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一百二十四: 最早按大印刷、大印刷史观撰写的印刷史论文和史书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一百二十四  

最早按大印刷、大印刷史观撰写的印刷史论文和史书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一百二十四  

 最早按大印刷、大印刷史观撰写的印刷史论文和史书 

中国印刷工业协会会长范慕韩先生于1991年第7期《印刷技术》上发文《试论树立大印刷意识的意义》,主张“印刷工业的发展,印刷工业的现代化,需要把印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待,在大印刷观指导下,把印刷与相关工业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中国印刷工业非此无由进步”。范老提出的“大印刷意識”,大家通常稱其為“大印刷觀”。在大印刷觀指導下,包括設備器材等相關部門在内的印刷工業體系得以形成,為中國印刷事業的發展與騰飛開闢了一條新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无独有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于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他的宏文《应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希望学界能“放大视野,开阔心胸,从整体的、全面的、长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印刷史”。

上述两种观念,前者着眼于印刷工业发展,指导印刷工业得以快速、持续发展;后者立足于印刷史研究,引导印刷史研究摆脱书史羁绊,回归它隶属于科技史的本来面目。这两种观念于包括印刷工业发展和印刷史研究在内的中国印刷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印刷近代史》(1995)、《中华印刷通史》(1998)这两部填补历史空白的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两种观念的指导下编纂而成的。

客观上,远在范慕韩先生提出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先生提出大印刷史观之前,这两种观念早已植根于印刷人的实践中。换句话说,这两种观念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着眼未来发展而提出来的。譬如:台湾资深教授李兴才先生的《印刷工业概论》(1973)、张树栋与张耀昆为北京印刷学校首开印刷史课程合编的《中国印刷史》讲义(1984)及尔后出版的《中国印刷史简编》(1991)和《中国印刷之最》(1992),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布展方案(1993),都运用了大印刷观和大印刷史观。就拿李兴才先生在1973年出版的《印刷工业概论》来说,内容上,自印刷之定义、功用、科学、技术、艺术、史略、要素、分类、教育起,至原稿、照相分色、拼版、打样、制版、印刷、装订、特殊印刷、印刷经营止,兼及纸张、印墨、设厂、业务、管理、质量、成本、安全等,皆用提纲挈领方法,作深入浅出之论述。其包容与显现“大印刷”之事实,已流传三十余年矣。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随着印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印刷社团、科研、教育等单位的建立,从业印刷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这些熟悉印刷技术的学者陆续登上了印刷史研究这个平台。与印刷为伍,视点自然是印刷,视野也必然扩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及专业书刊出版等相关领域,“大印刷史观”应运而生。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导致印刷史研究发生了从认识观到方法论的历史性变革。正是这一历史性变革,导致印刷史从文化史层面回归到科技史层面,印刷史研究也更加贴近了历史的真实。
范慕韩等主编的《中国印刷近代史》(1995)、李兴才先生提出的“江源说”(1996)张树栋与庞多益、郑如斯等的《中华印刷通史》(1998),都运用了“大印刷观和大印刷史观”。可见,大印刷观和大印刷史观在印刷工业发展和印刷史研究中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谱写了印刷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开辟了印刷史研究的新纪元。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