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不是往幼儿脑子里灌入知识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的,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3]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应教的权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36.)教育要寻求终极关怀,不仅仅是去关心追寻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开启人生的一种境界。教育的这一价值特性,揭示的是教育要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目的是使教育活动能够超越世俗功利,完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生幼儿教育的根本性目的是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因为生命的延续、生命质量的体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而是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感状态体现出来的。

幼儿园园长应该深刻认识到幼儿情感状态体现出来的。幼儿园园长应该深刻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核心的价值,也必须建立在个体生命价值的基础之上。忽视了生命价值的幼儿园课程活动,会造成个体生命的僵化、压抑、萎缩,所以我们的幼儿园课程要关注和体现生命价值。

现代教育已实质性地演变为一种“训练”,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附庸和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儿童之“思”不误歧路,而导向事物的本原,在本原中把握安身立命之感。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可能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从这个角度看,现今流行的教育口号诸如培养学习兴趣,学得一技之长,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增强能力和才干,增加见闻,塑造个性都只是教育的形式,而非教育的灵魂。

  教育是你感觉不到,却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且永远留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如果你接受学校教育后,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白上了学。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学习的态度、能力、价值观、思维方式与习惯。用怀特海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和融入身心的原理,至于那些具体的知识,如果你不用,是很容易忘记的,如果你要用,又是随时可以查到的。

大家不妨想一想,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是不是把功夫都用在那种很容易忘记又随时可以查到的东西上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幼儿园教育方向就出问题了。具体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能跟孩子一辈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智慧。

北大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麒先生当年曾说过:“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此话今天听起来依然难能可贵。(李政涛.教育的灵魂在哪里[A].刘铁芳.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8)

 教育就是生长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生活之外无目的,生活本身才是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指出,教育无目的。他所说的无目的并不是指教育没有目的,而是指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内,“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首先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幼儿园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要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幼儿园品德教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灌输规范;

幼儿园艺术教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艺术技能。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幼儿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教育还能是什么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陶行知主张“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发出过许多专业的声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