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配五德,为什么五行之火配德曰礼?

五行配五德,为什么五行之火配德曰礼?

五行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五行理论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和传统文化之根,而河洛文化就是《易经》之滥觞。孔子在《易·系辞传》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点数就是有规律排列的五行之数,圣人据此画出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从而创立了《周易》,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故五行理论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须臾不可离开的基因性理论,中华民族的文化世界也就成为五行的世界。我们因此把脱离现实世界称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谁要想脱离五行,除非体内没有中华民族的基因。

五行理论应用于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人有五德,曰仁义礼智信,这五德就是从五行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五德”就是道之所生的“万物”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礼、信、义、智这五德分别是五行之木、火、土、金、水派生出来的。本文重点讲五行之火派生出了礼,那么什么是五行和礼呢?简单讲,礼就是秩序。礼作为人之五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是为了严格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五行,就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个阶段及其属性。

我们已经明白了五行和礼的概念,那么礼为什么是配于五行之火呢?这就要从五行的性质和应用上来讲了。就一年四季而言,春天属木,万物初生;夏天属火,万物旺盛;秋天属金,万物敛收;冬天属水,万物闭藏;夏秋之间为四季之中,谓之长夏,五行属土,万物皆致养焉。夏天属火,万物旺盛,而万物盛则相互竞争。物竞天择,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万物各有其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万物之间这种有序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秩序,这种有机的秩序就是万物相互竞争而形成的最终结果。再具体一点,譬如动物群体,动物在幼小时都没有等级观念,长大后就要通过竞争分出高低贵贱,逐渐固化其等级地位。物有序而人有礼,人分尊卑、贵贱、上下、嫡庶、远近、长幼等,并因而确定各自名分及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五行之火是由五行之木化生而来,春夏之交是木生火的过渡时期。季春之月对应消息卦之《大壮卦》,而孟夏之月对应消息卦之《夬卦》,所以木生火就是消息卦之《大壮卦》向《夬卦》转换的过程。《大壮卦》为季春之卦,说明季春之月,万物已壮大,开始了竞争用壮的行为。《夬卦》是孟夏之月,说明孟夏之月,万物正处于失序的状态。《夬卦》上兑下乾,“兑为泽”、“乾为天”。尊莫高于天,卑莫低于泽,而《夬卦》却是“泽上于天”之象,这是一种极其危险而不安的状态,故失序也。

“泽上于天”要及时疏导,人而无序则要加以规范,否则久必生祸。《夬卦》最终会变为《履卦》。《夬卦》先变为《大有卦》,然后《大有卦》再变为《履卦》。《履卦》上乾下兑,与《夬卦》正好相反,为“上天下泽”之象,这是一种安全而稳定的状态。《夬卦》最终变为《履卦》,使“泽上于天”的危险状态得以疏导,变为“上天下泽”的安稳状态,这就使失序变得有序。《履卦》就是论述礼的卦,履者,礼也。由此可见,木生火之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万物都在发展壮大,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从而形成无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秩序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就人类而言,礼就在这火热的竞争中被推到了这个阶段的风口浪尖上,故礼成为五行之火的配德。

事物在初生阶段,五行属木,仁爱是主旋律,秩序礼仪并不显得多么重要。然而当事物发展到鼎盛阶段,五行属火,这时竞争氛围就浓厚起来了,秩序礼仪就显得重要起来,万物就需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充当好适合自己的角色,遵循礼的行为规范。我们知道,小孩子很可爱,谁也不会和一个小孩子计较什么秩序礼仪;但小孩子长大成人后,血气方刚,敢闯敢干,天不怕地不怕,这时就要用礼来约来他,故古圣人把五德之礼配于五行之火是十分有道理的。

专栏
周易登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