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血瘀根源-破瘀汤

黄元御:血瘀根源-破瘀汤

黄元御:血瘀根源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气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重视“中气”及“中气升降”,是黄元御的突出学术思想。由上述原文可知,黄氏对血瘀证的理解亦基于中气升降理论,认为中气升降对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瘀血的形成与肝木虚陷有关,故治疗当升肝、实肝,且此非一脏独病,寻丝捋线,牵及中轴气化不行下的多个脏腑失和。
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是升降之轴心。“四维之病,悉因中气”,中气虚衰,肝木郁滞,肝脾不升,陷而凝瘀,此为血瘀之源。而中气虚衰的根源是胃阳衰而脾阴旺,阳气的源头根于坎中之阳,故常伴有肾寒脾湿。破瘀汤中头两味即是甘草、茯苓,具有培土泄水之效。另以干姜辛热性燥以温胃之阳、燥脾之湿,共奏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之功,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此外,肝木虚陷易生“风热”,《长沙药解》:“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故治疗血瘀,主以升肝清热,“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升达肝气喜用桂枝、丹皮,寒热并用,桂枝具有调和肝脾之功,而且可升可降,“入肝脾而行营血……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长沙药解》) 。清肝木郁热善用丹皮,“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牡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 《长沙药解》)活血不忘养血,化瘀不忘荣脉,加首乌以养血舒脉,桃仁破瘀润燥,丹参散瘀清热,宿血破而新血生。
《四圣心源》左升右降模型图 阴 阳 变 化 ­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①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
气 血 原 本 ­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①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中医养生大讲堂——《五脏六腑生成和气血的根源》
今天我们讲第二课,《五脏六腑生成和气血的根源》,昨天我们讲了阴阳和五行,今天我们接着讲五脏六腑和气血。我们的五脏六腑怎么产生的呢?自古我们有个天人合一的观点,我们今天会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解释。

我们经常说,道法自然,人向宇宙自然学习,其实人也是一个小宇宙,天有六气,寒、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尊地气五行生五脏,心肝脾肺肾,人秉天之六气生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地属阴,天属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 前面我们说过,天地之间最开始是祖气,祖气之内,含有阴阳,阴阳之间叫中气,中气为土,对应脾胃,中气旋转,脾气是上行的,左边升,半升就是肝,再升就是心。胃气是右降的,右边降,半降就是肺,降到下面,就是肾。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加上中气脾胃属土,这就是人的五行。 这就是黄元御先生最有名的圆运动的雏形,大家一定记清楚,将来讲的很多病症的解析都源于上面这个理论基础。

肾,脾,肝是上升的,胃,肺,心,胆是下降的,一旦不升不降,或者不升反降,不降反升就会造成我们身体所有的疾病。将来慢慢解析。 五行之中,每一个都有阴阳,阴阳平衡,人就是健康的,如果人感六气,感应于五脏,阴阳易位,人就会生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这就是所谓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们学中医养生,做的就是调和我们的身体的阴阳,以及我们人体在大自然中处于阴阳平衡状态,阴阳平衡,注意2点,一个是寒热,一个气血。知冷知热也就是养生,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 什么是气血呢?气血哪来的?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气血的根源。 脾土左升,生发之令舒畅,肾水温暖,肾水化则肝木生,肝木开始升发,脾是消磨食物的,会生血,血藏于肝,肝藏血,血统于肝,我们所有的五脏六腑经络流的血都是肝血的流淌,血在脏腑都叫做血,如果在经络称为营。 胃土右降,收敛之令行,所以心火清凉,肺金开始收敛下行,肺气清凉收敛,胃是受纳食物的,会化气,气统于肺,我们所有的五脏六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气的宣布,在脏腑,我们称为气,如果在经络我们称为卫。 所以中医讲的调和营卫,就是经络之气血。
调和营卫最简单的方法,生姜和大枣,水煎喝水。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人参,是理中第一药,入胃益胃气,入脾助脾阳,不过会生热,可以和麦冬一起泡,将来会讲到。今天略过。 总体说,肝藏血,肺藏气,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这句话是总结。讲完气血了,我们明天讲,我们吃了食物,精华怎么产生的,食物的糟粕又是怎么传导的。
每天我们都不会讲太多,但是每天讲的知识都是精髓,反复读几遍,该记住就记住。以后讲课,尽量不讲太多废话。节省大家时间。每天中医大讲堂不见不散。
黄元御:阳虚天魂汤、阴虚地魄汤
黄元御说:“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沉浮。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下面看看黄元御如何利用升降理论治疗阴虚、阳虚:

黄元御创制治疗阴虚:地魄汤    制半夏三钱、北五味一钱【研】、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甘草二钱【炙】 黄元御曰:“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源。 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甘草培土升脾阳,以助降胃逆。

黄元御还告诫:“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就是用人参、黄芪都是升脾阳的。大家可以与六黄地黄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相同。六味地黄汤,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首先阴虚临床上从来都没有看到脾湿症状,用茯苓、泽泻泻湿实属不当,丹皮善清相火,不能清君火,大剂量生地有碍脾胃,临床应用黄氏地魄汤其疗效比六味好!
100%黄元御创制补阳的
阳虚:天魂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三钱。 这个方子,就是黄芽汤加桂枝、附子。
黄元御说:“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黄元御告诫我们:“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黄元御告诫大家,临床上“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当代滋阴的六味地黄丸之泛滥成灾是不是值得大家反省?“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是不是值得憎恨。

这个方可以与桂附地黄丸相比较,桂附地黄丸  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黄元御对桂附地黄丸是很肯定的,只是对方中的生地稍有微词。黄元御认为将生地改为元参,更为确当。生地“水旺土湿者,切不可服”,“玄参清肺金,生肾水”,“不寒中气,最佳之品”。

黄元御根据这个“悟”,不仅仅找到了疾病十之八九的根原!

并且创制了治疗的方药!黄元御的“悟”是颠覆性的,指出广大中医只知道治疗十之一二的疾病,十之八九的疾病都治错了!

清代名中医欧阳兆熊在《四圣心源序》曰:“余自束发,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阅医书。初师喻嘉言昌,又师陈修园念祖,十年无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陈广敷溥以玉楸黄先生《医书八种》抄本相饷。其源不尽出自医家,而自唐以后,谈医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锓板行世,一时医风,翕然丕变。”“吾之学,朱、张、刘、李之学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

“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

由此可见黄元御之书的魅力!欧阳兆熊读了黄元御的书后,认为跟随喻昌,陈修园学习十年,认为没有学到东西,喻昌,陈修园是什么人?都是伤寒大家,跟他们学习的学生无数,唯有欧阳兆熊“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

反思自己错了!“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

自己治病有治愈的,也有很多没有治愈的,认为那是患者的命中该死,不是医者的责任。看来是自己错了!过去是分不清是非,把是非颠倒了!如果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导及中医药学院的学子能读黄元御的书能达到"汗流浃背",有了羞愧,到那时中医药界定能“一时医风,翕然丕变”!

黄元御《四圣心源》:一方驭百方的黄芽汤

《四圣心源》的第一个方子,黄芽汤:人参3钱,炙甘草2钱,茯苓2钱,干姜2钱。煎大半杯,温服。

仅仅四味药而已,其实有经方的影子,这个方子脱胎于张仲景的理中汤。
张仲景的理中汤是由“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3两”组成的,除了剂量的变化,仅仅只是一味药的不同而已。
从药味上看,黄芽汤就是仲景理中丸中的白术换成了茯苓,再者二者的剂量上悬殊很大。
理中汤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黄芽汤治理中气、崇阳补火、培土泻水,一味药物的差别,功效主治上却有很大不同。
黄芽汤不仅仅有经方的影子,它还有时方的影子,从药味来看,有点像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各3钱,甘草2钱”组成,除了剂量的不一样,仅仅也只是一味药的不同而已。
从药味上看,黄芽汤就是《局方》四君子汤中的白术换成了干姜。
四君子汤助阳补气、益气健脾,这两个方子仅仅一味药的差别,但是功效主治也有所差别。
黄元御创建的100多个方子中,黄芽汤是第一个出现的方子,而且这个方子独特性不亚于桂枝汤之于经方的地位,也不亚于四君子汤之于时方的地位,毫不谦虚的说,黄芽汤是黄元御所创新方的百方、众方之源。
黄芽汤仅仅四味药,它的组方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黄元御解释的很简单,就是:
人参、干姜崇阳补火,
甘草、茯苓培土泻水,
人参甘寒,“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
干姜辛温,“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甘草甘平,“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
茯苓甘平,“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
足见这四味平淡无奇的中药,经过黄元御这样的组合,就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黄芽汤,变化无穷,可以加减化裁调理四维之病:
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两味药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就加附子、川椒两味药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可以加桂枝、丹皮两味药以舒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可以加陈皮、杏仁两味药以理肺。

这其实是黄元御针对四维之病的一个加减化裁,更显示出了黄芽汤一方驭百方的奥义

对于黄芽汤,虽然在《四圣心源》里并没有说它具体治疗什么疾病,但是它的治病大纲却很明确,也就是说只要辨证为“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用黄芽汤就是对的,而且黄元御对黄芽汤加减化裁调理四维之病,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黄芽汤深不可测,大有“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味道。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中气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薛振声:全息汤-治万种病

《十年一剑全息汤》(节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薛振声就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整体辨证”的探索。他认为:既然疑难病症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头绪纷乱。那么,能否寻找出各种疑难病症的整体共性呢?打一个比方:疑难病症就像是一群穷凶恶极的罪犯,有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诈骗犯等等,而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就好像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罪犯关进监牢、接受改造。而治疗方法就如同改造罪犯的办法:首先是要让罪犯统一进行劳动改造、实施法律训导、进行自我悔改,这是对改造罪犯(治疗疾病)的整体方法。有了这些整体方法,再配合每个人的不同犯罪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改造,才有可能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治疗疑难病症的道理也是如此。经过“整体辨证”治疗之后,疑难病症会从根源上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再配合传统辩证施治,针对病症的突出症状进行具体施治,疑难病症的治愈率就会得到提升。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上述组合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临床上却花费了薛振声20多年。中医历史上,也有医家在研究用综合方剂来进行整体辨证治疗。但是,一付综合方剂绝非把数类单项治疗方剂“叠加、组合”起来那么简单。因为各个方剂之间互相影响,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干扰药效。这需要思想上的大胆设想、临床上的小心验证。——经过对自己上万例临床病例的前后对比,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 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

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薛振声认为: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为方便广大读者,他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

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

1.发热: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2.低温: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3.自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4.盗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

5.身酸懒: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按相应症状加减。

6.身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各10g、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其余按症加减。

7.浮肿: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其余按症加减。

8.黄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大黄10-12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其余按症加减。

9.嗜睡: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其余按症加减。

10.失眠: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1.心惊不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

12.头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兼身痛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13.头晕: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兼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天麻10g,其余按症加减。

14.口渴: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10g),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12g,花粉10g,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5.口中异味:一般予全息基础方,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口臭者加藿香、佩兰各10g,口酸者加黄连6-10 g,吴茱萸3-6 g,口甜者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10g),口辣者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6.项强:一般予全息基础方,严重者合葛根12-15g,麻黄10g,其余按症加减。若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17.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8.四肢疼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19.腰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严重者加附子10g,两侧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尾骶骨痛者合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10g,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15g,海金沙10g,其余按症加减。

20.咳嗽: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或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贝母、枇杷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

21.喘促: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杏仁10g,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10g,喘甚者再加葶苈子10g,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12-20g),其余按症加减。

22.胸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

23.胸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2-15g。

24.胸中烦热: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失眠、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

25.心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兼肢冷、脉迟或结代者加附子10g。

26.嗳气: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嗳气频频者合旋覆花、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12g。

27.呃逆: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杮蒂、人参或党参各10g。

28.恶心呕吐: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

29.反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12g。

30.食欲不振: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

31.胃脘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量至12g。

32.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

33.脐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乌药、槟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各10g。

34.小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

35.少腹(小腹两侧)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

36.腹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胃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严重者合生姜泻心汤(党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各10g),或再加知母、姜黄、砂仁各10g。

37.腹泻: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无腹痛者去白芍再加防风10g,严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12g,久病体虚者加党参10g。

38.大便秘结: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仁10-12g,严重者合麻仁12g 大黄、杏仁各10g。

39.便带脓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12g,黄连、黄柏、秦皮各10g。

40.小便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10g,有热象者加栀子10g。

41.小便失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益智仁、乌药、山药各10g,桑螵蛸10g。

42.小便混浊: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萆薢12g、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各10g,盐3g,小便黄混者合萆薢、丹参各12g,车前子、黄柏、石菖蒲、莲子心各10g。

43.睾丸胀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10g,睾丸红肿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乳香、没药各6-10g。

44.阳萎: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会阴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便不利者加当归、车前子各10g,病久者合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各10g。

45.遗精: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芡实、莲须各10g。

46.鼻衄: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侧柏叶、藕节各12g,赤芍、当归、香附、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各10g。

47.咳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侧柏叶、干姜、艾叶各10g,或十灰散(大蓟、小蓟、栀子、陈棕、荷叶、侧柏叶、茜草、茅根、大黄各10g,炒炭用),慢性咳血者加阿胶、白及各10g。

48.呕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大黄、黄芩、黄连各10g.

49.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便血色黑者加灶心土15-20g,附子、阿胶、黄芩各10g,便血色鲜红者合槐花、侧柏叶各12g,炒荆芥、枳壳各10g。

50.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木通、竹叶各10g,茅根12-15g。

51.眼睑下垂: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10g。

52.耳鸣耳聋: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10g

53.咽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桔梗10-12g,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薄荷10g,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

54.声音嘶哑: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喘者加麻黄10g,有热者加石膏12-15g咽喉肿痛者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病久咽干者合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10g)

55.牙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升麻12g、当归、黄连各10g

《长沙药解》背诵版(全文)

黄元御撰的《长沙药解》,四卷,清代医家黄元御撰,成书于清乾隆十八(1753)。是书选《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以药名药性为纲,以仲景某方用此药为目,逐一阐发。

每药先述性味、归经、药性特点:再引《伤寒》《金匮》方剂。分析该方主治、病机、证候:继释该药及其组成药物在此方中的功效意义、用药宜忌及制备方法等。释药与议方、论病相结合,源于经典又切于应用。使药效阐述不流于空泛。

本次整理以《黄氏医书八种》道光十二年(1832)阳湖张琦宛邻书屋刻本为底本。

■甘草
【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白术
【本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人参
【本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大枣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胶饴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粳米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
■薏苡仁
【本经】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生平泽及田野。
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泻湿,补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气,润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沥,最泻经络风湿,善开胸膈痹痛。
■小麦
【本经】无。
味甘、微苦。
■大麦
【本经】无。
味甘、酸,性滑,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利水消疸,止渴生津。
■神曲
【本经】无。
味辛、甘,入足太阴脾经。化谷消痰,泻满除癥。
■吴茱萸
【本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蜀椒
【本经】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经。暖中宫而温命门,驱寒湿而止疼痛,最治呕吐,善医泄利。
■干姜
【本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生姜
【本经】见干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半夏
【本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代赭石
【本经】代赭。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
味苦,气平,入足阳明胃经。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
■厚朴
【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枳实
【本经】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味苦、酸、辛,性寒,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
■栀子
【本经】卮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香豉
【本经】无。
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阴脾经。调和脏腑,涌吐浊瘀。
■瓜蒂
【本经】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生平泽。
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利水而泻湿淫,行瘀而涌腐败。
■蜀漆
【本经】味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生川谷。
味苦、辛,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阳胆经。荡浊瘀而治痎疟,扫腐败而疗惊狂。
■黎芦
【本经】藜芦。味辛寒。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一名葱苒。生山谷。
味苦、辛,性寒,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涌胸膈之痰涎,定皮肤之瞤惕。
■升麻
【本经】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久服 不夭。一名周升麻。生山谷。
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
■葛根
【本经】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一名鸡齐根。生川谷。
味甘、辛,性凉,入足阳明胃经。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降冲逆而定喘。
■赤石脂
【本经】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山谷中。
味甘、酸、辛,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经。敛肠胃而断泄利,护心主而止痛楚。
■禹余粮
【本经】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及山岛中。
味甘,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经。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
■鸡子黄
【本经】无。
味甘,微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脾精而益胃液,止泄利而断呕吐。
■麻仁
【本经】麻贲。味辛平。主五劳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一名麻勃。麻子,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神仙。生川谷。
味甘,气平,性滑。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润肠胃之约涩,通经脉之结代。
■白蜜
【本经】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山谷。
味甘、微咸,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经。滑秘涩而开结,泽枯槁而润燥。
■大黄
【本经】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治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疽而排脓血。
■巴豆
【本经】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一名巴叔,生川谷。
味辛、苦,大热,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驱寒邪而止痛,开冷滞而破结。
■当归
【本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
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缓里急而安腹痛,调产后而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产妇之大肠,奔豚须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温经最效。
■阿胶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地黄
【本经】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
■芍药
【本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防风
【本经】味苦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
味甘、辛,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泻湿,达乙木而息风。
■柴胡
【本经】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硬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
■黄芩
【本经】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
■黄柏
【本经】蘖木。味苦寒。主五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创。一名檀桓。生山谷。
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阴脾经。泻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
■白头翁
【本经】味苦温。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下热而止利,解郁蒸而凉血。
■秦皮
【本经】味苦微寒。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厥阴之郁热,止风木之疏泄。
■白蔹
【本经】白敛。味苦平。主痈肿疽创,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一名免核,一名白草,生山谷。
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少阳上逆之火,泻厥阴下郁之热。
■豆黄卷
【本经】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味甘,气平。利水泻湿,达木舒筋。
■苦参
【本经】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识。生山谷及田野。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乙木而杀虫,利壬水而泻热。
■生梓白皮
【本经】梓白皮。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叶捣传猪创,饲猪肥大三倍,生山谷。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泻戊土之湿热,清甲木之郁火。
■甘李根白皮
【本经】无。
味涩,性寒,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狼牙
【本经】牙子。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搔,恶疡,创痔,去白虫。一名狼牙。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乙木之郁热,疗女子之阴疮。
■猪胆汁
【本经】无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经。清相火而止干呕,润大肠而通结燥。
■乌梅
【本经】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枣仁
【本经】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藏,轻身延年。生川泽。
味甘、酸,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
■山茱萸
【本经】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艾叶
【本经】白蒿。味甘平。主五脏邪气,风寒温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川泽。
味苦、辛,气温,入足厥阴肝经。燥湿除寒,温经止血。
■灶中黄土
【本经】无。
味辛,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燥湿达木,补中摄血。
■新绛
【本经】无。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
■马通
【本经】无。
味辛,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最能敛气,长于止血。
■王不留行
【本经】味苦平。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山谷。
味苦,入足厥阴肝经。疗金疮而止血,通经脉而行瘀。
■桂枝
【本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羊肉
【本经】无。
味苦,气气膻,,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肝脾而扶阳,止疼痛而缓急。
■黄酒
【本经】无。
味苦、辛,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行经络而通痹塞,温血脉而散凝瘀,善解凝郁,最益肝胆。
■苦酒
【本经】无。
味酸、苦,性涩。入足厥阴肝经。理咽喉而消肿痛,泻风木而破凝郁。
【本经】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生川谷。
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之闭涩,达风木之抑郁,止痛切而断泄利,散滞气而破瘀血。
■牡丹皮
【本经】牡丹。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桃仁
【本经】无。
味甘、苦、辛,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
■土瓜根
【本经】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内痹淤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俞聋。一名土瓜。生平泽。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调经脉而破瘀涩,润肠燥而清阴癞。
■蒴藋
【本经】陆英。味苦寒。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生川谷。
味酸,微凉,入足厥阴肝经。行血通经,消瘀化凝。
■干漆
【本经】味辛温无毒。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生川谷。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专通经脉,善破瘕癥。
■红蓝花
【本经】无。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专行血瘀,最止腹痛。
■败酱
【本经】味苦平。主暴热火创,赤气,疥搔,疸痔,马鞍,热气。一名鹿肠。生川谷。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瘀血,最排痈脓。
■鳖甲
【本经】味咸平。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生池泽。
味咸,气腥,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破癥瘕而消凝瘀,调痈疽而排脓血。
■紫葳
【本经】味酸微寒。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生川谷。
味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专行瘀血,善消癥块。
■䗪虫
【本经】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地鳖。生川泽。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化瘀血,最补损伤。
■蜣螂
【本经】味咸寒。主小儿惊痫,瘈疭,腹张,寒热,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泽。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癥瘕,能开燥结。
■鼠妇
【本经】味酸温。主气癃,不得小便,女人月闭,血癥,痫痓,寒热,利水道。一名负蟠,一名威。生平谷。
味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通经脉,能化癥瘕。
■蜂窠
【本经】露蜂房。味苦平。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瘨疾,鬼精,蛊毒肠痔。火熬之,良。一名蜂肠。生山谷。
味咸,入足厥阴肝经。能化结硬,善破坚积。
■虻虫
【本经】蜚虻。味苦微寒。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
味甘,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瘀血,能化宿癥。
■水蛭
【本经】味咸平。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
味咸、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积血,能化坚癥。
■蛴螬
【本经】味咸微温。主恶血,血淤,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一名蟦蛴。生平泽。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能化瘀血,最消癥块。
■蜘蛛
【本经】无。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能消偏坠,善治狐疝。
■雄黄
【本经】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食神仙。一名黄食石。生山谷。
味苦,入足厥阴肝经。燥湿行瘀,医疮杀虫。
■铅丹
【本经】味辛微寒。主土逆胃反,惊痫瘨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平泽。
味辛,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降摄神魂,镇安惊悸。
■铅粉
【本经】粉锡。味辛寒。主伏尸毒螯,杀三虫。一名解锡,锡镜鼻。主女子血闭,癥瘕,伏肠,绝孕。生山谷。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善止泄利,能杀蛔虫。
■黄芪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薯蓣
【本经】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养戊土而行降摄,补辛金而司收敛,善熄风燥,专止疏泄。
■五味子
【本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诃黎勒
【本经】无。
味酸、微苦,气涩,入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收庚金而住泄,敛辛金而止咳,破壅满而下冲逆,疏郁塞而收脱陷。
■白前
【本经】无。
味甘、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塞而清痰。
■细辛
【本经】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射干
【本经】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急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一名乌扇,一名乌蒲。生川谷。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扫瘀浊。
■紫菀
【本经】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藏。生山谷。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降气逆而止咳,平息贲而止喘。
■款冬花
【本经】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一名橐吾,一名颗东,一名虎须,一名免奚。生山谷。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喘,开痹塞而利咽喉。
■杏仁
【本经】杏核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薤白
【本经】无。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开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善止滑泄。
■桔梗
【本经】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生山谷。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散结滞而消肿硬,化凝郁而排脓血,疗咽痛如神,治肺痈至妙,善下冲逆,最开壅塞。
■橘皮
【本经】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
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
■皂荚
【本经】味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生川谷。
味辛、苦、涩,入手太阴肺经。降逆气而开壅塞,收痰涎而涤垢浊,善止喘咳,最通关窍。
■白酒
【本经】无。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开胸膈之痹塞,通经络之凝瘀。
■葱白
【本经】葱实。味辛温。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回脏腑之利泄,起经脉之芤减,发达皮毛,宣扬郁遏。
■麻黄
【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
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泻卫郁,专发寒邪。治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
■苏叶
【本经】无。
味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驱浊,消凝滞而散结。
■栝蒌根
【本经】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
■栝蒌实
【本经】无。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心润肺,洗垢除烦,开胸膈之痹结,涤涎沫之胶黏,最洗瘀浊,善解懊憹。
■麦冬
【本经】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味甘,微凉,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天冬
【本经】天门冬。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生山谷。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
■竹叶
【本经】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主风痓       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除烦,凉金泻热。
■竹茹
【本经】无。
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降逆止呕,清热除烦。
■萎蕤
【本经】女萎。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生山谷。
味甘,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金而润燥,滋肝木而清风。
■百合
【本经】味甘平。主邪气腹张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贝母
【本经】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白薇
【本经】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生川谷。
味苦、微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紫参
【本经】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一名牡蒙。生山谷。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消胸中之痞结,止肺家之疼痛。
■柏叶
【本经】无。
味苦、辛,涩,入手太阴肺经。清金益气,敛肺止血。
■柏实
【本经】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生山谷。
味甘、微辛,气香,入手太阴肺经。润燥除烦,降逆止喘。
■鸡子白
【本经】无。
味甘,气腥,微寒,入手太阴肺经。疗咽喉之肿痛,发声音之喑哑。
■猪肤
【本经】无。
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消肿痛,清心肺而除烦满。
■瓜子
【本经】味甘平。主令人说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水芝。生平泽。
味甘,性寒,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清肺润肠,排脓决瘀。
■知母
【本经】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止渴除烦。
■石膏
【本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
■桑根白皮
【本经】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味甘、涩、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利水,敛肺止血。
■旋覆花
【本经】旋复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
味咸,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行凝涩而断血漏,涤瘀浊而下气逆。
■茯苓
【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猪苓
【本经】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猳猪尿。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开汗孔而泻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
■泽泻
【本经】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膈噎反胃俱效。
■葵子
【本经】冬葵子。味甘寒。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味甘,微寒,性滑,入足太阳膀胱经。滑窍而开癃闭,利水而泻膀胱。
■瞿麦
【本经】味苦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一名巨句麦。生川谷。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泻热而清膀胱。
■蒲灰
【本经】无。
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开膀胱之闭,泻皮肤之水。
■通草
【本经】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石韦
【本经】味苦平。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生山谷石上。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利水开癃。
■茵陈蒿
【本经】茵陈。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邱陵阪岸上。
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连翘
【本经】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创,瘿瘤,结热,蛊毒。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
味苦,性凉,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清丁火而退热,利壬水而泻湿。
■泽漆
【本经】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生川泽。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专行水饮,善止咳嗽。
■赤小豆
【本经】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热,止血而消痈肿。
■防己
【本经】味辛平。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痈,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离。生川谷。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泻经络之湿邪,逐脏腑之水气。
■海藻
【本经】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水十二肿。一名落首。生池泽。
味咸,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痰,软坚而消痞。
■商陆根
【本经】商陆。味辛平。主水张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一名根,一名夜呼。生川谷。
味苦、辛、酸,入足太阳膀胱经。专泻水饮,善消肿胀。
■葶苈
【本经】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平泽,及田野。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破滞气而定喘,泻停水而宁嗽。
■芫花
【本经】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
味苦、辛,入足太阳膀胱经。性专泻水,力能止利。
■甘遂
【本经】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善泻积水,能驱宿物。
■大戟
【本经】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一名印钜。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饮之停留,通经脉之瘀涩。
■滑石
【本经】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山谷。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
■戎盐
【本经】戎盐,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生池泽。大盐,令人吐。
卤盐,味苦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生池泽。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而泻热,开癃闭而利水。
■硝石
【本经】味苦寒。主五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生山谷。
味咸、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足太阴脾经。清己土而退热,利壬水而泻湿。
■芒硝
【本经】朴硝。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
味咸、苦、辛,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泻火而退燔蒸,利水而通淋沥。
■赤硝
【本经】朴硝。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
味咸、苦,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软坚破积,化癖消癥.
■矾石
【本经】涅石。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筋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山谷。
味酸,涩,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善收湿淫,最化瘀浊,黑疸可消,白带能除。
■云母
【本经】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
味甘,入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消痰除疟。
■白鱼
【本经】衣鱼。味咸温。无毒,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项强,背起摩之。一名白鱼,生平洋。
味甘,入足太阳膀胱经。善行水道,最通淋涩。
■文蛤
【本经】海蛤。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一名魁蛤。生池泽。文蛤。主恶疮,蚀五痔。
味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除烦,利水泻湿。
■鸡屎白
【本经】无。
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达木而舒筋。
■猪膏
【本经】无。
味甘,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滑窍行瘀。
■乱发
【本经】发髲。味苦温。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仍自还神化。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利水通淋,泻湿行瘀。
■人尿
【本经】无。
味咸,气臊,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泻火,退热除烦。
■裈裆灰
【本经】无。
味苦,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泻壬水之湿寒,疗阴阳之交易。
■黄连
【本经】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
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
■朱砂
【本经】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味甘,微寒,入手少阴心经。善安神魂,能止惊悸。
■牡蛎
【本经】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一名蛎蛤,生池泽。
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降胆气而消痞,敛心神而止惊。
■龙骨
【本经】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瘨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附子
【本经】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乌头
【本经】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生山谷。
味辛、苦、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开关节而去湿寒,通经络而逐冷痹,消腿膝肿疼,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疗脚气绝佳。
■蛇床子
【本经】味苦平。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创。久服轻身。一名蛇米。生川谷及田野。
味苦、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暖补命门,温养子宫,兴丈夫玉麈痿弱,除女子玉门寒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