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当司法成为“艺术”(外二题)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湖南文艺出版社。

当司法成为“艺术”

一个中国法官必不能把法律看作一个抽象体,而一定要把它看作一个可变通的量,应该具体地运用到某一个人身上,如黄上校,李少校等。于是,任何与个人联系不紧密的法律,任何不能视黄上校、李少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法律都是非人道的法律,所以也不成其为法律。中国的司法是一种艺术,不是科学。(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我读林语堂这段话的时候,不得不惊叹于他对中国社会的精细入微的洞察力。在中国司法史上,如下情形司空见惯:法官判案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原告、被告的身份、地位和背景,比如,原告是什么来头,有没有后台,经济实力怎么样,被告是不是某某官员的大公子或者顶头上司的老婆的表哥,等等。打官司的人首先想到的,也不是准备证据,而是准备鱼翅、熊掌、金元宝,四处托情疏通关节,寻求靠山,以便法官多加照顾、法外开恩。——如此一来,司法就成了法官权衡原告、被告双方力量,并为自己的个人私利和升迁前途精打细算的一种“艺术”,一门关于人情世故的微妙的“学问”。担负惩恶锄奸、伸张正义之重任的法律,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的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法治一日不立,正义一日无望。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形,林语堂感慨万千:“中国今天所需要的并不是对政治家们进行道德的教化,而是给他们多准备一些监狱。在那些贪官污吏们可以大模大样地定购去横滨或者西雅图的一等舱时,谈论建立什么廉洁政府,纯粹是白费力气。”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出版社。

理想的人格是“文武兼备”

凡在社会占有地位的人,必须都是文武兼备、名副其实的真君子。非等此点达到,传统社会的虚伪污浊不能洗清。(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表面上大讲圣贤之道,暗地里却谋夺寡妇田产,纪晓岚对“假道学”的讽刺入木三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卑鄙无耻的人呢?雷海宗先生以“兵文化”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当独特的见解。雷先生认为,春秋时期的士族阶级接受的是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之中即有“射”“御”两种技能),因此他们的人格比较健全,具有文武兼备的贵族气质。经过战国之乱,“士”被文武分离了,逐渐分化为“游说之士”和“游侠之士”,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士大夫集团与流氓集团。纯武之士全凭武力谋生,往往容易沦为暴徒,谁开价高就替谁卖命,谈不上什么道义;纯文之士则因为缺乏武力自卫,常常流于文弱、寒酸、虚伪和阴险,只能依靠“心计”来维持生存,一旦生存与道义产生矛盾,势必蝇营狗苟,同样谈不上什么道义。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人格,文人光明磊落,武士仁民爱物,人人讲道义、负责任、肯担当,整个国家才会踏上康庄大道,欣欣向荣。

熊十力《十力语要》,岳麓书社。

治学如逐臭

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熊十力《十力语要·戒诸生》)

“逐臭之夫”见《吕氏春秋》卷14《孝行览·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有人悦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熊十力先生借此以批评学人的浮躁学风,可谓切中时弊。真正研究学问的人,乃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与选择,“虽举世所不尚,吾孤往而深入焉”,如此方能术业有专攻,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未尝言。他之所以博览群书,是为“专”而“博”,并非纯粹为“博”而“博”。有的人则不是这样,而是以学问为时髦,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今天人家说尼采好,他也跟着说尼采好;明天人家说罗素好,他就把尼采丢在一边,大谈罗素,俨然“罗素专家”矣。总之是要捡一点别人的牙慧,装潢一下门面。熊十力先生说:“一国之学子,逐臭习深者,其国无学,其民族衰亡征象已著也。”真是痛心疾首,发人深省。

又,1953年8月17日,殷海光在《致雷震》信中写道:“若夫某一人士,一忽儿大谈历史,一忽儿大谈哲学,一忽儿大谈法律,又一忽儿大谈语言之学。其学问之大,似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天才之高,世无其匹。可巧生此社会,知识水准低下,学术失去标准。于是乎,彼得龙腾虎跃矣,彼得骄纵成性矣!宁知人间尚有尺寸乎?”(《殷海光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第1版)这是批评某人炫耀学问,不知天高地厚。寥寥数语,惟妙惟肖。我觉得拿来形容“逐臭之夫”,也很贴切。

(0)

相关推荐

  • 熊十力如何读懂《诗经》、了悟真谛?

    熊十力曾写过一篇介绍自己如何读<诗经>的文章,深入浅出,又精妙透彻. 它的好处在于:不只是介绍如何读<诗经>或如何读好<诗经>,更介绍了如何求得真知的途径. 求得真 ...

  • 熊十力:由西方人的误解,谈到中国民族之特性

    民国时期,意大利大学教授马格里尼向熊十力写信请教.熊十力写了一封长信,详细阐述中国哲学,有针对性地破除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误解,并阐述真意,很有价值. 其中专门提到西方人将中国哲学和宗教并为一谈是根本不 ...

  • 熊十力 举头天外无我般

    "十力"的说法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陀全知全能的十种能力.作为一名凡夫,且是佛学研究者,敢以此为名,可见其 ...

  • 论语日课151:价值源于传承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7.01) 述而不作 只传承延续,而不发明创造.这是一种精神或文明的承继,学习前人的智慧并以此启发自己.朱熹 ...

  • 徐强:爱国秀(外二题)

    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 爱国秀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qu ...

  • 徐强:欲望之鞭(外二题)

    欲望之鞭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有一次他看见有人画<牵车图>,"将妻子.奴婢.器具.食物,尽放车中,一枯瘦男子,牵长绳背负而走.空中一鬼,持鞭驱之."袁枚 ...

  • 徐强:人吃人的理由(外二题)

    <意林校释>,中华书局. 人吃人的理由 汉末有管秋阳者,与弟及伴一人,避乱俱行.天雨雪,粮绝.谓其弟曰:"今不食伴,则三人俱死."乃与弟共杀之,得粮达舍.(马总< ...

  • 徐强:“天下无可责之民”(外二题)

    <云中锦书:历代尺牍小品>,崇文书局. "天下无可责之民" 稷观天下无可责之民,或恶或善,或邪或正,或厚或薄,其风俗使然.治得其情,虽至恶可使迁善,虽至薄可使归厚:治失 ...

  • 徐强:官帽大赠送(外二题)

    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 官帽大赠送 张昌仪为洛阳令,借易之权势,属官无不允者.风声鼓动,有一人姓薛,赉金五十两遮而奉之.仪领金,受其状,至朝堂,付天官侍郎张锡.数日失状,以问仪,仪曰 ...

  • 徐强:中国第一思想犯(外二题)

    <焚书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第一思想犯 世人之我爱者,非爱我为官也,非爱我为和尚也,爱我也.世人之欲我杀者,非敢杀官也,非敢杀和尚也,杀我也.(李贽<焚书·与杨定见> ...

  • 徐强:人祸甚于天灾(外二题)

    <巢林笔谈>,中华书局. 人祸甚于天灾 雍正十年秋,大风拔木,沿海居民,漂没无算.荒民之流于昆者,或聚于书院门外,枕藉而死者十八九,臭腐之气,蒸为疾疫.我乡好义之士,稍稍赈施,辄拂长官意. ...

  • 徐强:慈禧太后养狗(外二题)

    张海沤<曼陀罗轩闲话>,见<民权素笔记荟萃>,山西古籍出版社. 慈禧太后养狗 教狗之法,最要使之善解人意,欲左左,欲右右,丝毫无违忤.然后喜怒非常,苟狗稍违旨,虽平日所最爱者, ...

  • 徐强:人到无求品自高(外二题)

    游戏主人<笑林广记>,云南人民出版社. 人到无求品自高 千金子骄语人曰:"我富甚,汝何得不奉承?"贫者曰:"汝自多金,干我何与?而奉汝耶?"富者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