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二十二:金属版印 , 天福铜版镌金刷楮 ; 五部大书, 宋代皇帝亲临审编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二十二
金属版印  天福铜版镌金刷楮
五部大书  宋代皇帝亲临审编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金属版印  天福铜版镌金刷楮   
 五部大书  宋代皇帝亲临审编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印刷朮所使用的板材,主要分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板材之中,使用最多的是木材。雕版印刷如此,活字版印刷亦然。致使较少、甚至罕见的金属版印刷(包括雕版与活字版)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而见于史载、早期与印刷有关的诸如“晋天福铜板”、宋孙奭的“镌金刷楮”、清朝孙从添所说的“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和王祯提到的锡活字印刷,引发了学术界不少的争议,有待大家在更多关注当时印刷工艺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改变思路,统一认识。

1、金属版印  天福铜版镌金刷楮

1)晋天福铜版

著名印刷史家张秀民老先生在他的《中国印刷史》提到了五代时期的“天福铜版”,说: 五代石晋天福(公元936-943年)铜板,明杨守陈以为“魏有《太和石经》,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手写”,无异认为是整块铜刻板。又有人以为即铜活字,若为铜活字,则比毕昇约早一百年。

对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用铜板刻九经似不可能;说他是铜活字版,因语焉不详,也难以置信。致拖延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设想:五代时期刻印九经,其木质印版非常珍贵,而当时冶金铸造业成熟且发达,如果把木雕版作为原版,用翻砂铸造工艺,翻铸成铜版刷印,印完一版再熔铜翻铸下一版。这样既用不了多少铜材,又保护了原版,可谓一举两得,岂不妙哉!宋岳珂在他的《九经三传沿革例》中,也提到了“天福铜版”,可见五代后晋“天福铜版”确有其事。学术界不可等闲视之。

2)宋孙奭镌金刷楮

谈到“镌金刷楮”,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第664页中说:宋孙奭《圆梦秘策》序文,有“镌金刷楮,敬公四海”两句话,镌金是镌刻金属,刷楮是用纸来刷印,意义明白。但是刻整版,还是活字,未说清楚。若为活字,也比毕昇早五六年。

正如张老先生所言,孙奭在《圆梦秘策》序文中所说的“镌金刷楮”,较之五代的天福铜版不仅清楚、明确,而且还要“敬公四海”,毋庸置疑。只可惜他没交代清楚镌刻的是整版还是活字版。这需要学者们结合当时印刷朮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去考证、探讨。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可以存疑,但不能否定。任何因自己不清楚就否定前人成果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轻率的、不可取的。

3)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                     

清朝常熟人孙从添在他的《藏书纪要》里有一句话,说是“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这句话说得也很明确,可惜不够清晰。从字面分析,他的意思是说:在宋朝的刻本书中,有铜字刻本。在这里,他说“铜字”而不说“铜版”,显系此铜字刻本是“铜活字本”。因恐读者误解,他又特意写了“活字本”三个字。孙从添这句话虽属“片言只字,不足为据”,但足可作为“天福铜版”和“镌金刷楮”之佐证,说明北宋时期已有铜活字印刷是完全可能的。

4)铸锡做字,界行印书

到了南宋,又出现了用金属锡范模铸字、排版印书工艺。方法是:先刻制字模,次用字模范铸出规格一致、带有孔眼的锡活字,再用铁条把排好的锡活字从孔眼里     图22-1 孙从添著《藏书纪要》

穿过排成一行,置于版框之内。就这样一行一行地排,直到排满一个版框、再用界条加在各行之间使版面固定为止,然后施墨印刷。这件事在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载的清清楚楚:  近世又铸锡做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在这里,说“近世”而不是“今世”,显然指的是去元未远的南宋。这是我国宋代已用金属活字印书的明证。从排版工艺上看,已不同于毕昇发明的泥活字版,采用了“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与木活字版印刷相近的排版方法。事实证明,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也无论是金属活字还是非金属活字,都源自中国。事实俱在,勿庸置疑。

不无遗憾的是,迄今尚有个别学者无视上列事实,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断然否定我国宋朝及宋朝以前已有金属活字,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且毫无道理的!

2、五部大书  宋代皇帝亲临审编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9年),北汉、契丹联合入侵,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奉旨出征。兵至陈桥驿,在赵匡义、赵普等将领支持下,赵匡胤毅然发动兵变,挥师回京,夺取政权,建国号“宋”。

宋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宋太祖赵匡胤首先以“杯酒释兵权”和“文人知州事”,集军、政、财权于中央,并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重视人才、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包括科学技术和手工业在内的全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雕版印刷也随之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宋代(包括与宋并存的辽、金、西夏、蒙古和回鹘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被誉作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客观上,宋代以后的元、明、清朝的印刷业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与繁荣。宋代何以获此殊荣?为此,笔者与已故著名版本学家魏隐儒老先生进行过多次探讨,得出了五项共识:

一是  重文轻武,普及教育,文教事业全面发展;

二是  皇帝重视,百官倡导,读书刻书形成风气;

三是  佛经道藏,卷帙浩繁,规模刻书连绵不断;

四是  工艺发展,技术进步,应用领域益发广泛;

五是  校雠严谨,品质上乘,宋版图书皆为善本。

此外,由皇帝亲自主导和审编的五部大书的刻印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执政三百余年,历代皇帝对文教、刻书事业都非常重视。皇帝重视,百官倡导,万民岂有不效仿之理?致使宋代读书、刻书之风得以形成,而且贯穿宋代始终。这从宋代五部大书的编印和官、私、坊三大刻书系统刻书之盛,能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宋代编印的五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有三部出自宋太宗赵匡义,一部出自宋真宗赵恒,一部在皇帝关怀、指导下由御史中丞司马光(图 22-2)奉旨编纂成书。其中:

1)《太平御览》一千卷,采书1690种,始编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由李昉等奉太宗御旨编纂。书成后,进呈修文院,太宗日阅三卷,用了一年时间读完,故赐名为《太平御览》。

2)《太平广记》五百卷,采书345种,始编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也由李昉等奉旨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介此书为“古来逸文琐事,僻籍遗文咸在焉。卷帙轻者往往全部收入,盖小说家之渊海也”。

3)《文苑英华》一千卷,始编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成书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收诗、赋、文37类,仅诗文就有近两万首,今之所见唐代诗文多赖此书得以流传。书成后当时没有印刷,直到南宋宁宗时才得以印制发行。

4)《册府元龟》一千卷,始编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成书于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由王钦若、杨亿等奉旨编纂,编纂中,真宗皇帝日览草稿三卷,发现问题则直接找编书人商榷、改正,还经常到编书处检视。书成后,宋真宗亲笔作序,并赐名《册府元龟》。“册府”乃府库之意,“元龟”意在借鉴。皇帝的意思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书可为君臣所鉴戒”。

5)《资治通鉴》294卷,始编于治平三年(公元1006年),成书于元丰七年(1084年),由御史中丞司马光奉旨编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时序纪事的通史巨著。此书编纂认真,资料丰富,仅草稿就堆满了两个房间。宋神宗阅后,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并赐序文。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