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实现全球每天服务1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在4月的滴滴战略会上,程维表示,希望抓住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先全球的窗口期,未来 3年全力推进国际化出行、外卖和创新业务发展。事实上,滴滴从多年前便开始了全球化布局。不过,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网约车行业市场的当下,是滴滴讲述“押注国际化”这个看似颇具想象力故事的好时机吗?
遭重击的网约车市场:
急剧下滑的业绩,未知的转折
当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众多行业皆遭遇重创,网约车市场尤甚。
5月7日,Uber发布了2020年Q1财报。财报显示,Uber今年第一季度营收35.4亿美元,但企业亏损达29亿美元。Uber的核心业务共享打车服务收入为109亿美元,同比下滑了5%。同时,Uber方面表示,4月全球订单下滑了80%。另一家网约车巨头Lyft也在本周公布了Q1财报。该季度内,Lyft营收为9.6亿美元,亏损达4亿美元。在财报电话会上,Lyft CEO Logan Green透露,4月的乘车人数同比下降了约75%,而周数据同比下降了70%。更糟糕的是,因为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何时能够恢复至正常业务水平仍是未知数。上周,Uber全球订单回升仅9%。在其大本营——美国市场,Uber订单相比4月最低点只反弹了12%。现阶段,各国隔离措施仍在继续,这意味着网约车订单量反弹速度不会很快。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Uber、Lyft已经开始采取减薪、裁员的方式控制成本。近期,Lyft宣布将裁员近1000人,同时公布了减薪计划:最高领导层降薪30%,VP级别降薪20%。Uber也在本周宣布将裁员37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4%。对今年打算减去10亿固定成本的Uber来说,裁员或许将是一个持续性动作。根据媒体报道,有Uber员工在Blind上匿名提问时表示,“Uber在一年内进行了三轮裁员,目前可能只是新一轮裁员的开始”。巨头的生存状态无疑反映出当前海外网约车市场惨淡的境况,但滴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再度吹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5月7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滴滴总裁柳青表示,滴滴国内乘车量已达到疫情前的60%至70%,目前没有裁员或筹集资金的计划,核心业务在疫情前已经盈利。虽然没有披露更多的数据,但“盈利”这一信息的发布已让外界兴奋不已。毕竟滴滴成立6年来为抢占市场已烧掉了390亿元。如今扭亏为盈,滴滴将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次采访中,柳青还强调,“滴滴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强劲”。滴滴的“弹药粮草”的确十分充足。此前,滴滴已从丰田、软银等多个投资方处获得超过210亿美元融资。上个月,还有媒体报道了滴滴旗下青桔单车获得1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这些因素的叠加意味着滴滴能够腾出手来,全力推进国际化业务。更何况,对现阶段的滴滴来说,国际化是必须走出的一步。首先,滴滴需要寻找新的增量。2016年与Uber中国合并后,滴滴在国内再无敌手。根据思略特2018年9月发布的报告,滴滴在国内网约车市场占据91%的份额,其地位至今难以撼动。但这也意味着,对于网约车业务,国内已成为存量市场,滴滴接下来增长将主要来自于海外。其次,滴滴需要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如今,滴滴早已不满足于做一家“提供网约车服务的公司”。近年来,滴滴围绕出行推出了单车、公交、代驾等服务;出行之外,还上线了外卖、跑腿、金融等业务板块,将自身服务领域拓展至了本地生活。从网约车拓展到至本地生活,滴滴的价值将被重新评估。如果为这个故事加上一个“全球化”的定语,对其之后的资本化将更为有利。三年前,还未上市的滴滴在进行融资时估值为500亿美元,而现在在港股上市的美团市值已超过6500亿元。如果滴滴能够顺利拓展海外市场,为全球更多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其市值将有望实现指数级的跃升。事实上,滴滴从2016年便对外透露要进行国际化扩张。在先后投资美国网约车平台Lyft、东南亚打车应用Grab、印度打车应用Ola、拉美打车公司99(后被滴滴收购)之外,滴滴在2018年专门组建国际事业部,并以搭建海外本地化团队的方式推进国际化业务。现阶段,滴滴的国际化市场主要为拉美、澳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4月的战略会上,程维表示,2019年是滴滴国际化业务突破的一年,2020年初滴滴海外累计服务出行订单已超过10亿。但据《晚点LatePost》去年9月的报道,滴滴国际化总体日单量约为300万,国内网约车日单量为2400万单,数据差距悬殊。这样看来,在推进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渗透率上,滴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