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写这篇记叙文,我有五条建议、一点提醒
高高山上有隐者
文/陆生作
▲题目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朝诗人贾岛的诗,请同学们将它演绎成一篇记叙文。
▲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古诗,才二十个字,而我们要写一篇记叙文,总得几百个字吧。古诗提供给我们一个故事提纲,生动具体的故事内容,需要我们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完整。
写这篇记叙文,我有五条建议:
一、用第一人称写作文。“我”是作者,“我”是作文里的主人公,“我”就是寻访隐者的人。用第一人称写作文,方便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去演绎故事,像演员演戏那样,能够让作文内容真实、生动、可感。
二、作文中要有对话描写,最好能出现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三种情况,尽量在提示语中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内容。特别是要注意一些细节,如:挑了一下眉、眼里闪过一丝惊慌、叹了一口气等。在《寻隐者不遇》中,“答包问”是一大特色,将它演绎成记叙文时,要将“我”与童子的对话写好。
三、写出寻访者“我”的情绪波折。“我”爬山寻访隐者,到了山顶,高兴啊,因为马上就要见到隐者了。可是,他不在家!“我”要白跑一趟了吗?这时,“我”的心情肯定没那么高兴了。去周围找找吧,在一棵老松下,“我”遇见了童子。“我”认得他,是隐者的徒弟,这下能问到信了,“我”自然又高兴起来。从童子口中得知“师采药去”了,而且“只在此山中”。“我”当然更高兴了,与隐者见面不就在眼前了吗?可是,在“我”的追问下,童子又说“云深不知处”。“我”的心情自然又跌下来了。在与童子的对话当中,“我”的情绪是波动的变化的。写作文时,尽可能把这起伏变化写出来。
四、给故事的发展添一个动力。这一点对写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为什么去寻访隐者?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原因——家人或朋友生病了,“我”上山寻隐者求药。为什么是求药呢?因为“言师采药去”,说明隐者是懂医术的。当然,“我”也可能是去找隐者叙叙旧,“我”与他是知音,“我”出门办事路过此地,特来相见。总之,“我”去寻访隐者是有原因的。
五、写出事件的结果。寻访隐者却没有见到,“我”留在山上住一晚,还是留下字条下山去?写作文时,要想好寻访隐者这件事的结果,要将结果与原因(即第四条建议)结合起来考虑:“我”为什么来,决定了“我”的走与不走。把事件的结果交代清楚,让故事更加完整,有始有终嘛。
除去以上五条建议,还有一点提醒:将古诗演绎成记叙文,既可以按古诗内容八九不离十地写,在结尾处点明你想表达的观点,也可来个文包诗,比如:“……夜幕降临,回到家中,寻访隐者偏不遇,倒也别有收获,我研墨提笔,记下四句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习作
寻隐者不遇
天水小学六(2)班 陈铭
指导老师:陈书霞
布满苔藓的台阶,两旁杂草丛生,隐者所居之处就在这座山上。我一步步向上爬。
一路上,连个问路的人都没有。小径两旁长满了竹子,遍布山中各处。我抬头仰望,离山腰还有大半天要走,心情又沉重了一分。可我不得不继续向上爬。
“快到……山腰了。”我大口喘着粗气,累得趴在了地上,丝毫不顾形象。想不到这山这么高,我这才爬到山腰呢,真是高人居高山啊。两旁的竹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林立于幽静的道观旁。
一双眼睛在我的视线中突然出现。“你是谁?”我吃了一惊,连忙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看向那人。原来是童子啊。啊!是童子!脸上的喜悦遮都遮不住。
“您是来找我师父的?”童子一见我,就猜出了我的来意。
“是的,你师父在家吗?”我连忙问。
“师父不在,去采药了。您还是改天再来找他吧。”童子转身就要走。我连忙拉住他,追问:“你师父去哪座山采药?”
“看,就在对面那座山上。”童子缓了缓,“只不过那里云雾缭绕,根本不知道师父在哪儿。”我喜悦的心情一下子就被童子的一番话驱散得一干二净。
“我是来找你师父求药的。我家中有人病了,不管怎样,我都要等你师父回来!”我下定决心。童子见我如此决绝,为我搬来了一张木椅。
天空从湛蓝慢慢地变为金黄、浅红、深红。绚丽耀眼的橙色,预示着傍晚即将来临。我还是没能等到隐者,不禁有些心灰意冷。童子见我仍旧在等,劝道:“你不要等了,师父这次要采的药草极多,今日恐怕是要很晚才会回来了。”
我只好作罢:“请你转告师父,我会派人来取药的。”童子端来笔墨,我留了字条,借着暮色匆匆赶下山去。
▲作文片段训练
另外,借助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们还可以试试写物、写人、写景的片段训练。
一、写物片段训练
松下问童子,这棵“松”长什么样的?
一棵松树
青蓝小学五(3)班 闫昕蕊
指导老师:梁先梅
高山顶上,有一棵松树。远看,它犹如一把大伞,青绿的冠,褐色的杆;近看,它的树干粗壮,树皮粗糙,树皮的缝隙里还藏了不少忙忙碌碌的小蚂蚁。抬头看,它身姿笔挺,直插云中几十丈。树冠十分巨大,有几只松鼠跳来蹿去摘松果吃。枝条舒展,像人的手臂一般伸展开去,歇着许多的鸟儿:有的在打盹,有的在唱歌,还有的突然飞起来,绕个圈,又飞回来。枝头上,墨绿色的松针,像一根根绣花针,叶尖上还有点点晶亮的、黏黏的松露。松树底下落满了许多“针”,黄褐色的,动物朋友会把它们搬回去搭窝吧。
二、写人片段训练
松下问童子,这“童子”在松下做什么呢?他的外貌又如何?
一个小童子
天长小学四(6)班 张航越
指导老师:陈书霞
在这棵古老的松树下,有一个童子,正在用松针拼出一个又一个汉字,一脸认真的样子。他一边拼,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好像在复习师父教他的功课。他穿着一件很不合身的灰色长衫,像披了一大块布。每当他拼完几个字的时候,他就站起来,左右走动几步。这时,才看清他的衣服:原来是大人的衣服呀,应该是他师父的吧。再看看他的脸,眼睛又大又亮,清澈得好像可以照见人心;嘴巴又小又红,伶俐得好像可以说服每个人。鼻子又尖又嫩,在空中闻了闻,立马朝茅屋跑去,是什么东西烧糊了吗?
三、写景片段训练
站在松下,看眼前的“云深不知处”,那是一片怎样的景色?
对面的山景
彩虹城小学五(2)班 陈歆怡
指导老师:梁先梅
站在松树下,望着对面的山景,彷佛我也成了山上的一棵树。远处的山一座挨着一座,峰峦叠嶂,没有一点儿规律,可又是那样错落有致,自然和谐。云雾逐渐缭绕起来,像一团一团的棉花,或轻或重地缠绕着各处山峦,远山变得若隐若现。一阵风吹过,山顶的树叶你碰着我,我挠你痒,云雾彷佛害怕起来,一下子就跑散了。突然,一个背着箩筐的老人家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佝偻着背,一次又一次弯下腰去捡拾干枯的树枝,然后放进箩筐。他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动作,周围发生的一切仿佛都跟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