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处方
(一)
【辨证】脾肾虚损,湿浊下流。
【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名】岗稔止带汤。
【组成】菟丝子25克,何首乌20克,白术15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岗稔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3次。
【出处】罗元恺方。
(二)
【辨证】湿热蕴结下焦。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名】银甲汤。
【组成】金银花24克,连翘15克,升麻15克,红藤24克,蒲公英24克,生鳖甲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黄12克,椿根皮12克,大青叶12克,琥珀末12克,桔梗12克,茵陈1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渭川方。
(三)
【辨证】湿蕴化热,阻滞气机,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
【方名】止带汤。
【组成】黄柏10克,苍术10克,樗根皮10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泽泻12克,使君子12克,乌梅6克,胡黄连6克,枣猬皮6克,川椒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董建华方。
(四)
【辨证】肾气虚弱,固摄无权。
【治法】补肾固气养血。
【方名】白果汤。
【组成】砂仁5克,五味子5克,五倍子5克,益智仁5克,杜仲10克,熟地10克,续断10克,覆盆子10克,远志10克,党参10克,桑螵蛸10克,阿胶10克,山萸肉12克,白果12枚,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施今墨方。
(五)
【辨证】痰湿下注。
【治法】疏风祛湿。
【方名】升阳胜湿汤。
【组成】柴胡3克,羌活6克,苍术6克,黄芪6克,防风4.5克,升麻4.5克,独活4.5克,当归9克,藁本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胎产要决》卷上。
(六)
【辨证】肾气虚弱。
【治法】补养肝肾,利湿固涩。
【方名】首乌枸杞汤。
【组成】首乌12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桑螵蛸12克,赤石脂12克,狗脊12克,熟地24克,藿香6克,砂仁6克。
【用法】水煎服。
【出处】《简明中医妇科学》。
产后烦渴
【辨证】胃阴虚亏,胃气虚热。
【治法】益气养阴,清胃止渴。
【方名】竹叶归耆汤。
【组成】竹叶4.5克,当归3克,白术3克,人参3克,黄芪6克,炒甘草1.5克,麦门冬(去心)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一。
产后缺乳
【辨证】气血虚弱。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下乳。
【方名】玉露饮。
【组成】人参3克,茯苓10克,甘草3克,芍药6克,川芎3克,当归6克,枳壳6克,桔梗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慈幼新书》卷一。
倒经
(一)
【辨证】肾阴不足,肝气上逆。
【治法】补肾清肝。
【方名】顺经汤。
【组成】当归(酒洗)15克,大熟地15克,白芍(酒炒)6克,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二)
【辨证】阴虚肺燥。
【治法】养血清热,调经降逆。
【方名】加味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15克,人参12克,生山药12克,清半夏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甘草6克,生桃仁6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经期水肿
【辨证】肝郁脾虚。
【治法】活血通经,利水消肿。
【方名】木香调胃散。
【组成】木香4.5克,陈皮4.5克,甘草4.5克,三棱3克,莪术3克,车前子3克,大腹皮3克,红豆3克,砂仁3克,苍术3克,木通3克,山楂3克,川萆解4.5克,生姜皮1.5克。
【用法】上为粗末,水煎服。
【出处】《胎产新书》。
经行身痛
【辨证】气血虚有滞。
【治法】温经活血,消滞止痛。
【方名】起痛汤。
【组成】当归6克,甘草1克,白术2.4克,牛膝2.4克,独活2.4克,肉桂2.4克,韭白8根,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嵩崖尊生全书》卷十四。
慢性盆腔炎
(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名】疏气定痛汤。
【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当归9克,乌药9克,枳壳4.5克,木香4.5克,没药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二)
【辨证】下焦寒湿,气血凝结。
【治法】暖宫散寒,行气活血。
【方名】暖宫定痛汤。
【组成】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芦巴9克,延胡索9克,五灵指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三)
【辨证】肝郁脾虚。
【治法】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方名】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每日3次。
【出处】《金匮要略》卷下。
盆腔炎
【辨证】湿毒热型。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消肿止痛。
【方名】清热解毒汤。
【组成】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黄芩9克,车前子9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瞿麦12克,匾蓄12克,赤芍6克,冬瓜子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妊娠腹泻
【辨证】脾胃寒湿。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祛寒。
【方名】桂附理中汤。
【组成】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
【用法】上为散,每服21克,水煎,去滓,温服。
【出处】《产科发蒙》卷二。
妊娠呕吐
(一)
【辨证】胃阴不足。
【治法】健脾益肾,降气安胎。
【方名】土金双倍汤。
【组成】人参9克,苏子9克,茯苓9克,谷芽9克,巴戟天9克,菟丝子9克,白芍9克,白术15克,薏苡仁15克,山药15克,神曲6克,砂仁1粒,甘草0.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胎产秘书》卷上。
(二)
【辨证】胃阴不足。
【治法】养阴清胃。
【方名】安胎凉膈饮。
【组成】知母6克,麦冬6克,人参3克,芦根12克,葛根9克,黑山栀4.5克,竹茹4.5克,葱白2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胎产秘书》卷上。
(三)
【辨证】痰湿化热。
【治法】清热化痰,和胃止呕。
【方名】竹茹汤。
【组成】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用法】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出处】《医心方》。
(四)
【辨证】肝热犯胃,肝火郁遏。
【治法】清肝和胃。
【方名】柴胡清肝散。
【组成】柴胡3克,龙胆草3克,当归3克,川芎3克,黄芩3克,白芍3克,知母3克,生地3克,桔梗3克,甘草3克,黄连(吴茱萸汁炒)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素阉妇科补解》卷三。
(五)
【辨证】脾胃虚弱。
【治法】益气养胃。
【方名】人参汤。
【组成】人参12克,炙厚朴6克,生姜6克,枳实(炙)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外台秘要》。
妊娠心烦
(一)
【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养血清热汤。
【方名】加味竹叶汤。
【组成】白茯苓4.5克,麦门冬(去心)7.5克,黄芩3克,人参3克,竹叶5片,粳米1撮。
【用法】水煎空腹时热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氏医通》卷十五。
(二)
【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清心泄热。
【方名】淡竹叶汤。
【组成】淡竹叶7片,黄芩3克,知母3克,麦冬3克,茯苓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学心悟》卷五。
(三)
【辨证】气虚不足。
【治法】补气养心,安神除烦。
【方名】柏子养心汤。
【组成】生黄芪3克,麦冬3克,酸枣仁3克,人参3克,柏子仁3克,茯神2克,川芎2克,制远志2克,当归6克,五味子10粒,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出处】《叶氏女科证治秘方》卷二。
痛经
(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方名】二香饮。
【组成】广木香3克,当归3克,香附3克,川芎3克,青皮3.6克,牡丹皮3.6克,枳壳3. 6克,生地3.6克,蓬莪术3.6克。
【用法】加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出处】《丹台玉案》卷五。
(二)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方名】泽兰汤。
【组成】泽兰14克,香附14克,续断14克,红花2克,当归12克,柏子仁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延胡索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甜酒为引。
【出处】周黎民方。
(三)
【辨证】冲任虚寒,营血不足。
【治法】温经脉,调冲任,止疼痛。
【方名】石英汤。
【组成】紫石英9克,全当归9克,桑寄生9克,炒杜仲9克,丝瓜络9克,麦冬9克,肉桂1.5克,吴茱萸2.
4克,川椒2.4克,乌药3克,橘叶4.5克,橘核12克,白芍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门雪方。
(四)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破瘀活血,调经止痛。
【方名】红花当归汤。
【组成】红花3克,当归3克,怀牛膝3克,苏木3克,川芎1.5克,麸炒枳壳1.8克,莪术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
【用法】水煎,临卧服。
【出处】《叶氏女科证治》卷一。
(五)
【辨证】寒湿凝滞。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方名】吴茱萸汤。
【组成】当归6克,肉桂6克,丹皮6克,吴茱萸6克,麦冬6克,防风3克,细辛3克,制半夏6克,藁本3克,干姜3克,茯苓3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六)
【辨证】湿热瘀结。
【治法】清热祛瘀,行气定痛。
【方名】涤热逐瘀汤。
【组成】丹参15克,丹皮9克,生地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延胡索6克,通草6克,香附6克,通草6克,槟榔6克,大黄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七)
【辨证】气血虚弱,虚中有滞。
【治法】健脾养血,行气解郁。
【方名】加减八物汤。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当归身3克,茯苓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地3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青皮2.1克,醋炒香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万氏女科》卷一。
席汉氏综合症
(一)
【辨证】冲任损伤,胞脉失养,血枯经闭。
【治法】补肾固冲;调养气血。
【方名】八珍合六味加减方。
【组成】党参12克,山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杭芍9克,川芎6克,熟地9克,枸杞子15克,麦冬9克,山萸肉9克,菟丝子12克,淡大云9克,粉丹皮9克,当归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荣星方。
(二)
【辨证】肾阳虚损。
【治法】补肾壮阳。
【方名】仙茅附桂八味汤加味。
【组成】仙茅25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熟地35克,山药25克,吴萸15克,巴戟肉25克,茯苓10克,枸杞果30克,黄芪20克,当归3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文彦方。
月经不调
(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名】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医林改错》卷上。
(二)
【辨证】血虚肝郁。
【治法】养血舒肝。
【方名】开结汤。
【组成】柴胡3克,续断3克,神曲3克,香附9克,川芎9克,当归30克,丹皮9克,熟地3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辨证录》卷十一。
(三)
【辨证】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方名】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克,当归9克,芍药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门冬(去心)9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出处】《金匮要略》卷下。
月经先期
(一)
【辨证】阳盛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调经。
【方名】芩术四物汤。
【组成】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黄芩6克,白术6克,白芍(炒)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二)
【辨证】肝郁血热。
【治法】养血和营,疏肝健脾,兼清郁热。
【方名】加味逍遥散。
【组成】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3克,牡丹皮1.5克,炒山栀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三)
【辨证】阴虚血热。
【治法】养阴清热,和血调经。
【方名】安经汤。
【组成】当归身4. 5克,川芎1.
5克,艾叶1.5克,阿胶珠1.5克,甘草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白芍2.4克,姜汁炒黄连2.4克,生地黄3克,黄芩3克,香附3克。
【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出处】《医学正传》卷七。
(四)
【辨证】肾气不固。
【治法】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方名】安冲调经汤。
【组成】山药1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石莲肉9克,川断9克,熟地12克,椿根白皮9克,生牡蛎30克,乌贼骨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奉五妇科经验》。
(五)
【辨证】瘀血内阻,血瘀偏寒。
【治法】温经逐瘀。
【方名】加味牛膝逐瘀汤。
【组成】牛膝9克,桂心6克,赤芍6克,桃仁6克,当归6克,木香6克,牡丹皮6克,川芎3克,焦艾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六)
【辨证】阳盛血热。
【治法】凉血清热。
【方名】生四物汤。
【组成】生白芍9克,生地9克,知母9克,生黄芩9克,川芎6克,生当归身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门八法》卷四。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一)
【辨证】风热入侵经络,毒热交炽,气血壅遏不通。
【治法】清热解毒,疏通气血。
【方名】解毒定痛汤。
【组成】银花15克,连翘9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黄柏12克,桔梗12克,黄芪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防风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殷悦武方。
(二)
【辨证】热毒内结,瘀阻胸胁。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方名】抗毒汤。
【组成】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贯众30克,虎杖18克,紫草15克,丹皮18克,赤芍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高文武方。
关节囊积水
【辨证】瘀血停滞,气血运行受阻。
【治法】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方名】加味通经导滞汤。
【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川牛膝9克,独活9克,茯苓12克,泽泻9克,乌药15克,红花9克,穿山甲9克,陈皮3克,枳壳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余宽寰方。
颈椎增生
【辨证】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经络不畅。
【治法】益肾养血,和络止痛。
【方名】益肾坚骨汤。
【组成】黄芪30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12克,菟丝子12克,狗脊12克,川断12克,枸杞子12克,干地黄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鸡血藤30克,葛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程祥方。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辨证】肝肾亏损,瘀阻督脉。
【治法】通督活血,益精填髓。
【方名】通督活血汤。
【组成】黄芪18克,当归9克,丹参18克,杜仲9克,没药9克,地龙9克,苏木9克,泽兰叶9克,狗脊12克,鹿角片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同生方。
阿米巴痢疾
(一)
【辨证】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止痢。
【方名】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二)
【辨证】肺胃蕴热,下注大肠。
【治法】清热解毒,荡涤肠胃。
【方名】银菊白虎汤。
【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锦纹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宜福方。
阿米巴痢疾
(一)
【辨证】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止痢。
【方名】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二)
【辨证】肺胃蕴热,下注大肠。
【治法】清热解毒,荡涤肠胃。
【方名】银菊白虎汤。
【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锦纹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宜福方。
阿米巴痢疾
(一)
【辨证】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止痢。
【方名】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二)
【辨证】肺胃蕴热,下注大肠。
【治法】清热解毒,荡涤肠胃。
【方名】银菊白虎汤。
【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锦纹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宜福方。
阿米巴痢疾
(一)
【辨证】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止痢。
【方名】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二)
【辨证】肺胃蕴热,下注大肠。
【治法】清热解毒,荡涤肠胃。
【方名】银菊白虎汤。
【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锦纹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宜福方。大叶性肺炎
【辨证】风温犯肺,瘀热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痰止咳。
【方名】蓟菜汤。
【组成】鸭跖草60克,小蓟30克,虎杖30克,蒲公英30克,平地木30克,黄芩24克,鱼腥草30克,败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祥泉方。
肺气肿
【辨证】痰涎壅盛。
【治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方名】三子养亲汤加味。
【组成】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生山药60克,元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长天方。
感冒
(一)
【辨证】血虚外感。
【治法】辛凉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汤。
【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叶9克,净连翘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冷方南方。
(二)
【辨证】外感时疫邪毒。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名】青银汤。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炯抗方。
(三)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肃肺。
【方名】银栀汤。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广华方。
(四)
【辨证】阴虚外感。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解毒。
【方名】蓝地汤。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光正方。
(五)
【辨证】湿邪犯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湿,发汗解表,理气健脾,调整胃肠。。
【方名】藿朴三仁汤。
【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克勤方。
(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名】荆防排毒汤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急性白血病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名】益气养阴解毒汤。
【组成】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黄精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15克,旱莲草18克,女贞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蒲公英30克,小蓟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顾振东方。
急性黄疸性病毒肝炎
【辨证】湿热毒邪瘀滞。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解毒。
【方名】茜茜糖浆。
【组成】茜草20克,茵陈20克,淮山药20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服用时加少量白糖),10日为1疗程。
【出处】陈高材方。
急性细菌性痢疾
【辨证】湿热郁蒸,湿从热化,灼伤肠道。
【治法】清热燥湿,导滞凉血,收敛止泻。
【方名】乌龙煎剂。
【组成】乌梅30克,龙胆草15克,山楂20克,地榆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庆佩方。
甲状腺机能亢进
(一)
【辨证】肝郁气结,阴虚火旺。
【治法】养阴解郁,软坚散结。
【方名】育阴汤加减。
【组成】沙参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花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五倍子10克,大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翟明义方。
(二)
【辨证】气结不舒。
【治法】软坚散结,疏肝解郁,养血和血。
【方名】平复饮加味。
【组成】生牡蛎20克,昆布25克,海藻25克,夏枯草2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郁金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允中方。
(三)
【辨证】痰结颈部,痰火内扰。
【治法】清热化痰。
【方名】二陈汤加味。
【组成】清半夏15克,云茯苓12克,广陈皮10克,胆草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白芥子3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露祥方。
(四)
【辨证】阴虚火旺,痰热郁结,腠理不固。
【治法】滋阴泻火,益气散结。
【方名】当归六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组成】当归9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黄柏6克,黄芪15克,浙贝母9克,生牡蛎30克,酸枣仁15克,浮小麦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次青方。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
【辨证】风寒湿邪,瘀滞经络。
【治法】活络止痛。
【方名】宣络通痹汤。
【组成】当归15克,熟地15克,苍耳子10克,蜂房10克,乌蛇20克,土鳖虫10克,全蝎3克,蜈蚣2条,山甲珠10克,山龙30克,淫羊藿20克,鸡血藤25克,蜣螂5个,海桐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范国
方。
(二)
【辨证】风湿瘀滞经络。
【治法】驱风胜湿,祛瘀通络。
【方名】龙蛇散。
【组成】地龙250克,蜂房60克,全虫20克,白花蛇4-6条,乌梢蛇60克。
【用法】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筛后装入胶囊,每次服4-6粒,日服3次。
【出处】李志铭方。
(三)
【辨证】肾精不充,风挟痰湿成痹。
【治法】填精养液,化湿通络,搜风定痛。
【方名】地黄合剂。
【组成】生地60克,熟地60克,炒白术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乌6克,细辛4.5克,蜈蚣3条,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慢性肠炎
【辨证】胃热脾弱,肝气不畅,清浊不分。
【治法】调肝健脾,和中分泄。
【方名】调肝健脾汤。
【组成】南柴胡12克,焦茅术10克,茯苓10克,姜朴6克,焦内金10克,炙香附6克,炒山药10克,车前子10克,炒抗芍10克,焦建曲10克,广木香3克,壳砂仁3克,萸连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瞿文楼方。
慢性结肠炎
(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涂家云方。
【出处】嵇书尧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
【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咸茂方。
(二)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兆松方。
(三)
【辨证】肝郁胃虚。
【治法】疏肝健胃,益气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汤。
【组成】柴胡10克,党参10克,百合15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乌梅10克,赤芍10克,甘松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慢性支气管炎
(一)
【辨证】痰热壅肺,脾肺两虚。
【治法】清肺,化痰,健脾。
【方名】清肺化痰健脾汤。
【组成】鱼腥草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黄芩9克,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余国飓方。
(二)
【辨证】肺肾亏损。
【治法】补气平喘,止咳化痰。
【方名】补气化痰汤。
【组成】黄芪45克,桔梗9克,沙参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茯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绍南方。
(三)
【辨证】温邪犯肺。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方名】清肺化痰汤。
【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橘红10克,天竺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轻者,日服1剂,2次服,重者,每日2剂,日服4-6次。
【出处】郭中元方。
脑血栓
(一)
【辨证】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风痰阻窍。
【治法】滋阴潜阳,开窍化痰。
【方名】玉竹钩藤汤。
【组成】丹参12克,玉竹12克,女贞子12克,生牡蛎12克,钩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麦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斯炽方。
(二)
【辨证】肝阳挟热上犯。
【治法】平肝化痰,泻实通腑。
【方名】钩军汤。
【组成】钩藤15克(后下),牡蛎30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生川军4.5克(后下),枳实12克,茯苓12克,黄芩9克,天竺黄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伯臾方。
(三)
【辨证】气虚血滞,瘀痰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养荣,化痰软坚。
【方名】固本复元汤。
【组成】黄芪15克,鸡血藤20克,丹参15克,黄精15克,海藻12克,玄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益人方。
(四)
【辨证】血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达脉络。
【方名】五虫四藤汤。
【组成】蜈蚣3条,地龙15克,忍冬藤15克,钩藤15克,乌梢蛇9克,地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络石藤20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同杰方。
(五)
【辨证】阴虚热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
【治法】养阴清热,通经活血。
【方名】莶至阴汤。
【组成】制豨莶草50克,干地黄15克,盐知母20克,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29克,龟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黄柏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任应秋方。
脑血栓
(一)
【辨证】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风痰阻窍。
【治法】滋阴潜阳,开窍化痰。
【方名】玉竹钩藤汤。
【组成】丹参12克,玉竹12克,女贞子12克,生牡蛎12克,钩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麦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斯炽方。
(二)
【辨证】肝阳挟热上犯。
【治法】平肝化痰,泻实通腑。
【方名】钩军汤。
【组成】钩藤15克(后下),牡蛎30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生川军4.5克(后下),枳实12克,茯苓12克,黄芩9克,天竺黄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伯臾方。
(三)
【辨证】气虚血滞,瘀痰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养荣,化痰软坚。
【方名】固本复元汤。
【组成】黄芪15克,鸡血藤20克,丹参15克,黄精15克,海藻12克,玄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益人方。
(四)
【辨证】血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达脉络。
【方名】五虫四藤汤。
【组成】蜈蚣3条,地龙15克,忍冬藤15克,钩藤15克,乌梢蛇9克,地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络石藤20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同杰方。
(五)
【辨证】阴虚热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
【治法】养阴清热,通经活血。
【方名】莶至阴汤。
【组成】制豨莶草50克,干地黄15克,盐知母20克,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29克,龟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黄柏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任应秋方。
神经官能症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和血通阳,补益心气,育养心神,宁神定志。
【方名】益心定志汤。
【组成】当归身10克,紫丹参12克,白檀香5克,细砂仁3克,酸枣仁6克,炙远志6克,北五味5克,玉桔梗6克,煅牡蛎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言庚孚方。
失眠
(一)
【辨证】肝火亢盛,上冲于心。
【治法】泻肝安神。
【方名】泻肝安神汤。
【组成】生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彭述宪方。
(二)
【辨证】阴虚血亏。
【治法】滋阴养血,安神定志。
【方名】舒安汤。
【组成】炒枣仁24克,炒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骨15克,大生地9克,赤丹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韩玉斌方。
糖尿病
(一)
【辨证】气阴两伤,血瘀于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名】活血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山药15克,苍术15克,玄参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毅方。
(二)
【辨证】肾虚。
【治法】滋肾固本,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名】滋肾蓉精丸。
【组成】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淮山15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吴仕九方。
(三)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
【方名】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谌予方。
(三)
【辨证】气虚阴亏。
【治法】益气滋阴。
【方名】制糖汤。
【组成】生地30克,黄芪30克,菟丝子30克,党参30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山萸肉12克,玄参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当归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四)
【辨证】血燥阴伤。
【治法】养血滋阴,生津降火。
【方名】蒺藜两地汤。
【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绿豆衣12克,元参12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五)
【辨证】肺胃蕴热,气阴两伤。
【治法】益气、滋阴、清热。
【方名】消渴汤。
【组成】山药30克,生石膏30克,黄芪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怀牛膝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菟丝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董建华方。
(六)
【辨证】脾阴不足。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止渴汤。
【组成】生地30克,山药30克,天花粉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泽泻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冠泽方。
(七)
【辨证】阴虚阳亢,津涸热淫。
【治法】养阴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滋坎饮加减。
【组成】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寸麦冬15克,天花分15克,制首乌15克,地骨皮30克,乌梅肉10克,缩砂仁5克(研末分冲),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胃窦炎
【辨证】气滞阻络。
【治法】安胃,宁痛、散结。
【方名】安胃煎。
【组成】蒲公英2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红花8克,徐长卿12克,陈皮8克,大贝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袁正刚方。
胃炎
【辨证】虚寒挟热。
【治法】温中补脾,清热理气。
【方名】胃炎验方。
【组成】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超医方。
胃炎
【辨证】虚寒挟热。
【治法】温中补脾,清热理气。
【方名】胃炎验方。
【组成】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超医方。
早期肝硬化
(一)
【辨证】肝脾血瘀,水湿内困。
【治法】疏肝理脾,行气活血。
【方名】舒肝饮。
【组成】鳖甲16克,丹参13克,茯苓13克,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郁金9克,青皮6克,枳壳7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聪甫方
(二)
【辨证】肝气虚,脾阳弱,气血两亏。
【治法】温阳补气养血。
【方名】补肝汤。
【组成】附子9克,白术9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4.5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治疗流感验方
1、 处方:大青叶。
用法:用生药30克,水煎二次,共浓缩至100毫升,每10 毫升内含药3克。十五岁以上每次服50毫升-100毫升;十五岁以下每次服30毫升-50毫升;十岁以下用量酌减。均每日服八次,每三小时一次,连服七天。
2、 处方:鲜鱼腥草60克。
用法:绞汁冲蜂蜜服,日饮三、四次。
3、 处方:佛耳草9克。
用法:水煎服,连服二剂。
4、 处方:苦瓜。
用法:取瓜瓤煮熟服。
5、 处方:黍菜一把。
用法:水煎服。将渣挤干,捣碎敷于太阳穴处。
中华远程医疗网
房事昏厥
【辨证】精气暴脱。
【治法】益气通阳,温阳救逆。
【方名】回阳汤。
【组成】制附片9克,人参6克,白术3克,干姜3克,广木香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丹台玉案》卷二。
睾丸鞘膜积液
【辨证】脾虚水停。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消肿。
【方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克。
【用法】加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出处】《伤寒论》。
急性前列腺炎
(一)
【辨证】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名】苓薏败酱汤。
【组成】土茯苓25克,薏苡仁20克,败酱草20克,王不留行10克,石苇15克,匾蓄10克,瞿麦15克,滑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田乃庚方。
(二)
【辨证】湿热下注,肝火偏旺,气滞血瘀。
【治法】铁军汤。
【方名】清热利湿,理气祛瘀。
【组成】滑石12克,生山栀12克,玄参12克,生地15克,生大黄12克,匾蓄10克,苏叶12克,生山楂18克,六神曲12克,马鞭草12克,青皮6克,川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兴大方。
(三)
【辨证】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化失司,膀胱不利。
【治法】升清降浊。
【方名】长清降浊汤。
【组成】柴胡8克,升麻6克,桔梗9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洪广槐方。
男子不育症
(一)
【辨证】肾精亏虚。
【治法】补肾填精。
【方名】补肾益精汤。
【组成】熟地黄30克,枸杞子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巴戟天15克,党参15克,补骨脂15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山萸肉15克,露蜂房10克,蛇床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广西中医药》。
(二)
【辨证】肾阴亏损。
【治法】滋阴补肾,益髓填精。
【方名】益精毓麟丸。
【组成】熟地30克,菟丝子30克,覆盆子25克,茯苓20克,枸杞30克,破故纸30克,车前子10克,炒韭子15克,肉桂10克,五味子15克,鹿茸5克,沉香10克,胡桃仁5克,巴戟天25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9克重。每次服1丸,日服3次。
【出处】彭静山方。
(三)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补肾健脾,温阳益气。
【方名】温肾益气汤。
【组成】党参20克,枸杞子20克,何首乌2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熟地12克,破故纸12克,山药30克,菟丝子30克,覆盆子15克,淫羊藿15克,肉苁蓉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子维方。
(四)
【辨证】肾阳(气)不足。
【治法】补肾育精。
【方名】育精汤。
【组成】制首乌15克,韭菜子12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2克,仙灵脾12克,川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个月为1疗程。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五)
【辨证】精室蕴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名】平火散。
【组成】熟地30克,玄参15克,麦冬9克,生地9克,丹皮9克,山药9克,石斛9克,沙参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辨证录》卷十。
(六)
【辨证】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
【方名】忘忧散。
【组成】白术15克,茯神9克,远志6克,柴胡1.5克,柴胡1.5克,郁金3克,白芍30克,当归9克,巴戟天6克,陈皮1.5克,陈皮1.5克,白芥子6克,神曲1.5克,麦冬9克,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辨证录》卷十。
(七)
【辨证】痰湿过盛。
【治法】补肾健胃,化湿祛痰。
【方名】纯一丸。
【组成】白术100克,山药100克,芡实10克,薏苡仁25克,肉桂200克,砂仁50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日服50克。
【出处】《辨证录》卷十。
前列腺肥大
(一)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活血,补气消结。
【方名】前列通补汤。
【组成】黄芪20克,海藻20克,枸杞子10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菟丝子10克,怀牛膝10克,泽泻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王不留行子12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二)
【辨证】气虚下降。
【治法】益气升提,利水通窍。
【方名】升麻黄芪汤。
【组成】生黄芪30克,当归10克,滑石10克,升麻8克,柴胡8克,甘草5克,石菖蒲5克,竹叶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天津医药》。
(三)
【辨证】肝郁痰结。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软坚。
【方名】消疬汤。
【组成】柴胡9克,白芍9克,青皮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白芥子9克,香附9克,莪术9克,牡蛎15克,瓜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贵阳中医学学报》。
血精
【辨证】精室瘀血。
【治法】活血通络,消炎止血。
【方名】通瘀消炎汤。
【组成】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乳香3克,没药3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丹皮6克,泽泻6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出处】《男女科5000金方》。
阴囊皮炎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行气。
【方名】八仙丹。
【组成】大黄6克,金银花120克,当归尾30克,玄参60克,柴胡9克,炒栀子9克,黄柏9克,贝母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洞天奥旨》卷六。
白发
(一)
【辨证】气血两亏不能上荣,发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方名】七宝美髯丹加减。
【组成】生地15克,何首乌15克,苣胜子15克,菟丝子15克,黑芝麻12克,桑椹子12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龟板胶10克(烊化),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李元文方。
(二)
【辨证】血热内蕴,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热偏盛,毛发失养。
【治法】清热凉血,滋肾乌发。
【方名】草还丹加减。
【组成】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桑叶12克,丹皮10克,杭菊花10克,白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元文方。
传染性红斑
【辨证】血热生风。
【治法】凉血消风。
【方名】夏方凉血汤。
【组成】生地15克,丹皮6克,赤芍6克,知母6克,黄芩6克,浮萍6克,蝉衣3克,竹叶6克,白蒺藜6克,炙僵蚕3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6克(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朱仁康方。
带状疱疹
(一)
【辨证】湿热。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汤。
【组成】紫草10克,紫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车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细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秦发中方。
(二)
【辨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兼挟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胶囊。
【组成】龙胆草50克,板蓝根50克,当归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个胶囊含生药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处】许耀芳方。
(三)
【辨证】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行气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灵。
【组成】黄芩1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5克,元胡25克,僵蚕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龙胆紫,6天为1疗程。
【出处】姜耀武方。
(四)
【辨证】火毒内蕴血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汤。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蒋森方。
(五)
【辨证】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
【方名】马齿苋解毒汤。
【组成】马齿苋15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败酱草15克,黄连10克,酸枣仁10克,煅龙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出处】李林方。
(六)
【辨证】肝火妄动,湿热蕴结,风热外感引发。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湿热,佐散风热。
【方名】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柴胡6克,龙胆草9克,板蓝根30克,生甘草3克,荆芥6克,赤白芍各9克,车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冀真方。
(七)
【辨证】邪毒蕴结肌肤。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剂。
【组成】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种药物共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
【出处】王渭川方。
(八)
【辨证】肝火内郁,湿热外侵,结于肌肤。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组成】雄黄9克,蜈蚣3条(瓦焙)。
【用法】分别研为细末,混合均匀,香油调涂患处,每日3次。
【出处】王法昌方。
肛周湿疹
【辨证】风湿热邪流注肌肤。
【治法】清热祛湿祛风止痒。
【方名】苦参外洗方。
【组成】苦参60克,明矾50克,芒硝60克,川椒15克,艾叶15克,荆芥15克,蛇床子30克。
【用法】上药水煎,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
【出处】杨友信方。
黄褐斑
(一)
【辨证】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名】熟地补阴汤。
【组成】熟地18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柏12克,菊花12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陈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振琼方。
(二)
【辨证】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火燥淤滞。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名】退斑汤。
【组成】生地12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姜兆俊方。
(三)
【辨证】肾阳不足。
【治法】补阳祛斑。
【方名】阳虚黄褐斑方。
【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荆子3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四)
【辨证】肾阳不足。
【治法】补阳祛斑。
【方名】阳虚黄褐斑方。
【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荆子3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五)
【辨证】肾亏血虚。
【治法】滋肾养血,除斑。
【方名】菟丝子祛斑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2克,何首乌12克,旱莲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阿胶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六)
【辨证】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风。
【方名】活血散风汤。
【组成】当归12克,益母草9克,泽兰9克,白芷9克,荆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柴胡4.5克,蝉蜕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七)
【辨证】肾亏血虚。
【治法】滋肾养血,除斑。
【方名】菟丝祛斑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2克,何首乌12克,旱莲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阿胶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八)
【辨证】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风。
【方名】活血散风汤。
【组成】当归12克,益母草9克,泽兰9克,白芷9克,荆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蝉蜕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九)
【辨证】肝脾不和,火燥郁滞。
【治法】疏肝扶脾,清热凉血。
【方名】丹栀龙胆逍遥汤。
【组成】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龙胆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黄褐斑
(一)
【辨证】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名】熟地补阴汤。
【组成】熟地18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柏12克,菊花12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陈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振琼方。
(二)
【辨证】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火燥淤滞。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名】退斑汤。
【组成】生地12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姜兆俊方。
(三)
【辨证】肾阳不足。
【治法】补阳祛斑。
【方名】阳虚黄褐斑方。
【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荆子3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四)
【辨证】肾阳不足。
【治法】补阳祛斑。
【方名】阳虚黄褐斑方。
【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荆子3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五)
【辨证】肾亏血虚。
【治法】滋肾养血,除斑。
【方名】菟丝子祛斑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2克,何首乌12克,旱莲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阿胶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六)
【辨证】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风。
【方名】活血散风汤。
【组成】当归12克,益母草9克,泽兰9克,白芷9克,荆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柴胡4.5克,蝉蜕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七)
【辨证】肾亏血虚。
【治法】滋肾养血,除斑。
【方名】菟丝祛斑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2克,何首乌12克,旱莲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阿胶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八)
【辨证】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风。
【方名】活血散风汤。
【组成】当归12克,益母草9克,泽兰9克,白芷9克,荆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蝉蜕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九)
【辨证】肝脾不和,火燥郁滞。
【治法】疏肝扶脾,清热凉血。
【方名】丹栀龙胆逍遥汤。
【组成】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龙胆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玫瑰糠疹
【辨证】血热外受风毒。
【治法】凉血疏风,清热解毒。
【方名】加味疏风祛疹汤。
【组成】赤芍12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茜草根9克,白茅根30克,蝉衣6克,浮萍3克,白藓皮39克,刺蒺藜15克,金银花15克,生枳壳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荨麻疹
(一)
【辨证】血中伏热,复感风热,引动伏邪,客于肌表,阻塞经络,营卫失和,邪聚肌肤,搏结不散。
【治法】凉血滋阴,清热化湿。
【方名】多妙汤。
【组成】生地12克,赤芍12克,苦参12克,豨莶草12克,丹皮9克,黄柏9克,知母9克,苍术9克,地肤子9克,六一散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文东方。
(二)
【辨证】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
【治法】益气固表,滋阴清热,兼以化湿。
【方名】加味玉屏风散。
【组成】生黄芪15克,白术12克,玉竹12克,连翘12克,防风6克,生地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金银花9克,红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黄文东方。
(三)
【辨证】湿热内蕴,外感风寒,邪郁于皮腠而发。
【治法】活血散风,清热利湿。
【方名】 汤。
【组成】当归15克,生地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僵蚕15克,牛蒡子15克,白蒺藜15克,茯苓15克,元参15克,生首乌15克,焦栀子15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守田方。
(四)
【辨证】感受风邪,郁于肌肤,营血不和。
【治法】祛风止痒。
【方名】抗荨麻疹散。
【组成】胡麻15克,苦参15克,山豆根15克,威灵仙1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0克,日服2次。
【出处】赵子信方。
(五)
【辨证】风热挟湿。
【治法】泄热消疹止痒。
【方名】四皮饮。
【组成】地骨皮6克,桑白皮10克,茯苓皮10克,生姜皮3克,生地12克,地肤子6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赤芍12克,夏枯草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廷刚方。
(六)
【辨证】脾肺气虚,外受风邪,营卫失和。
【治法】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祛风止痒。
【方名】玉屏桂枝汤。
【组成】炙黄芪18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白芍9克,桂枝6克,赤芍10克,鬼箭羽16克,地龙10克,蝉衣6克,大枣4枚,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出处】周德瑛方。
神经性皮炎
【辨证】风湿瘀积肌腠。
【治法】健脾化湿。
【方名】健脾化湿清金汤。
【组成】党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苡仁15克,山药9克,元参9克,鸡内金9克,黄芩6克,白芨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访海方。
系统性红斑狼疮
【辨证】阴血虚损,毒热未清。
【治法】养阴补血,凉血解毒。
【方名】加减秦艽汤。
【组成】黄芪30克,黄精15克,鸡血藤30克,秦艽30克,乌梢蛇6克,丹参30克,莲子心12克,玉竹9克,白人参6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女贞子30克,熟地30克,川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指甲剥离症
【辨证】肝经血燥,爪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血。
【方名】加减逍遥丸。
【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丹皮4.5克,炒栀子45克,甘草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
【出处】朱仁康方。
胆道蛔虫并发胰腺炎
【辨证】饮食失节,虫积肠中,资生湿热,热扰虫动,上窜胆道,肝胆失疏,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湿热蕴结,阻滞气机。
【治法】驱虫理气,清热泻脾。
【方名】胆胰汤。
【组成】柴胡9克,大黄9克,乌梅9克,川楝子9克,车前子9克,黄芩12克,枳实10克,花椒6克,槟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游开泓方。
肝脓肿
【辨证】里虚热盛,正虚邪实。
【治法】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方名】清热化脓汤。
【组成】太子参15克,黄芪15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狗脊12克,公英15克,黄芩10克,皂刺6克,茯苓12克,双花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永昌方。
蛔虫性肠梗阻
【辨证】虫积结聚,壅塞肠腔,郁滞不通。
【治法】通里攻下,安蛔止痛。
【方名】乌梅承气汤。
【组成】大黄9-15克(后下),芒硝6-9克(冲服),川朴6克,枳实6克,乌梅6克,川椒2克,川连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1剂服后4-6小时未见好转或无便意者,可加服1剂。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肠,以本方1剂,煎取300-500毫升,5岁以下灌300毫升,5岁以上灌500毫升。呕吐不甚,腹胀不著,能配合治疗者,不用插胃管,可直接口服。反之,则需插胃管,一是作胃肠减压用,二是便于灌服中药。
【出处】韦永兴方。
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
【辨证】热壅络脉致瘀。
【治法】清泄络脉之热。
【方名】清营解瘀汤。
【组成】益母草60-10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奚九一方。
慢性阑尾炎
【辨证】肠胃气滞,毒热壅盛。
【治法】解毒化瘀,破积攻坚。
【方名】清阑液。
【组成】红花10克,桃仁1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花粉15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归尾15克,连翘15克,莪术15克,三棱15克,公英100克,金银花50克,地丁50克,柴胡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慢性阑尾炎
【辨证】肠胃气滞,毒热壅盛。
【治法】解毒化瘀,破积攻坚。
【方名】清阑液。
【组成】红花10克,桃仁1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花粉15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归尾15克,连翘15克,莪术15克,三棱15克,公英100克,金银花50克,地丁50克,柴胡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头颅外伤后遗症
【辨证】头部脉络受损,则血离经,脉而留瘀,气滞血瘀,阻于清窍,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治法】镇心安神,升清降浊,活血化瘀。
【方名】消遗汤。
【组成】琥珀3克,辰砂0.3克,青龙齿15克,木通3-6克,大腹皮12克,桑白皮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党参15-30克,枸杞子15克,荆芥穗6克,柴胡6克,白芍15克,制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华江方。
血栓性静脉炎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方名】茵陈赤小豆汤。
【组成】茵陈30克,赤小豆12克,炒薏仁24克,泽泻9克,炒苍术9克,炒黄柏9克,苦参12克,防己9克,佩兰9克,木通9克,白蔻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廷来方。
粘连性肠梗阻
【辨证】阳明腑实,气机痞塞,血行瘀滞与糟粕互结。
【治法】理气活血,通腑散结。
【方名】防粘连汤。
【组成】乌药12克,川楝子12克,厚朴9克,元胡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枳壳9克,炒莱菔子12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严凤山方。
白塞氏综合症
(一)
【辨证】脾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降火。
【方名】滋阴降火方。
【组成】南沙参15克,北沙参15元,元参15克,丹皮9克,石斛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锦灯笼9克,花粉15克,黄芪9克,金莲花12克,马蔺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二)
【辨证】湿热生虫,上下相蚀,湿热阻络,气滞血瘀。
【治法】苦辛通降,清化湿热。
【方名】甘草泻心汤加减方。
【组成】生甘草9克,川连4.5克,黄芩9克,干姜4.5克,大枣5枚,制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仁康方。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一)
【辨证】实证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清肝补肾,明目退翳。
【方名】金黄汤。
【组成】金果榄10克,黄精18克,密蒙花6克,谷精草8克,急性子9克,菟丝子9克,枸杞子13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2次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3次加入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水煎后熏洗患眼,每晚1次。
【出处】《江西中医药》。
(二)
【辨证】风热表实,脾虚湿热,肝胆火毒。
【治法】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泄肝明目。
【方名】清毒明目饮。
【组成】地丁20克,公英20克,双花20克,菊花12克,赤芍12克,决明子12克,车前子12克,柴胡9克,薄荷6克,木通6克,蝉衣6克,黄精(或太子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并用复煎药液熏洗眼部,每月2-3次,每次15-20分钟。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过敏性鼻炎
(一)
【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蒌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赞臣方。
(二)
【辨证】气虚。
【治法】益气角表,抗过敏止涕。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黄10克,乌梅10克,豨莶草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蜂蜜(兑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干祖望方。
(三)
【辨证】脾肺气虚。
【治法】温肺宣窍。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乌梅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龙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豨莶草6克,蜂蜜(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四)
【辨证】肺肾虚寒。
【治法】温补肺肾,祛风散寒。
【方名】温阳散风汤。
【组成】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荜拨5克,乌梅10克,枸杞子12克,桑椹12克,白芍12克,蛇床子10克,锁阳10克,淫羊藿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谭敬书方。
(五)
【辨证】肺脾肾气虚。
【治法】温肺补肾,散寒通窍。
【方名】升陷塞流汤。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补骨脂10克,山萸肉15克,生苡仁12克,辛荑花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六)
【辨证】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健脾利湿。
【方名】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泽泻6克,苡仁15克,苍耳子10克,黄芪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七)
【辨证】肾阳虚损。
【治法】祛风,补肾。
【方名】附苍汤。
【组成】耳子10克,辛荑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桑寄生10克,杞子10克,酸枣仁10克,熟地10克,附子6克,防风6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 方。
(八)
【辨证】风寒侵扰。
【治法】辛温散寒。
【方名】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6克,薄荷(后下)5克,苍耳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生姜2片,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九)
【辨证】肾虚。
【治法】温肾壮阳,通窍。
【方名】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炖服)10克,荆芥10克,细辛4克,诃子10克,桔梗10克,鱼脑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苁蓉10克,金樱子10克,蛤蚧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疡医大全》。
(十)
【辨证】血郁。
【治法】通气活血,通窍。
【方名】当归芍药汤。
【组成】当归10克,白术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蝉衣10克,干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家庭病必读》。
红色盲
【辨证】心血不足,肺气有余。
【治法】调补阴阳。
【方名】加味补阴益阳汤。
【组成】大生地30克,生龟板12克,生牡蛎12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菟丝子10克,石决明8克,菊花10克,萆解10克,云苓10克,甘草3克,代赭石15克,枣仁10克,楮实子10克,紫石英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路际平方。
急性喉炎
【辨证】山岚瘴气,居伏膜原,蕴集肺胃,火动痰生,上蒸咽喉。
【治法】疏风透达,清解瘴毒,豁痰开窍。
【方名】达原解毒汤。
【组成】鲜生地15克,京玄参12克,麦门冬10克,浙贝母10克,香白芷10克,花槟榔10克,粉丹皮10克,连翘壳10克,金银花10克,土牛膝30克,山豆根10克,牛蒡子10克,粉甘草6克,草果仁10克,嫩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出处】言庚孚方。
急性牙槽感染
【辨证】肾衰精乏,胃热蕴蒸。
【治法】滋肾阴清胃火。
【方名】育阴煎加味。
【组成】生地15克,玄参9克,寸冬9克,石膏45克,知母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30克,黄芩9克,白芷9克,怀牛膝9克,大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候年方。
急性中心性视网膜炎
(一)
【辨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清热明目。
【方名】加味杞菊地黄汤。
【组成】熟地20克,山药18克,萸肉10克,云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杞果12克,甘菊15克,密蒙花18克,羚羊角粉(冲服)2克,枣仁(炒)25克,钩藤20克,天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2次。
【出处】赵波方。
【备注】避免精神刺激,禁饮酒,忌食辛辣食物。
(二)
【辨证】肝经郁热,湿热蕴结。
【治法】泻热化湿,疏肝解郁。
【方名】龙胆泻肝汤合四逆散方。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胆草12克,栀子10克,川军(后下)15克,石决明18克,车前子10克,甘菊15克,谷精草10克,密蒙花18克,丹皮10克,枣仁(炒)30克,丹参25克,川楝子10克,枳实10克,甘草10克,羚羊角粉(冲)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波方。
慢性单纯性咽炎
【辨证】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法】养肺阴,顺肺气,清虚火。
【方名】润肺1号。
【组成】南沙参10克,麦冬15克,桔梗10克,炙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生甘草6克,光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炙百部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疱疹性结膜炎
【辨证】阴虚内热,外受风邪。
【治法】养阴清热,散风生津。
【方名】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30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30克,天花粉10克,知母10克,芦根10克,黄芩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枳壳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庞赞襄方。
神经性耳聋
【辨证】外伤所致气血瘀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名】血腑逐瘀汤加减。
【组成】生地9克,枳壳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桔梗6克,柴胡6克,甘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怀牛膝20克,丝瓜络20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出处】蔡福养方。
声带息肉
(一)
【辨证】脾失健运,湿邪上结。
【治法】健脾和中,燥湿化痰。
【方名】二陈汤加味。
【组成】陈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苍术9克,白术90克,枳实9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蔡福养方。
(二)
【辨证】肝气上逆,壅滞咽喉。
【治法】清肝利咽,降逆化痰。
【方名】清肝利咽汤。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栀子12克,枳实12克,桔梗10克,射干12克,蝉衣9克,苏子15克,半夏12克,前胡10克,白芥子9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根信方。
视网膜色素变性
【辨证】命门火衰,肾阳虚惫。
【治法】温肾壮阳。
【方名】夜明八味汤。
【组成】熟地12克,丹皮9克,云苓12克,山药9克,泽泻6克,萸肉9克,肉桂3克,附子1.5克,夜明砂15克,苍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萎缩性鼻炎
(一)
【辨证】肺阴虚不荣于鼻。
【治法】养肺润燥。
【方名】黑参丸。
【组成】玄参,生地,寸冬各等份。
【用法】共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鼻内点麻油加蜜清汁,每日3次。
【出处】齐强方。
(二)
【辨证】肺肾阴虚,邪毒侵犯,耗伤阴津。
【治法】养阴润燥,活血化瘀。
【方名】滋阴汤。
【组成】玄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知母10克,木蝴蝶10克,黄芩10克,杷叶10克,石斛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 方。
咽喉部神经官能症
(一)
【辨证】痰湿中阻,痰气上逆。
【治法】行气化瘀,清咽利膈。
【方名】梅核气汤。
【组成】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高文武方。
(二)
【辨证】七情郁结,气滞痰凝。
【治法】理气开郁,降逆化痰。
【方名】四花解郁汤。
【组成】绿萼梅6克,玫瑰花6克,佛手花6克,厚朴花6克,姜半夏5克,白茯苓10克,远志肉10克,白芍药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戴祖铭方。
中心性视网膜炎
(一)
【辨证】湿热上蒸,蒙闭清窍。
【治法】渗湿利水为主,佐以活血祛滞,益气清热。
【方名】清热除湿汤。
【组成】防己6克,云苓15克,泽泻6克,赤小豆30克,地龙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黄芪12克,鸡血藤18克,仙灵脾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纪源方。
(二)
【辨证】肝肾不足,目失涵养。
【治法】滋补肝肾。
【方名】加减地黄汤方。
【组成】熟地黄15克,丹皮12克,萸肉12克,山药9克,茯苓12克,泽泻9克,枸杞30克,菊花15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丝瓜络25克,珍珠母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三)
【辨证】肝郁化火,伤其精血,肾阴亏损,不能养目。
【治法】清肝热,滋肾阴。
【方名】清肝养肾汤。
【组成】夏枯草25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女贞子30克,枸杞子30克,黄精25克,菊花12克,茯苓15克,丹皮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河南中医》。
肠癌
【辨证】潮热内蕴。
【治法】疏风下气,清肠止血。
【方名】槐花散。
【组成】槐花15克(炒),柏叶15克(烂杵,焙),荆芥穗15克,枳壳15克(去瓤,细切,麸炒黄)。
【用法】研为细末,每次6克,空腹服。
【出处】《普济本事方》。
肝癌
(一)
【辨证】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名】金黛散。
【组成】紫金锭6克,青黛12克,牛黄12克,野菊花6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3克。
【出处】《肿瘤临证备要》。
(二)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名】柴胡蚤休汤。
【组成】炒柴胡10克,蚤休15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黄芩15克,莪术15克,全瓜蒌20克,生鳖甲20克,虎杖2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浙江省中医院方。
(三)
【辨证】气滞瘀阻。
【治法】清化湿热,祛瘀理气。
【方名】清化抗癌汤。
【组成】茵陈12克,山栀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山甲9克,广郁金9克,炒枳壳9克,生牡蛎30克,半枝莲30克,七叶一枝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林宗广方。
卵巢囊肿
(一)
【辨证】血瘀凝滞。
【治法】破血软坚,理气行滞。
【方名】加味化坚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