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要冲和打击冒进,从地理角度解读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

冰天雪地中,苏军围歼了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军心士气为之一振,统帅部决心利用既有突破地域中的成果,继续扩大战果,增大打击的力量和范围,迂回包围德军南翼。第一步是切断德军南翼(即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与其他交通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而将其包围在海岸之上。

为破解这一不利态势,德国名将曼施坦因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希特勒、调整力量部署、均衡漫长防线、打击冒进之敌,经过这一系列的顶级APM操作,他完成了自己在军旅生涯中最后一个大胜仗——哈尔科夫反击战。

他是怎么做到的?且看岛哥从地理方面进行的解读。

一、临危不乱,从容掩护A集团军群撤退

解救保卢斯无望后,曼施泰因总算说服希特勒暂时放弃征服高加索的战略,让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下来。怎样挽救大厦将倾的德军南翼,使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地区经由罗斯托夫向西转移,同时使自己不被优势敌军围歼,曼施坦因当前为解救保卢斯的战斗部署必须转变,一是缩小防御圈,二是顶住北面,三是扛住东面。

他的做法也很简单,让各部连续撤退,直到稳固而必守的阵地。

霍特的4装甲集团军撤至马内奇河沿线,保障A集群的退路,同时防止苏军从东面进攻罗斯托夫。

霍利特集群则从奇尔河防线撤至顿涅茨河防线,阻止苏军由顿河下游向霍特部背后推进,同时防止苏军由此处突进罗斯托夫。

米特集群(防守奇尔河的原有部队整编而来)同样撤至顿涅茨河防线,防止苏军右勾拳切断整个南线部队的补给线。

这样做既掩护A集团军群由高加索的撤退,同时又保全了德军东线战场的整个南翼。

A集团军群完成转移后,马肯森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归属曼施坦因指挥,曼施坦因将马肯森集群派到顿涅茨河中游防守。

二、修补漏洞,排兵布阵准备反击

A集团军群撤离完成,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凸显出来,苏军肯定会继续向西发展攻势,继续合围曼施坦因,怎么破局?

曼施坦因把目光移向了顿涅茨克盆地,顿涅茨克盆地位于顿河和顿涅茨河围成的弓形地带,这里盛产煤矿,但是由于是两河交汇形成的突出部,顿河-顿涅茨河弓形地带的防守势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预备队的匮乏,而且连绵的防线稀释了防守的兵力密度,苏军只需集中少量部队,即可在某个点上达成突破。防守形同虚设。相反,在其后的米乌斯河,有一年前德军构筑的坚固阵地,防线突出部少而且容易和顿涅茨河相连接,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个理想的设防地带。

曼施坦因打定主意,接下来就是说服希特勒放弃顿涅茨克盆地。希特勒作为总揽全局的最高指挥官,看中的绝非军事上的小小一亩三分地,他从军事经济学、内政、外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决不能放弃顿涅茨克盆地,同时指出,

我方收缩防线,苏军也会腾出相应的兵力,并将其投放到关键地点施加影响,为之奈何?

曼施坦因讲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关键是谁先抢占先机,通过兵力机动在关键地点上赢得主动权。

这句话是后来哈尔科夫反击战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曼斯坦因兵力虽然不如苏军,但其有方向的机动力确强于苏军。

曼施坦因指出,如果防守顿河-顿涅茨河弓形地带,其绵长的防线实际要占用相当大的兵力,而且后方还没有预备队,对苏军的防御强点不复存在,防守也绝无意义。

希特勒又反驳说,苏军连续奋战也很疲惫,离他们的出发阵地越远,战线的越向西延伸,使得苏军的补给变得越困难,还是该防守顿涅茨克矿工盆地,静观其变。

把希望寄托在敌人身上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希特勒就是这么说的。这一番诡论的转机是兵力的对比,在这连绵的防线上,苏军一共有三百四十多个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已被确认,以师的数目计算,德军现在处于一对八的劣势。

能言善辩希大帅,理屈词穷曼不群

希特勒终于同意了放弃顿涅茨克盆地。希特勒的放弃是哈尔科夫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恃才傲物的年轻人们,打赢敌人的关键是先打的赢自己人啊!

在获得希特勒的首肯后,曼施坦继续进行新的兵力部署,他要在逼仄的战线上做出自己的战术安排。幸好,这次他得到了兵力加强:

若干从西线调来的党卫军部队,从B集团军群转隶的肯普夫集群(B集群在哈尔科夫地域组建了兰茨集群,后来哈尔科夫失守,兰茨被解职,指挥官换成了肯普夫,兰茨集群也就变成了肯普夫集群)。

来了这些兵力,但放到这么大的战场上,依然不够看,那么换了你,你该如何安排兵力部署?

我们看看战场环境: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的位置关系。

德军撤离顿河大弯处后,整兵列阵在顿涅茨河和顿河下游,守卫产煤圣地顿涅茨克盆地和交通要道罗斯托夫,顿河上游有苏联重要城市哈尔科夫,顺流而下河道狭窄处的渡口有伊久姆、利西昌斯克、伏罗希洛夫格勒(即现在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河和顿河交汇处的康斯坦丁诺夫斯克。

顿涅茨河背后,有交通要道如斯大林诺(即后来的顿涅茨克),巴甫洛格勒,波尔塔瓦等,这些地方有便捷的交通和硬化公路,在地面泥泞的冬春季节,这些要地在苏联难能可贵。

第聂伯河的大弯曲部是德军整个后勤的枢纽,在这条乌克兰的母亲河上,三个渡口是德军的要害,从上到下,分别是卡列缅丘格,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

基于这些地形因素,曼施坦因进行了如下部署:

1.鉴于哈尔科夫处于苏军的战略包围之下,曼施坦因主动将防守于此的肯普夫集群调离此处,将其重新安置于哈尔科夫南的莫什河地段,在兵力不足的时刻,此举意在同时防守两个渡口,卡列缅丘格和彼得罗夫斯克,显然这样做兵力不足,所以有了下面2的部署;

2.将生力军党卫军部队用于夺回顿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交通要道巴甫洛格勒,作为预备力量伺机待命;

3.将完成掩护任务的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置于后方的斯大林诺,做另一支机动力量,相当于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放了三支几乎等距的机动兵力;

4.将转隶的第1装甲集团军与撤回的米特集群配合,共同防守顿涅茨河;

5.将霍利特集群至于米乌斯河防线,阻击西进苏军。

现在来分析,曼施坦因集中了相当一部分兵力作为预备队,并且将他们几乎等距的安置在第聂伯河三个渡口相近的三个交通要冲,一旦有事,驻扎在这里的部队既可以快速驰援,又可以极速反击。

这些兵力部署是曼施坦因获得哈尔科夫反击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接下来,一个在曼施坦因脑海里盘旋良久的创意终于可以浮出水面了。

面对优势敌人,一直撤退不是办法,要打一次防守反击:

调用所有兵力——包括因为缩短缩短防御正面而多出来的部队——集中于哈尔科夫附近,当苏军企图追击撤退中的德军或切断在第聂伯河上的渡口时,这些部队就可以用来攻击苏军的侧翼,将一个大规模的撤退转变成一个合围歼击作战,目标是把苏军驱赶到黑海岸边,靠海完成围歼。

剧本已经写好,就等苏军这个主角登场了。

那么苏军来了么?

三、捕捉战机,危机也是转机

苏军真的来了,他们携斯大林格勒战役余威,多路起出,北面攻击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结合部,东面攻击薄弱的顿涅茨河防线,东南攻击米乌斯河防线。

打的不亦乐乎,打的不可开交,打的犬牙交错,打的难解难分。

由于德军实在是防守不了这么长的防线,遂在第聂伯河-顿涅茨河之间苏德两大冤家的战场态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画面。

这幅画面中最吸引人的有两个主角,一个,在伊久姆附近通过顿涅茨河,沿巴甫洛格勒直取第聂伯河渡口彼得罗夫斯克,另一个主角,在更北方夺下哈尔科夫后,正在攻击边撤边放手的肯普夫集团,企图夺下波尔塔瓦,占领第聂伯河的另一个渡口卡列缅丘格。

看起来危机重重,但经过我们前面的介绍和曼施坦因的精心布防,相信细心的老铁早已看出玄机:这种危机实则暗含转机,正是曼施坦因要的生动画面!

苏军没有沿上述两个突破口继续加强兵力鱼贯跟进,而是张开大口想要围歼德军于两河一海之间!他们把兵力平均分开,在德军的河流防线上平铺了许多包围兵力,导致扎口子的兵力反而不经意间形成了单兵冒进的不利局面!

接下来,是曼施坦因享受胜利的时候了。

霍利特集群守住米乌斯防线,米特集群和第一装甲集团军守住顿涅茨河中下游防线,逐次撤退的肯普夫集群拖住苏军的进攻矛头,预备队之一第4装甲集团军联合预备队之二的党卫军部队,先消灭伊久姆冒进之敌,再北上攻击哈尔科夫冒进之敌的侧后,苏军阵脚大乱,在肯普夫的反戈一击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下,苏军完成了在哈尔科夫地域的又一次溃败。

经此一战,第三帝国至少续命两年。但经此一战,希特勒反而觉得局势逆转,想重新夺回东线主动权,遂发起了库尔斯克会战。

于是,曼施坦因非但没有完成靠海围歼的梦想,第三帝国也彻底失去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

(0)

相关推荐

  • 损失惨重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究竟是一意孤行?还是形势所迫?

    1942年上旬,苏军发动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这一次战役仅差一步达成目标,却在最后功亏一篑,损失惨重.通常的史料认为,在战役发起前,苏军统帅部对战役前景并不看好.而铁木辛哥元帅,设法说服了斯大林发动此 ...

  • 【每天老照片】-1万-7573-苏军计划围困德军,派出机械化军队投入战争,德军开始败退

    引言 苏军最高统帅部原计划在围歼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围德军的同时,在顿河中游实施进攻战役以歼灭意大利第八集团军."霍利德"战役集群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残部,并向罗斯托夫方向进攻.根据德 ...

  • 地理角度解读今年河南的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对复杂,一般而言,源源不断充沛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性是产生暴雨的基本条件. 一直以来,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主要影响系统的配置是河南夏季产生暴雨的关键. 1 ...

  • 地理角度看日本水果为什么这么贵!

    众所周知,在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水果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草莓按颗卖,西瓜按片卖,还要就盐吃. 小编忽然想起自己在夏天吃西瓜吃一半不好吃还会丢掉-- 现在觉得这种行为真的是壕到爆表了!分分钟扔出&q ...

  • 春运,从地理角度你想到了什么?

    春运时间以春节为界,春节前15天,春节后25天,每年春运40天时间.2021年春运,1月28日开始,3月8日结束.由于疫情影响,2021年春运"返乡大军"消失了,各大车站冷冷清清, ...

  • 今日除夕,从地理角度说说这个日子

    新年快乐 阖家欢乐 今天是"除夕",在鞭炮声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辞旧迎新.除夕日,我们就从这个日子说起,从地理角度来看看其背后蕴藏的知识. 今岁今宵尽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 ...

  • 【情人节】从地理角度说说情人节的“花卉”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鲜花也是一种钻石,她是最便宜的钻石.那么,你知道手里的鲜 ...

  • 【地理思维】地理角度下分析丁真“帅”的原因

    野性与纯真完美结合,蓝天和笑容相得益彰,眼神清澈,皮肤黝黑,充满原生态异域风情的丁真,瞬间统一了全网大众的审美标准. 帅在肤色 现在的审美,似乎都喜欢白皙的肤色,但丁真黝黑的脸颊带着特有的高原红,却给 ...

  • 世界上最怪异的十种树!地理角度带你分析成因...

    树木,总是最先昭示着轮回的四季,暗自将岁月的流光刻成年轮:静默百年沧桑,却也傲然挺立成独树一帜的风景,成为某片陆地生命的颜色.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6万多种树木中,下面这10棵"神树" ...

  • 地理角度聊聊冬小麦!三十年前割麦的童年(看哭了)

    一.冬小麦的分布 冬小麦,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华北及其 ...

  •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碳中和实现路径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笔者试图从我国地理国情等实际情况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