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¹ 05】一个靠撒谎才能保住脑袋的朝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鸦片战争¹ 】第 05 篇文章

义律两兄弟南下的时候,回到了占领的舟山,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原来是此地的英军处于可怕的兵疫之中,主要是因为水土不服。从1840年7月13日至12月31日,英军住院为5329人次,死亡448人,这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战死人数的五倍。

随后,两广总督伊里布提出了浙江停战的关键性条件,即互不进攻,他甚至自作主张地认为,在琦善与英军达成最终协议之前,可短暂允许英军占领定海。

10月23日,懿律按照伊里布的照会,提出了停战的三个要求,第一,清军不得阻碍舟山与大陆之间的贸易;第二,舟山在英军占领期间,应视为属于英国;第三,停止向舟山派遣军队和密探,停止煽动民众反抗。

伊里布竟然答应了,11月6日,义律发布通告,宣布浙江停战,这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浙江停战协议》。伊里布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巧妙地改变了道光帝圣旨所规定的任务,将原本由他承担的收复定海的责任,不动声色地推到了负责广东谈判的琦善身上。

毋宁说,伊里布是一个老油条,十分聪明,他在奏折中将懿律等人的照会全部附呈,实际上也就是将所有的难题都统统上交,从而表明或者证明自己的做法确实是当时最没有办法的办法。正因为此,他在后来被革拿回京受审的时候,并未受到过重的处分。

然而,伊里布的这一项行为却遭到了绝大多数同僚的攻击,而且,最不幸的是,似乎琦善在广州的谈判进展不顺利。

1840年11月20日,义律从舟山南至澳门,29日,他发照会给琦善,同一天,琦善抵达广州,12月3日,他发照会给义律。这里没有写错,因为义律和懿律这俩人翻译过来,读音都一样,而且在前不久,懿律因病辞职了,所以义律接替了他,成了全权代表。

中英广东谈判正式开始。

在谈判中,义律采用逐层加码的方式,他最先打出的牌,是《致中国宰相书》中的内容:

1)赔偿被焚烧的鸦片

2)中英官员平等交往

3)割让沿海岛屿

4)赔偿商欠

5)赔偿军费

琦善在交涉一开始,就同意了赔偿烟价500万元,而对其他要求,都一一婉拒。在义律的坚持下,琦善做了退让,首先赔偿增至600万元,同意在广州之外开辟另一个口岸,但只许在船上交易,不得英国人上岸居住。

虽然琦善对于英国人的了解多于其他官员,但是,琦善也感觉疑惑,因为英国人发动战争,拿着“伸冤”的号码牌不辞万里跑到北京上访,如今,林则徐已经被革职,甚至他之前销毁的鸦片,我们都给予赔偿,你们还想怎样?

12月25日,在北京的道光帝收到了琦善关于广东谈判的第一批奏折,他的态度已有所转变,下旨让琦善准备剿办之事。12月30日,他收到第二批奏折,认为谈判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毫无希望,他已经开始做起了战争的打算。同时,他恐怕广东的兵力不足,于是命四川、湖南、贵州的兵马共四千人,听候琦善差遣。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了琦善的第三批奏折,气得肺都快炸了,他甚至认为,这些蛮夷要求过甚。怎么了?你们不就是因为虎门销烟一事而感到委屈吗?如今,林则徐我帮你们办了,也答应给你们赔偿,你们还想怎样?得寸进尺是不?

此时的道光,甚至启用了已经被革职的林则徐等人。

同时,道光下旨给伊里布,让他武力收复舟山,可是,伊里布可能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打是打不过的,便一直向上撒谎,拖延时间。很多人认为伊里布就是那种人人喊打的卖国贼,但是平心而论,他着实是有自己的苦衷。

1月7日,英军就以武力攻占了虎门口的沙角和大角,清军抵挡不住,大败。琦善是知道这一切的,他或许是觉得还有机会,在之后,他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而且是擅作主张的。

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

1月28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对清军将领宣告,声称自己有“文据在案”,要求撤退香港岛上的清军。

这一切,都是义律故意曲解琦善的意思,退一步讲,就算琦善真的答应了割让香港,以义律在中国多年的经验来看,他是绝不可能将琦善的话语当作最终定案的,因为,皇帝还没同意呢。

1月26日,琦善与义律在虎门相会,27日和28日,双方进行了有关条约的谈判,争执的要点是香港问题。琦善见僵持不下,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要求会议延期举行。

琦善回到广州后,于1月31日草拟了中英条约的修正案,即《酌拟章程底稿》,义律拒绝,并以战争威胁,双方决定于2月11日再次会谈。

就在双方来往之间,1月27日,北京的道光帝收到了来自沙角和大角战败的奏报,他大为恼怒,决心全力攻剿,并给琦善下了一道死命令。

可是,琦善在接受谕旨后,仍旧不肯回头,2月11日和12日,琦善与义律在虎门举行了第二次会谈。面对义律的咄咄逼人,琦善表面上表示同意,但是他并未在合约中签字。

自此之后,面对来自道光帝和同僚的指责,琦善和伊里布一样,全靠撒谎来维持日子,这不免有些悲哀,因为在这时候的中国朝廷,只有靠谎言才能保住自己的脑袋。

实际上,无论琦善如何努力,中英之间的再次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义律从一开始,就在层层加码,他还没将自己最后的底牌露出来呢,道光就已经气得不行。反观琦善,作为一名臣子,一个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官员,他肯定是知道抗旨的风险,可能是出于自信,琦善相信自己能够同时说服皇帝和义律,这恐怕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再者,清朝打不过英国,这一点是事实,琦善也是知道的,他在奏折中多次说明了这点,以当时的环境来看,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中英爆发了虎门之战,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关天培英勇战死。虽然关天培的勇气与精神可嘉,但在军事学术上来讲,他犯下了大错,他不明白西方的惯用的抢占制高点、运用野炮兵诸战术,而未对一些关键地方进行布防,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我们后人似乎只看到了他的英勇与爱国,虽然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就连当时的英军舰队也鸣放礼炮,表示对殉国者的尊敬,但是,我们似乎忘了去总结他的教训。而且,在之后与英国人的战斗中,关天培的错误,当时的人们还在重复。

当时的清朝,无论是换谁,都避免不了虎门之战的失败。

当然,这是出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回到当时,几乎没有一个清朝人会相信这点,道光帝认为,虎门之战的失败就是因为琦善的懦弱与胆怯。1月30日,皇帝以奕山主持广东军务,正说明了他仍旧看不清现实,他将此次大清朝的失败看作是个人的道德原因,而非体质原因,或说是文明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