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悦读】何琼珍:追忆乌米饭
阅读,属于每一个人。你好,我是刘清,欢迎你收听这一期的《悦读》。本节目,感谢贵港市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
食物,很多时候都带着回忆的温度和亲情的痕迹,而在传统习俗中出现的食物,更是藏着特殊的祝福与怀念。每当节日来临,每次食物进入口中,总能想起那些曾经的人和事。
【作者何琼珍读《追忆乌米饭》第一段
我家乡的乌米饭,其实就是糯米饭。乡亲们在清明节前一个月就开始备料。首先得备好乌树叶(杨桐树叶、南烛叶、乌桕树叶),一种可食的染料。或到山上采,或到市场上买。有的乡亲采来太多,就放到市场上摆卖,一角[元]几毛钱一大把,大家都轻易地备好做乌米饭的必需品,然后放到坛罐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滤取液汁备用。清明节前一天,把挑选好的上乘的糯米,倒进乌饭叶汁浸泡约12小时,沥干,拌上油盐、腊味、花生米、芝麻等佐料,或蒸、或煮,随个人喜好,不大一会功夫,一锅香喷喷的乌米饭就出笼了。
刚刚你听到的这一把声音,是来自桂平的何琼珍。她是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她朗读的这段内容,是她写的文章《追忆乌米饭》中的一段,很详细地介绍了乌米饭的制作过程。听着何老师把过程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我以为她制作乌米饭也是很娴熟的。可她却告诉我,她完全不会做。这香喷喷的乌米饭,是以往的每一次清明节前夕,她的母亲一个人来完成的。
【何琼珍谈为什么写《追忆乌米饭》
每一位母亲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无法复制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有浓浓的温情与爱。何老师说起自己的母亲时,时而哽咽,时而微笑。说到当年为什么不多多帮母亲的忙,为什么不好好学学乌米饭的做法时,声音中充满了愧疚和遗憾,而说起母亲不给嘴馋的自己吃上第一口乌米饭时,声音中又透着孩童般的笑。
【何琼珍回忆母亲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何琼珍老师,天还没有亮,就偷偷地躲在厨房门后,看母亲制作乌米饭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乌米饭依然会在清明节成为祭祀的供品,自己依然可以吃到乌米饭,可是,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制作的。何老师说,母亲在,自己就是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母亲不在之后,每年的清明节,那一份对母亲无法言说的愧疚与怀念,都浓缩在了一锅独一无二的乌米饭里。现在,就由我的同事李媛继续朗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何琼珍老师写的《追忆乌米饭》。
何琼珍《追忆乌米饭》
我家乡的乌米饭,其实就是糯米饭。乡亲们在清明节前一个月就开始备料。首先得备好乌树叶(杨桐树叶、南烛叶、乌桕树叶),一种可食的染料。或到山上采,或到市场上买。有的乡亲采来太多,就放到市场上摆卖,一角[元]几毛钱一大把,大家都轻易地备好做乌米饭的必需品,然后放到坛罐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滤取液汁备用。清明节前一天,把挑选好的上乘的糯米,倒进乌饭叶汁浸泡约12小时,沥干,拌上油盐、腊味、花生米、芝麻等佐料,或蒸、或煮,随个人喜好,不大一会功夫,一锅香喷喷的乌米饭就出笼了。
【李媛朗读
清晨,烟雾还未散去,大街小巷已经飘荡着乌桕树叶淡淡的清香。可以预知,清明节家乡标志性的美食——乌米饭就要隆重登场了。
我记得,以前清明节那天,母亲会准时喊我回家吃饭。彼时,我会两手空空,心安理得地回娘家。一进家门,准会看见在饭桌上,早已摆上满满的两大盘乌米饭,蓝绿乌黑,油光可鉴,诱人垂涎。母亲总是迫不及待地拿碗递筷,招呼我快趁热吃。她就蹲坐在旁边,笑眯眯的,像孩子般,做了好事急需得到表扬。在母亲慈祥的目光中,我大快朵颐,放浪形骸,狼吞虎咽。末了,还要“吃不完兜着走”。此时,母亲还会来帮忙,一边往口袋里塞乌米饭,一边不停地说,“多拿点、多拿点,晚上再回来吃……”
而如今,此情可待成追忆。母亲,离开我们去了没有病痛的天堂。因为母亲走得急,也出于她生前一向对我过分地溺爱,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学会怎样制作乌米饭,长成活脱脱的一个女红低能儿。这些年来,我再也没有吃过乌米饭,即使偶尔收到亲戚或邻居送来的乌米饭,食之,如同嚼蜡,干涩难咽,再也吃不到母亲的浓香的味道,再也嚼不出母亲热切的目光,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浓浓的亲情。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看母亲做乌米饭。有一次,清明节越来越近了。只见母亲忙忙碌碌,采乌树叶、榨汁、翻晒腊味、剥花生米、淘米……好一个就要吃上美味的节奏。此时的我,就像闻着鱼腥味的小猫,窜上窜下,左闻右嗅,时不时瞅上机会去“帮忙”,实际上是看到半熟的东西就往嘴里塞,还美其名曰:试试调味如何嘛!
其实母亲早已看出的我心思,只是不动声色而已。眼看我守候了到后半夜,还没有睡去的意思,母亲只好炸了一小盘花生米给我吃。还下了最后一道通牒:“这锅乌米饭很快就好了,但是,你不能先吃,得先敬拜天地神灵、先人,然后才轮到我们这些后人吃的。”
这时,我才记起,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节、春节这样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凡是做好了饭菜,母亲都会事先盛好些许饭菜,用来祭祀神灵、祖先。头顶柱香,口中念念有词,母亲庄严、虔诚、肃穆的祭祀仪式,让我们懂得,做人要不忘先祖不忘本,懂得感恩戴德、圆满孝道。
【歌曲:徐小凤《怀念》
开封汴河两岸的柳树抽出了新枝,从南方开来的漕船与商船,衔尾入汴,挤满了河面,将苏、湖生产的粮食运入京师,米行的牙人正在指挥脚夫从漕船往岸上搬货物,河市、街市一片繁忙。这样的繁华景象,被一位北宋画师张择端画入了他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清明时节于宋朝人来说,是热闹而欢快的时光。虽然人们心头还有一抹思念先人的淡淡忧伤,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不如把愁绪放到一边,去寻找春天的美好。于是,到青山绿水间游赏踏青,便成了宋人度过清明时节的习俗。传统节日和习俗一年又一年的传承,到了今天,依然如此。
四季从不会调换,时光也不会静止,四月,草更青,花更明,正是踏青的好时候,我们暂时从书籍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把春天的美景刻在心里。我是刘清,这里是《悦读》,本节目,感谢贵港市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相约下一次见。
【歌曲:《踏青》
何琼珍简介
何琼珍,笔名梨花。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贵港市作家协会会员。闲暇喜欢摆弄暖心的文字,寻找回归心灵平静的港湾。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月刊》、新华网(副刊)、人民网、中国反腐倡廉网、《中国农村金融杂志》《广西工人日报》《贵港日报》《荷塘月》等,散文诗入选《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
言而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