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房”的故事

前言

北京稻香村、苏州采芝斋、上海老大房,这些都是中国知名的糕点店。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中,老大房的各种糕点,不仅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选择它,年轻人也是一样的喜欢。

开设在南京路福建路口的老大房,是上海著名的苏帮茶食店,也是上海开业最早、牌子最老的食品店。然而,人们却常常对招牌上“老大房”前的一个“真”字迷惑不解,为什么要在店招前加一个“真”字?

“老大房”三个字怎么来的

老大房门口人群熙攘

清光绪年间,上海县城内开出了一爿“陈大房”糕饼店,店主姓陈,他自己不善于制作糕点,请了几位糕点师操弄,其中一位名叫陈奎甫的师傅,善制糕团,质量高,口味好,特别吸引人,使“陈大房”生意兴隆,做出了名气。

但是,老板不会用人,陈奎甫最终跳槽,自立门户,在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租了一间店面,开设了一家糕饼店,取名“老大房”,自产自销糕饼。人是离开了,陈奎甫做生意依然遵守商业道德,自己开的店就研制新产品,不用“陈大房”制作过的产品,其中,“太师饼”一炮打响。

“老大房”分店越开越多

书法大家唐驼先生题写的匾额

“独立”三年后,陈奎甫生意越来越兴隆,老大房账房陈翰卿(陈奎甫同父异母兄弟)和陈奎甫一起在南京路、福建路口(即老大房的现址)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取名为协记老大房,意为同心协力,联合经商。店里推出了异味熏鱼、熏蛋等脍炙人口(迄今仍然畅销)的特色、招牌产品,使“老大房”的名气更响。

民国时期老大房使用的便章

之后,他又在静安寺开设了第二家分店,称为“西区老大房”,后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开设了“西南老大房”,在南市董家渡开了“协记老大房”。由于他的产品都是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新产品,所以,店开一爿,兴一爿,消费者只要一听是“老大房”,都会趋之若鹜。

位于愚园路的西区老大房总店

大兴“老大房”

“人怕出名猪怕壮”,分店多了,大兴“老大房”也多了起来。

❖“齐同行”

以前,上海商市有一种现象叫“齐同行”,即最早开办的商店挂出的招牌叫什么名称,获得成功后,很快就会有人跟上来,开设第二家、第三家同名、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形成一个行业。

听到叮当、叮当打铁声,招牌都叫“张小泉”;“老正兴”本帮菜红了,后来开的都叫老正兴,因为一看这个招牌,就知道是本帮菜馆。

“老大房”还要典型,等到陈奎甫发现,叫“老大房”的商家已经有60多间,而且都是合法经营,到1953年,当时尚在经营有名有姓、正儿八经挂着“老大房”招牌的还有48家,这中间除了一二家有相互关系,绝大部分都是独立存在,毫无关联。

于是1937年,陈奎甫以“真”字作为商标,向政府部门重新登记注册,在“老大房”招牌前加了一个“真”字,为与众不同,吸人眼球,又在“真”字的外面加了一个圈,以示区别,结束了真假老大房打官司的局面。所以,如今的“真老大房”,才是当年的“老大房”。

今天的真老大房,已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上海名特优商店”,特别是每到中秋节前夕,居民在老大房店面前排队买鲜肉月饼已成为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亮丽风景。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