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知自己,知天下,知道义---卢真伊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华夏民族衍生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优秀的,杰出的学者。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和他的《论语》了。
孔子不是生来就是圣人,尽管他三岁就丧失了父亲,并且家境贫寒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有志于学的精神最终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圣人。他将仁,义,礼,智,信贯彻到了生活的一点一滴包括了日常的教学和自己的为人处事。有教无类是他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最好的阐述。是他无私奉献的最好证明。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以品行为基本,以道德为基根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首先要树立的就是仁义的思想和仁义的品质。
在治学的方面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正实一种谦虚,诚恳的精神所在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难道不是一种积极钻研的精神吗。”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所体现的不正是一种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求学态度吗。在不断的学习中“学”和“思”的相辅相成更是重要的一点。“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的问题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不容易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同样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好像读一本书一样,就只看几眼就读完,即使那人是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并且十分容易看不到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但如果两者兼得就很可能会有所发展。荀子不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吗?所以,孔子经常告诉他的弟子的“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的融合与运用这一点”更是可以体现出来孔子思想的远大。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可是今天却在一点一滴的消逝着,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在孔子所讲究孝道中不是只要赡养父母就行了的,孔子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更是想要让人们明白孝乃人之本也的大义。就像孔子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诉说了对父亲志向的尊重,无不表达了对父亲崇高的敬意。又好像“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话难道不更是可以体现出来孔子的孝道对长辈思想上的关心与照顾吗。
蔚蓝的大海是那么地壮丽,宽容;绵延的高山,是那么地雄伟,壮阔;深邃的天空是那么的宽阔,广大。但高山之所以高大,是因为高山从来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块,从不舍弃每一粒泥沙;海之所以宽阔,是因为它宽容地聚集好每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容纳下每一点水。天之所以高,是因为它珍惜每一点空气,迎接每一点一滴。而一个人倘若想要具有高山那样宽广的情怀,想要有大海一样渊博的知识,天空一样的深不可测。就必须像孔子那样善于从平凡的人那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自己更高洁,更渊博,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