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11月21日)你再忙也得到这儿见王老师!


王老师是谁?
王老师是王庆同。

王庆同是谁?

王庆同,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浙江嵊县(现嵊州市)。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志愿报名到宁夏工作,分配到《宁夏日报》从事记者工作。1983年调到宁夏大学担任中文系领导并筹办中文系新闻专业,以培养急需的记者编辑。从事新闻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而著称。获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荣誉称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宁夏优秀新闻工作者、《改革月报》韬奋园丁奖等荣誉称号。他开设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传播学、外国新闻作品选评等8门课程,参与培养12届500多名新闻专业毕业生,其中大多在宁夏从事新闻、文秘、公关等职业。退休后,仍孜孜不倦,继续发挥余热,奉献智慧和心血,曾获评2009年度“感动宁夏”人物荣誉称号。

来看作家王漫曦的话:王庆同老师在传授知识的门里,教授了人类共同需要“从小事做起”的基因。桃李满天下对您也就不是妄说,在您的师范行为中是真实的,是放光明的。我虽不是您的门下,亦能感受到您的教益。祝您健康!

王庆同的学生何淑芳说:在众多支宁人中,我的老师王庆同是一位先进代表,也是一个典型。他对我们每个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很深。王老师北大毕业后没有选择去江南,也没有选择留在北京等条件优越的地方,而是选择来大西北,贡献自己的知识、青春和力量。王老师身上有一种大爱精神,一种对祖国的大爱,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宁夏人铭记。



11月21日下午,圆桌派文化沙龙  王庆同《我的宁夏时光》首发式暨分享会将在朗坤竹语涧举办。

85岁王庆同教授与读者和学生将分享抒怀,并现场签售,敬请关注敬请期待!感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冬日推出一本好书。

王庆同教授新闻学术(作品)特点:遵守、真实,人本,情节、温暖,积极,善意,克制,口语,持续。

主办单位:宁夏作家协会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 宁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承办单位:银川市诗歌学会 宁夏自媒体联盟

地点:朗坤竹语涧(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35号朗坤竹语涧)

时间:11月21日下午14:30

在《王庆同:云外青山是我家——王庆同教授访谈录》(张强  王庆同) 中,王庆同教授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

1966年9月,当时我被从银川迁赶到盐池二道边外,在一个叫高沙窝公社苏步井大队双井子生产队(分队后叫油坊梁生产队)的地方劳动九年。

1975年夏,我银川的原工作单位提出甄别意见,经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批准,恢复我公职,并决定由盐池县委安排工作。鉴于我的行政降级处分,以及政治结论没动,我到盐池中部的青山公社当了生产干事。那时我三十九岁。

不久,在公社党委和同事的关心下,我有了家室。1980年获彻底平反后,又在盐池县委和银南地委的关心下,完成了艰难的家属户口“农转非”,我得以“挈妇将雏”到县城,在中共盐池县委宣传部工作两年。

1983年带着全家回到阔别十几年的银川,从事与我所学专业相一致的工作,到宁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教书。

我现在还和十多个当年油坊梁劳动的伙伴经常保持联系。

在油坊梁时,我是被开除公职的人,没人给我关饷,我又不会干营生,还不会焖饭、烧炕。队上的老年人说我枉凉、孽障、不当豁的,都是同情可怜我的意思。我在大伙儿的帮助下渡过难关,熬了过来。

我从内心敬佩和感激那些农牧民和基层干部,并与他们结下深厚情谊。

平反回银川后,我先后八九次到双井子(油坊梁)和宁夏川区吊庄(他们中有的人后来搬到吊庄)探望当时的劳动伙伴,听一听那西声不像西声、东声不像东声的盐池土话,看一看那亲切的身影,走一走那走惯的小路,甚至翻山越岭、穿过沙坝,到生产队的菜园子摸一摸我熟悉的地窨子的土墙(在生产队种过菜园子,地窨子倒了,土墙还在);十几次与迁到银川居住或打工的多位油坊梁人相聚。油坊梁人有的也到银川看我,有的到银川看病,我便到医院探望他们。

84岁时与“劳动伙伴”再度年聚


王庆同教授深情地回忆说:当年带我种生产队菜园子的俞汉、张普,曾热心地为我介绍对象,没有成。

在我刚到生产队“劳动改造”最初的困难岁月里,伸手援我的郭登明一家,以及我搬到生产队居民点以后,经常关照我的孙立义一家(他用毛驴把肚子疼得走不成路的我从荒滩驮回队上),还有半夜让我代他写入党申请书的俞秉金,都是我难忘的患难好友。

每当重新见到他们,与他们相拥在一起的时候,我有恍若隔世之感:这是真的吗?我是不是还在生产队?

当然,事实是我已经回到充满温情的环境,时代列车已经跨进新时代。俞汉、张普已经辞世,而郭登明、孙立义、俞秉金还在,我们相见时无话不谈,就像亲兄弟。

我还与十几位当年在青山公社工作的同事保持着联系。在青山工作的头五年,我还是一个“有问题”的干部,但公社党委以及领导、同事、大小队干部、社员并不嫌弃,以平等的态度待我,给予我多方关照,使我常怀感激之心。

我回盐池,常与他们相聚,回忆当年并肩战斗的岁月,深感相知相识也是一种缘分。

多年以后,盐池县日新月异的变化让王庆同教授非常感慨。

2019年7月19日,王庆同教授重访当年(1966年至1981年)劳动、工作过的故地,回到盐池县北部的高沙窝镇(当年是公社)苏步井村的油坊梁和中部的青山乡古峰庄,王庆同教授和当年劳动挚友和工作同事见面了。

对这次重访,王庆同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故地林草分外绿》,在文中,他说:

车到高沙窝镇,隔着车窗看见街上竟然有“杭州包子铺”和各色现代服务业,我有恍若隔世之感——前几次来都是直达苏步井村到油坊梁,未经过高沙窝镇——几十年前我初到高沙窝时,只有公社平房隔墙有家小面馆,还有一个供销社小门市部,一个粮站,哪有什么街。

对自己曾住过的油坊梁,王教授说,过去是明沙包围,沙子侵入到房前屋后,人可以从房后的沙坝走上房顶。一刮风飞沙走石,沙子钻进纸窗,锅台、案板铺黄沙,有时饭菜吃起来都磨牙而今庄子树草呈绿,不见明沙。庄子里随处可见用铁丝围起来的一块块小草地。乘车从高沙窝到苏步井到油坊梁,沥青路两边为乔木、灌木和沙蒿、花棒等覆盖。有的地方有明显的人工种植恢复植被的一行行行距整齐的痕迹,彰显这些年人们为造绿而播洒了很多汗水。

那时一条沙路进村(实际没有路,就是在沙窝走),现在,一条成型公路穿村而过。青山乡的古峰庄村,当年我作为青山公社干部在这里蹲点一年,这次重访故地,感慨万千。

”油坊梁、古峰庄的变化是一滴水。这滴水折射盐池县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显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取得骄人成就。

现在,我作为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劳动、工作过的老人,把这些写出来,一是留个史料,见证一段历史;二是表个心愿,祝愿那里的乡亲们,祝愿盐池县人民,有更美好的未来。"

王庆同教授由衷地说。

如果你想听王老师讲的这些故事,请关注

       11月21日下午,圆桌派文化沙龙  王庆同《我的宁夏时光》首发式暨分享会将在朗坤竹语涧举办。

85岁王庆同教授与读者和学生将分享抒怀,并现场签售,敬请关注敬请期待!感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冬日推出一本好书。

王庆同教授新闻学术(作品)特点:遵守、真实,人本,情节、温暖,积极,善意,克制,口语,持续。

地点:朗坤竹语涧(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35号朗坤竹语涧)

时间:11月21日下午14:30

王庆同教授发表的新闻剪报《更好地支援农业--随同修配工人下乡的日记》

2018年9月,纪念王庆同教授来宁夏工作60周年,海报图就是他与油坊梁的居住遗址。

回访油坊梁时,王庆同指着半截土墙说,这就是我住过的“喂猪房”。

王庆同与当年油坊梁的劳动伙伴孙立义、郭登民分别见面叙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