地方.我喜欢古镇在于,它保存了完整的历史风貌,拥有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它们用自己的建筑.自己的格局.自己的感觉讲述过去的故事. 但现在,很多 ...

  • 【方志四川•诗词】蒋德均 ‖ 中国李庄(外二首)

    中国李庄 蒋德均 古镇的小街是居民细长的腰带 温暖  柔软 在时间的长河里漂来漂去 密集的木楼在岁月中站立 站立成古镇的风景 沉默为古镇的苍桑 任南来北往的游客 点评  叹息 或者踩来踩去 无声的尘埃 ...

  • 【诗词】人间大爱——致敬袁隆平爷爷(外一首)‖ 蒋德均

    人间大爱--致敬袁隆平爷爷 蒋德均 今天的孩子们 衣食无忧 没有饥寒交迫的感受 那一粒粒香喷喷的米饭 似乎与食欲无关 对于从饥饿中走过来的人们 至今记忆犹新 一碗白生生的米饭 曾使我们在梦中  笑逐颜 ...

  • 【方志四川·诗词】林克强 ‖ 致敬,中国李庄

    李庄古镇 致敬,中国李庄 林克强 在暮春的雨帘中 穿越时空,我看见 抗战的烽火惊心动魄 一把古朴的大伞 屹立长江边,义不容辞 呵护华夏文化蔓延成长 古镇李庄的方志里 浓彩一段感人的传奇 李庄镇全景 长 ...

  • 【方志四川•散文】蒋德均 罗红 ‖ 李庄的收获

    李庄的收获 蒋德均  罗 红 李庄之行,我们应该或者到底能够收获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我们认为,可以也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收获: 一是收获李庄的山川自然之美 宜宾是一座位于具有220 ...

  • 历史烟云中的那个古镇

         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在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因一群开明士绅热心而真挚的举动,让这个小镇在世界扬名:有一个小镇,敞开它炽热的胸襟,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下江人",李济.傅斯年.陶 ...

  • 【西南作家•散文】王玉晶 /情思端午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情  思  端  午 王玉晶(陕西西安) 说起来也很奇怪,自小就喜爱甜糯糯的食物 ,如汤圆.粽子.米糕.枣糕.油炸糖糕等等.也从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武侠往事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武 侠 往 事 文/周晓霞(四川隆昌)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题记 预购多日的<金庸全集>总算在望眼欲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文/周晓霞(四川隆昌) 天气凉爽,弃车信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因昨夜又下过一场大雨,路上的泥沙被冲走了,变成了沙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梦的故事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梦 的 故 事 文/周晓霞(四川隆昌) 不知为何,我特能做梦,从童稚豆蒄到而立不惑,无梦的夜晚屈指可数,那都不是没做梦而是做了醒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秋雪折多山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秋 雪 折 多 山 文/周晓霞(四川隆昌) 即使身处阴沟,也别忘抬头仰望星空. --题记 生活的变化莫测,往往在于它通常不会按常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橘 殇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橘 殇 文/周晓霞(四川隆昌) 在我"吃货"的生涯中,最负盛名的是在春寒料峭中一口气吃下十一个柑橘,勇冠全队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光阴的故事(之三)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光阴的故事(之三) 篮   球   的   记   忆 周晓霞(四川隆昌)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变弱,我已好多年不曾摸过篮球了.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光阴的故事(之二)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光 阴 的 故 事(之二) 阅   时  光 周晓霞(四川隆昌) 愿你心中有书,归来仍是少年 --题记 忆及年少时期,感受最深的 ...

  • 【西南作家•散文】周晓霞/光阴的故事(之一)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光 阴 的 故 事(之一) 听     书 周晓霞(四川隆昌)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