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玄武门之变(二十一)杨文干事件 改头换面又上演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自己的亲信小弟张亮,率领一千多人到洛阳,为自己结交当地豪杰;为此,李世民拿出大量的钱财,让张亮随便使用。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会建成、元吉将起难,太宗以洛州形胜之地,一朝有变,将出保之。遣亮之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遥想当年,李渊在造反前夕,也是让李建成在河东、李世民在晋阳结交当地豪杰之士,并且为此拿出大量的钱财,让他们随便使用。

《大唐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

张亮出自社会底层,一路跌爬滚打,最后让自己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上,端是非同小可的人物。

秦王李世民坐镇帝国都城长安,秦王府的势力,让东宫太子都毫无安全感的地步;现在李世民又派张亮这种小弟,到关东地区违反组织程序结交当地豪强,他这是要干什么?显然是因为李世民准备在帝国都城玩政变,让自己嫡系小弟在关东地区招兵买马响应自己啊。

如果这样说,这件事,就是此前杨文干事件的翻版。

事实上,在杨文干事件中,太子建成突然身陷嫌疑之地,差点被废了太子之位,就是这样推论出来的!

类似的推论,从逻辑上有毛病吗?

应该是有毛病的。问题是,皇帝通常都喜欢按这种逻辑思考问题。

最经典的就是,此时的主角张亮,若干年后被李世民处死了。而被李世民处死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养了五百个干儿子。

养五百个干儿子,怎么就构成死罪了?因为李世民说了,张亮身为高级军政长官,收养了五百个干儿子,他不是想用来造反,又是想干什么?

《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太宗谓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太宗既盛怒,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因为类似的原因,齐王李元吉得知张亮受李世民委托,在关东地区招兵买马,马上就向李渊奏报张亮要图谋不轨,而且事涉秦王。

因为有杨文干事件的经验,李渊对这种事,似乎已见怪不怪了。

所以张亮被抓拿下狱后,经过简单的审讯,就稀里糊涂的结案了。

在李渊看来,这种事,也就是太子、秦王相争太过激烈,互相上纲上线的诋毁罢了,虽然严格的说,他们的行为,肯定都是犯法的,但实在上升不到要造反作乱的高度。

总的来说,张亮事件,就是杨文干事件的翻版。

对此,李世民自己也不讳言。总而言之,李世民让张亮到洛阳,就是为了扩张自己私人力量;甚至而言,李世民都不讳言,自己这样做,就是为了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取得最高权力。

只是李世民永远都会说,自己并没有针对老爸的意思,只是针对一心迫害自己的太子、齐王。

当然了,李世民永远也会说,自己这样做,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唐帝国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杨文干事件搬到桌面上时;或是张亮事件搬到桌面上时。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都是用这种逻辑为自己辩护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这种事就是一些理不清、道不明的糊涂案。

清官难断家务事,两个儿子明争暗斗,李渊作为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实在不知如何是好了。

杨文干事件,之所以折腾的惊天动地,是因为在那段时间,李渊远离帝国都城,主持中央政府日常工作的人是太子建成。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突然听到太子建成要造反的消息,难免会大吃一惊。关键是,杨文干面对李渊的征召,竟然敢武力对抗,所以李渊一时如临大乱。

张亮的事件,之所以会稀里糊涂的结束,显然是因为李渊本人就在帝国都城,而且太子、齐王也在帝国都城制约秦王;李渊有自信控制局势,关键是派人拘捕张亮,张亮也马上就归案了。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就懒得把它当个事处理。

因为面对此情此景,根本不用有人过来给李世民说情,李渊也知道,这就是他们兄弟争风吃醋、明争暗斗惹的祸。

因为类似的原因,这种惊天大案,就这样平平淡淡的消失于无形之中了。

虽然说,李渊懒得把它当个事处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歇,而且变得愈演愈烈,越来越肆无忌惮。

面对此情此景,李渊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这样发展下去,一个弄不好,就是有可能擦枪走火的。

张亮事件,发生在武德九年五月底。

经过简单的审讯,张亮于六月初一,被无罪释放。

玄武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只要看着这个简单的时间链,我们就可以知道,张亮事件不但是杨文干事件的翻版、升级版,还是它的成功版。

从某种意义上,张亮事件直接推动了玄武门之变!

总的来说,李世民当时玩得实在有点大了,大的让李渊都感觉有点无法驾驭。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如何解决李世民呢?

李渊当时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直接把李世民抓死来杀掉算了!

因为李世民现在就是一个最危险的分子,他的存在,会让帝国随时发生内讧、甚至分裂。

当时的李元吉就是这样劝李渊的,李渊对此,实在有些犹豫不决,因为这是自己的亲儿子啊!关键是,就因为一个张亮事件,就上纲上线杀掉他,未免有些太过了。

李元吉的态度很简单,您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总而言之,有您后悔的那一天!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

中策,就是把李世民清理出中央政府决策圈。

靖难之变后,汉王朱高煦自诩功高,一心窥视太子之位,一度差点取代太子。明成祖晚年,感觉这样下去,有可能局势失控,就把汉王朱高煦清理出了中央政府。而这,也为汉王朱煦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一度计划这样做的。

这个计划的好处就是太子、亲王并重的格局,还能继续维持,而且简单的看,好像比较安全。

但是这个计划,李世民自然不会接受;李建成、李元吉也不会接受啊。

因为李世民坐镇地方,一旦扯旗造反,谁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呢?李建成、李元吉实在害怕这会让虎入深山。

而处于李世民的角度,自己一旦坐镇地方,就意味着被排挤出了中央政府决策圈,以后会发生,实在一点谱也没有啊。

既然建成、世民、元吉都不接受这个方案,这个方案自然很快就胎死腹中了。

下策,就是全面瓦解秦王府的权力;然后让秦王以尊荣的头衔、优厚的待遇退居二线。

张亮事件之后,唐高祖李渊就是按这个计划执行的,于是秦王李世民的嫡系纷纷被调离李世民身边。

面对这种事实,李世民显然是不会接受的;但是李建成、李元吉却显然是愿意接受的。简单的看,只要这个方案得以实施,秦王李世民辉煌,就会变成历史了。

但是很不幸,它直接催生了玄武门之变!

关注公众号 关注泪痕春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