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余公鸿建 首创印艺学会月刊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余公鸿建 首创印艺学会月刊
《印艺月刊》,是香港印刷界的一个重要刊物,在笔者心目中,它是内陆对外宣传与联系的一个窗口,而这个窗口的创始者就是本文旨在介绍的香港印艺学会和其出版了近四十年的《印艺月刊》,以及曾参与创办和发展的一位灵魂人物 —— 余鸿建先生。
据余鸿建先生忆述:1960年代香港开始吸引外国资金来港设厂,并带来许多外销的印刷业务,促成了香港印刷业的起飞和现代化。其中以日本两所企业:大日本印刷和凸版印刷为其佼佼者。这两家跨国印企选择在香港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公司,是因为当年的国际环境和香港的独有经贸优势。简单地说:香港是一个自由港,运输物流四通八达、资金自由流出流入,银行业发达及融资容易、购买机器及生产物料全部免税,而且为鼓励经济起飞,香港政府采取了积极、不干预政策,为香港制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香港印刷出版业的黄金年代,全行业人才短缺,两家日资企业被其它公司剜角,很多中、高级管理行政人员陆续被罗致出任跨国公司和大出版社的行政高层。一些技术人员也藉着兴旺的市况而自行创业。这群曾任职于日本公司的离职员工,在一段时间之后经常组织聚会,互通讯息联谊,因此组成了一个类似校友会形式的小型社团,以香港大日本印刷总部的所在地“八达街”为名,注册成为“八达会”,而其中的一位创办人便是余鸿建先生。余鸿建先生当年任职于一所教会职业训练机构——明爱印刷训练中心担任主管,因工作需要,必须留意印刷技术讯息,搜寻有关信息用来编写训练教材,所以藉着八达会的联系,组织了多次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主讲,并与明爱教育机构合办课程,广受业界欢迎,吸引了八达会以外的人士参加。为此,1983年决定以有限公司条例改组八达会,成立了香港印艺学会。香港印艺学会是因学术研究和相关活动而成立的,所以初期的会员除原八达会成员外,大部分都是各印刷和设计院校的师生,所以在各印刷业团体中,印艺是学术气氛浓厚,文化水平较高的印刷学术机构,因此出版《印艺学会月刊》就如顺水推舟,势所必然。
《印艺学会月刊》于1984年在余鸿建先生推动下创刊,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艰苦经营。创刊时聘请的一班专业编辑和美术设计人员,于三个月后因资金用罄,月刊连薪金和印刷费也无法支付,余先生不得不解雇所有员工,自己独力挑起编采制作的担子,维持每月定期出版。余先生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逐渐带来回报,出版了二十多期后,有从事印前制作的会员义务帮忙,使用早期的桌面排版DTP来做稿,也有从事设计的会员义务帮忙美术设计,广告收入也逐渐增加,有能力聘请全职的编采人员,也有从事印刷的会员赞助印刷,纸商赞助印刷用纸,至此印艺学会月刊才立稳脚步。至今《印艺学会月刊》在三十多年间出版了四百期,刊登了包括《香港印刷典故》和《古今印刷趣谈》在内的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和信息,造福香港印刷业界,也是颇堪回味的一段香港印刷典故。印兿学会除每月出版《印兿月刊》之外,还先后出版诸如:《印刷名词详解》、《基本印刷教材》、《印刷名词规范化》、《三地书柬》、《印艺实用手册》、《香港印刷典故》……等多本教材和技术图书,是香港最多出版物的社团。是香港领导业界技术改革, 经常推陈出新, 开风气之先, 展现无比活力的重要刊物。上世纪九十年代,既是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近代印刷史》紧锣密鼓地筹建与编纂之时,又恰逢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到来之际,时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的王益先生向香港同仁提出,希望香港能组织编纂一部《香港印刷史》,以作为香港印刷业界献给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份贺礼的愿望。香港《印艺月刊》创刊者余鸿建先生对此积极支持,并允诺尽力协助。鉴于编纂《香港印刷史》工程浩大,时间紧迫,遂遵王益先生建议,同须汉兴、叶裕彬、刘吉良三位先生合作,先行编纂《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赶在香港回归祖国之日之前,交由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
《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编纂,对余先生来说,是一次尝试性著作。期间,余先生在资料搜集时,除查阅香港年报、索取统计资料外,还要请求有关学校、机关团体提供档案数据和图片,可谓困难重重。加之所需经费数额巨大等因素,编纂《香港印刷史》的计划被迫搁置。余先生对此心实不甘,遂提议在香港印艺学会“印刷出版教育基金”支持下,先以故事形式,编纂与出版《香港印刷业典故》,为《香港印刷史》的编纂作先期准备。余先生为此精心设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辛勤劳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先生耗十数年心血,完成了数十万字、填补历史空白的《香港印刷业典故》这一巨著的编纂。余鸿建先生编纂的这部《香港印刷业典故》,首先发表在《香港印艺月刊》之上,由月刊逐期连载,用时逾三年之久,颇受读者欢迎,在国内外也有不少读者。后来印艺学会将之分类结集,成书《印刷业法门》、《印刷技术沿革》、《印刷与民生》、《百年大事记》四辑,以限量版方式出版。其中:第一辑 印刷业法门,分刑法与民法两部分,以防止煽动叛乱、蔑视法庭、盗窃条例、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工业法、合同法为题,汇集与印刷相关的案例五十余件,具有高度的客观性与实用性,可谓印刷媒体法律诉讼的经典之作。
第二辑 印刷技术沿革,是一部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兼及印刷设备等相关领域的印刷技术史,笔者视其为《香港印刷业典故》的主体部分。全书分四章四十四节,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加工,给香港印刷以全面、系统而详实的记述。
第三辑 印刷与民生,以社会印件、安全印刷、大众传媒、印刷贸易为题,收纳作者自幼年起就接触到的纸品玩意、漫画童书以至成长就学的课本、小说、文学艺术作品、贺卡、喜帖、日用挂历、广告及宣传品等,可谓形形色色而又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印刷品,给印刷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以系统记述。而这正是以往印刷史研究与著述所长期忽略的内容。客观上,它是“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的香港印刷事业史”。
第四辑 百年大事记及港澳的货币,本辑下设百年大事记、香港的货币、澳门的货币三章。百年大事记为主体内容。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