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宋朝的骑兵想打胜仗有多难?
恩格斯曾指出“在中世纪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也就是说,在冷兵器时代若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宋朝的战马不足、骑兵军力弱小,难以对抗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冲击和入侵,恰恰验证了这个说法。
现如今的河北以北、陕西中北部和甘肃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战马产区。纵观汉唐的战争史,中原王朝靠骑兵主动出击获胜的大规模战例,只有汉朝卫青、霍去病的远程突袭匈奴和唐朝对突厥的战争。除了王朝自身国力强盛等原因之外,汉、唐王朝都掌握了西北优良战马产地,为骑兵的战马来源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自唐安史之乱以来。中原王朝便逐渐失去了西部、北部战马产地。
宋朝立国三百一十九年,战争几乎贯穿其始终,宋先后与辽、夏、金、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交战,最后北宋和南宋又先后败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之下,其间宋朝内部的叛乱、兵变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宋朝始终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境遇之中。辽、夏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使宋朝在客观上先天丧失了北部和西北大部分优良战马产地,是导致其骑兵军力不振的主要原因。宋朝骑兵的战马来源途径虽多,却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骑兵缺马的状况,数量尚且不足,质量就更难保证,其骑兵的战斗力便可想而知了。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获得好的战马,宋朝也是比较努力的。
一是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马监建设。通过建设马监,增加了战马的数量,推动了马政的发展。但是,宋朝相当一部分马监设置在农耕地区,所产马匹质量难以和西北战马相比。同时,马监所产战马,远不能满足骑兵的需求。
二是购买战马。为了弥补马监所产战马数量不足的问题,宋朝统治者经常向西北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以补战骑。主要在河东路、陕西路和川峡三路向吐蕃、党项和西北诸蕃购买战马。买马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西、陕西、宁夏、四川和甘肃等西北地区。党项崛起后,宋朝买马的地区大大缩小只得转而购买川马。而川马矮小,负载力差,宋朝的骑兵深受影响,战斗力急剧下降。尤其到了南宋,北方尽失,只能在西南等地买马,所得战马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差。
宋朝有多少战马呢?据统计,宋朝的战马数额在宋太宗和真宗时期最高,也不过20余万匹,而唐高宗年间有战马70.6万匹,是宋代最高数额的3倍多。此后宋仁宗时期马匹数额骤降到10万匹,至北宋末年又下降为9万匹,到南宋绍兴年间马匹数额急剧下降到1.3万匹。
宋朝军队的骑兵经常性的缺乏战马,不得已常常要以武技高低来分配战马,个别路骑兵配马能达到70%~80%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有的骑兵部队有一半以上都没有战马,更有甚者有的骑兵部队配马的只占了10%~30%。北宋末宋军救太原3000骑兵中就有2 700人没有战马,可见缺马的严重程度。这样的军队还算什么骑兵?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保证胜利?!
宋代衡量一匹战马优劣的主要标准是战马的高度、齿岁及其产地。起初,宋军的战马高度在“四尺一寸”到“四尺七寸”之间,若按1宋尺约合0.31米来计算的话,约合1.27米至1.46米,其战马并不算高。较好的战马在“四尺四寸以上”,也就是1.36米以上。
不过,当军情危急,战马缺乏时,宋人往往会降低对战马高度的要求。南宋时期,由于战马匮乏不仅许多战马在“四尺一寸”到“四尺四寸”之间[,更有甚者“不及四尺一寸”。不仅如此,到南宋时,所买马匹马质低劣,不堪乘骑,如此矮小病弱,不堪乘骑的马匹,怎能作为骑兵的战马所用?怎能在战场上驰骋冲杀?
衡量战马质量的另一个标准是马的齿岁,即马龄。一般来说,战马在三四岁到十二三岁之间,正处于青壮年时期,质量较好,都属于相对合格的战马。但到了南宋所买战马基本都在四岁以上八岁以下之间,这与北宋对马龄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其原因大概是南方所产马匹马质低劣,马匹在八岁以上就不堪战斗了。即便如此,在现实中并不完全遵循上述标准,有时十五岁以上,甚至十八岁以上的马匹仍在军中使用。
战马的产地不同,质量自然有优劣之分。宋朝产战马最好的地方在府州(今甘肃府谷),稍差一点的出产地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和庆州(今甘肃庆阳)。北方的契丹马质量并不好,质量最差的当属东南福建路所产马匹,只能充当厢军战马或铺马。然而由于大部分优良战马产地都被西夏等少数民族控制,北宋可以控制的优良战马产地不过是今甘肃和青海的一小部分,所以宋朝大部分自产战马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