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起步就是“反”,即从人之道回归到天之道(连载241)

今天,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动“的第二层次。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天,进入第二层次:事物的发展必然是走向其自身的反面。

首先,道的运动规律就是一个“反”字。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这是老子在“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下,对万事万物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花草树木的根在哪里?在大地。

人类的根在哪里?在天上,在头部——头部就是人体小宇宙的天,虚空的天就是土壤,手足就是枝桠。

道之根,也是人之根。。

人类要和谐生存,就要明白人类效法天之道规律的修行,扎扎实实的实修实证,才会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层层通透,节节光明。

知根就会知道一切,不知根,在枝叶上忙乎,一辈子都成不了道。知根知底,才会清晰方向,才会在人生路中少走冤枉路。

所以修道的起步就是一个“反“,就是从人之道回归到天之道。

道德经第25章中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是说明,虽然我们勉强把“道”形容为“大”,但又不是绝对的,它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尽管“道”在时间、空间上可以无限地向外延伸,但最终它总是返回到自身的起点。所以,走向自身的反面,既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道”运动的基本法则。

老子正是参悟到了“道”的运动法则——“反”,他才会大胆地在道德经第2章中说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些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辩证之言来。

即使是美的、善的事情,如果一味地朝单极方向发展,当超过了一定的度时,它仍然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都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


其次,宇宙运动本质规律是有“反”才有“动”。

这个反,是指正反的“反”;是指事物没有矛盾,便没有发展;是指天地间的吸引与排斥、理性与能量、爱恋与憎恨……

没有前面这些,就没有人的生存,万事万物也同样——如果没有“反”,就没有大地的四季更替;就没有树木花草的“一岁一枯荣”。

所以“反”的内涵,是指万事万物的矛盾运动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所谓“周而复始”,“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

天上“日中则移,月盈则亏”;地上“花开则谢,叶绿则枯”;人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事物“木强则折,物壮则老”;社会团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因此说,万物都在蓬勃生长,万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又各自循环往复,返回它的本根。

反者道之动,我们也可以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习中、人生旅途中。

要想收敛的东西不妨先让它扩张;想要削弱的对象不妨先让它增强;想要废弃的东西不妨先让它兴盛;想夺取的东西不妨事先施与。

自觉地引导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最终将完满地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是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


再次,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其最薄弱的环节上发生转变。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并掌握“反”与“弱”、“动”与“用”这两组关键词。

关于“弱者道之用”,这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思想理念。这对“无为”思想的形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道的法则是阻止事物朝单极化的方向发展,但什么时候才是它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呢?是在事物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这就是说当事物处于强盛的时候,如果我们强行有所作为,一方面未必能确保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即便是获得了成功,那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的高。

道德经第36章中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想要让事物收敛,不如姑且先让它得到扩张,等到它的扩张力消耗得差不多时,我们只需轻轻一收就能成功。

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太大的力气,甚至看上去好像无所作为,但最终却轻松地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这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最好诠释,无为是顺势而为,顺道而行。

总而言之,我们理解这一章的关键是“反”和“弱”。“反”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弱”是事物发生转化的时机。因此,“反”是“道”运动的方向,“弱”是“道”利用的环节。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40章“反着道动”第三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