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野一雄论经方证治(十):感冒的经验(附医案二十则)(2)

龙野一雄简介:1905-1976,日本著名汉方医家、医史学者,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解说》《汉方入门讲座》《汉方处方集》《新撰类聚方》《日本医学史》《汉方医学大系》等。

感冒的经验(附医案二十则)(2)

其二

今年的感冒,1月份为暖冬的流感,多见白虎剂,进入2月份气候略转寒则普通感冒增加,使用麻黄剂、附子剂增多,3月初转暖又回到1月份气候类型,5号降雪后又出现麻黄剂,如此变化多端,应接不暇,被牵着鼻子走,但所幸多数病例在一、二日内治愈,从中得到种种经验,现选出介绍如下。

第一例  黄连阿胶汤

30岁,女性,从3月1日出现发热,4日初诊,既往有心脏瓣膜病史。体温39.3℃,头痛,咳嗽,喘鸣,咽部红赤,胸部多处可闻及哮鸣音,脉沉弱,右侧胸胁苦满,下口唇红赤干燥。

因为这种病例给予奎宁多会一日内退热,便给予奎宁加麻黄素治疗,但结果大出意料,翌日即5日,体温仍为39.0℃,几乎一夜未眠,夜间出现剧烈咳嗽。其脉为尺部呈紧象,下口唇无变化,于是便投予针对血热的黄连阿胶汤一日剂量,并告知药味苦,喝药时要有心理准备。

6日早上,发热解除,昨夜熟睡,咳嗽亦止。

黄连阿胶汤:黄连4.0g,黄芩、芍药各2.0g,鸡卵黄半个,阿胶3.0g,先以水240ml煎煮黄连、黄芩、芍药三味,取80ml,去滓,加入阿胶略煎使其溶解,然后在等待冷却时加入卵黄搅拌混合。

《伤寒论》少阴病篇条文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第二例  麻黄细辛附子汤

47岁女性,2月27日初诊。一、二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8.0℃,诉背痛,轻度头痛。无腰痛及恶寒。

虽然发热,但因家务事多,不能卧床休息,仍进行一定程度的劳动。面色无红赤。脉沉,紧张度一般。

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一日量,热退痊愈。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带节)3.0g  细辛2.0g  白川附子1.0g

《伤寒论》少阴病篇条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本方适应证有恶寒甚、发热程度轻者,也有无恶寒、虽发热但几乎无热感者,均属阴证。

第三例  麻黄汤

48岁女性,3月26日初诊。发热,恶寒,头痛,轻微咳嗽,腰痛,脉浮紧数,自购感冒西药服用,虽然达到冒汗的程度,但未解热。

《伤寒论》可发汗篇云:“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该病例恰好符合条文所述,便给予麻黄汤二日量,正如预料,发热退去,但仍残留腰痛,脉象变得浮弱,认为是发汗而致表虚,改方为桂枝加黄芪汤,遂痊愈。

麻黄汤:麻黄(带节)、杏仁各4.0g,桂枝2.0g,甘草1.0g, 为一日剂量。

第四例  麻黄汤

49岁男性,2月10日初诊。发热,体温39.4℃,头痛,恶风,轻微咳嗽,关节痛,咽痛红赤,胸腹无变化,口唇无红赤,脉浮紧数。为麻黄汤证,便给予麻黄汤一日量,热退。

隔一天,12日来诊,诉前额部疼痛、流清鼻涕,故改方为小青龙汤,遂痊愈。

第五例  真武汤

64岁女性,发热,体温37.9℃,无其他头痛、咳嗽等自觉症状,易便秘,口唇无红赤,脉弱,尺部兼芤倾向。

虽然没有自觉症状,但作为治疗方向投予真武汤二日量,第二天27日热退。28日体温正常,但出现便秘、腰痛,改方为当归建中汤后痊愈。

真武汤:茯苓、芍药各3.0g,白术2.0g,白川附子1.0g,生姜3.0g。

第六例  白术附子汤

33岁男性,2月9日初诊,有肺结核既往史。略有发热,寒战,右胸后下部可闻及蜂鸣音。脉寸沉弱,尺细,紧张度中等。右胁下呈微结状。

《金匮要略》中风篇云:“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该证与所论相符,遂用近效方术附汤,2月12日复诊时,热退,蜂鸣音亦消失。该病例治疗目的在于暖肌、补中。

术附汤采用与白术附子汤相同剂量无妨,但附子减量至1.0g。

白术附子汤:白川附子1.0g,白术4.0g,生姜、大枣各3.0g,甘草2.0g,为一日剂量。 

第七例  白虎加人参汤等

6岁男孩,2月14日初诊。昨日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9.5℃,无恶寒反身热,无头痛,软便,无腹痛,口渴,舌有白苔,下口唇红赤干燥,腹部略膨满,脉大,寸大甚于尺。

从症状可明确为阳明病,但选择调胃承气汤还是白虎加人参汤,区别开来并非容易。考虑到如果是调胃承气汤证的话,脉象应该表现为尺部大,所以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二分之一剂量。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3.0g,石膏8.0g,甘草1.0g,糙米10.0g,  种植人参2.5g,为一日剂量。

《伤寒论》太阳病下篇云:“伤寒,(中略)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所幸第三天16日热退,但家属电话告知仍有口渴,此时本应再次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却给予了五苓散2.0g,一次服用。

17日往诊,患儿脉大,仍有下口唇红赤,口渴,此时应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但犹豫后考虑以通上下津液为宜,而给予柴胡桂枝汤二分之一剂量。

21日再发高热,并伴咳嗽。胸部听诊无变化,脉象变成浮弱。据咳嗽与脉象,给予小青龙汤二分之一剂量,共二天药物,发热渐渐退解。

小青龙汤:麻黄(带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五味子各1.5g,半夏4.0g,为一日剂量。

该病例虽然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好像退了热,但实际上并未彻底清除。推测因胃中积水,发热再燃,而引起了小青龙汤证。这是一个治疗过程反复的病案。

第八例  真武汤

5岁男孩,2月13日初诊。发热,咳嗽,咽红赤,脉浮,给予小青龙汤二分之一剂量,16日家属电话告知,热退,但仍有咳嗽。22日再次出现发热、咳嗽,但胸部听诊无异常,因其脉象浮弱。再给予小青龙汤二分之一剂量。

该患儿体质弱,几乎每月或隔一个月出现一次高热,并患有小儿麻痹症,所以于去年9月开始连续服用八味肾气丸。

服用小青龙汤二天,发热并未退去,脉象浮弱,咳嗽,以此判断为虚证,改方为真武汤,给予三分之二剂量,这次仅服用一日发热即退去,咳嗽也基本上停止。该病例的虚实寒热判断有误,以致处理失当。

第九例  桂麻各半汤

5岁女孩,3月4日初诊。从早上开始发热,有头痛,恶寒,腹痛,呕吐等症状。下口唇红赤干燥,若有光泽。咽红赤,面颊潮红,腹鸣,脉大。胸背部皮肤可见密集细小红色皮疹,诉瘙痒。其姊1月份曾因猩红热入院治疗,莫非此次又发猩红热,家长颇为不安。

然而尚未进入可以确诊的阶段,参考脉象、口渴以及腹部所见,使顿服蓖麻子油,并投予奎宁。

第二天早上出现二次不成形大便,体温降至36.6℃,但脉搏尚为80次/分,便告知家属下午可能仍会发热,果然下午体温达到了38.0℃。

6日早上往诊,发热,无头痛,诉口渴。皮疹昨天消退,但今天又出现。脉略浮而紧。于是使用桂麻各半汤。但夜间家长来电话,诉仍发热,因汤药苦,仅喝了一口。嘱家长可在药中放糖,一定要喝下去。

7日下午往诊,热已解,皮疹也全部消退,精神恢复。

桂麻各半汤:桂枝 麻黄各3.0g,芍药大枣 杏仁各2.0g,甘草1.5g,为一日剂量。

《伤寒论》中论述道:“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中略)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阳虚阴盛,汗之即愈”

该病例于发热头痛恶寒之初即应当发表。且因有里实之证,应当选用厚朴七物汤。当时考虑是小孩,汤药喝不下去,便踌躇而未给予。

第十例  白术附子汤、芍药甘草汤

14岁女孩,2月24日夜初诊。今天下午从学校回家后开始发热,鼻塞,前额部疼痛,食欲不振,咽红,脉沉细,紧张度中等。

将术附汤以白术附子汤的分量(白川附子1.0g)来使用,其理由为:表寒之脉,鼻塞相当于头重,前额部疼痛相当于头重眩苦,食欲不振相当于食不知味。

我经常使用术附汤治疗感冒,症状多样,如头重、情绪差、目眩、眼涩、眼重、眼痛、愁苦面容、食欲不振等,总会出现其中的几种。但前额痛尚属第一次遇到。

将该证向初学者说明为小柴胡汤证而偏虚者,因为小柴胡汤证有头痛、目眩、食欲不振等症状。但术附汤证没有胸胁苦满。其机理是暖肌、补中、益精气在起作用。

患者服药一日即解热,前额痛、咳嗽等均消失,但出现腿部抽搐样症状。这是腓肠肌痉挛所致,与其等待恢复何如给予芍药甘草汤治疗呢,于是芍药甘草汤顿服即愈。

芍药甘草汤:芍药 甘草各2.0g,一次剂量。

如《伤寒论》太阳病上篇云:“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第十一例  白虎加桂枝汤

8岁,2月2日初诊。昨日发热,体温超过38.0℃,有头痛,但无恶寒、咳嗽等症状,并诉呕吐、腹痛。胸部听诊无变化。右胁下支结,脉寸略浮,紧张度中等,尺亦略浮,紧张度甚强。

将发热、头痛作为表热桂枝证,将胁下支结、呕吐、腹痛作为少阳柴胡证,便投予柴胡桂枝汤的三分之二剂量。

翌日热未解,注意到下口唇红赤干燥而有光泽,便投予白虎加桂枝汤的三分之二剂量,遂热退而痊愈。

白虎加桂枝汤三分之二量:知母4.0g,甘草1.5g,石膏10.0g,糙米14.0g,桂枝2.0g,为一日剂量。

这种场合的下口唇红赤可认为由阳明之热而致,当泄之,非承气而当白虎,无口渴则非白虎加人参,有头痛故加桂枝。

《金匮要略》云:“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第十二例  厚朴七物汤

7岁男孩,1月23日初诊。数日前患流感,在某处就医经治疗一度热退,但今日又出现发热,体温为38.7℃,诉头痛。下口唇红赤干燥,腹满。脉紧张度,寸部中等,尺部强。将头痛作为表热桂枝证,将尺紧、腹满、下口唇红赤作为阳明之热的承气证,投予厚朴七物汤的二分之一剂量,幸而服药一日而热退。

厚朴七物汤二分之一剂量: 厚朴2.5g,甘草 大黄 大枣各1.0g,  枳实1.2g,桂枝0.5g,生姜1.5g,为一日剂量。

正庆幸有效之际,至27日,再度发热。此次脉沉,无头痛等症状。依据《伤寒论》少阴病篇所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给予四逆汤的二分之一剂量,服药一日量便彻底退热,痊愈。

四逆汤二分之一剂量: 甘草2.0g,干姜0.75g,白川附子0.5g,  为一日剂量,分二次服用。

该病例的情况可以考虑以厚朴七物汤解热,因过于寒凉而致陷于内里吧。

第十三例  四逆汤

25岁女性,1月15日初诊。发热,体温为38.8℃,诉头痛、恶寒,无其他症状。脉搏80次/分,脉浮,贫血体质,颜面不红,发热感亦轻微。

《伤寒论》阳明病篇所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据此,给予四逆汤一日量,遂热退痊愈。

该病人的情况,与体温相比较,脉搏数相对少,故判断为脉迟。在适宜四逆汤的感冒场合,脉象最多见沉或迟。或用于初发时,或作为救逆之法。

第十四例  真武汤

9岁女孩,2月10日初诊。发热,体温为39.0℃,诉头痛,轻微咳嗽,恶心,无腹痛,下腹部轻微膨满且有压痛。有右侧胸胁苦满。脉沉,寸略弱,迟细,紧张度一般。且下口唇红赤。

判断为小柴胡汤证,给予小柴胡汤的二分之一剂量,但热未解。

12日,软便,发热,体温为38.0℃,脉变为沉弱,口唇红赤消失。此次改方给予真武汤的二分之一剂量,14日热退,痊愈。

考虑该病例最初应当发表或者使用黄芩汤。用小柴胡汤未能解热为失误,服药后热转为寒,实转为虚。在用小柴胡汤失败等时候,屡屡以真武汤救治。但有时在一些其他场合,例如肺结核等疾病,区别小柴胡汤和真武汤很困难。

第十五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

18岁女性,2月2日初诊。昨日开始发热,体温达到40.0℃,诉恶心,恶寒,头痛。无咳嗽,大便无异常,脉细数,口渴,舌略干燥,右胁下微结,腹主动脉搏动略亢进。

发热、头痛、恶寒为表证,用桂枝。恶心、胁下微结为里证,取柴胡。脉细数为虚而有热之候。无头汗而口渴腹部悸动。此时,诸症候如约而至,呈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证,给予该方一日量,诸症皆去。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6.0g,栝楼根4.0g,桂枝 黄芩 牡蛎各3.0g,甘草 干姜各2.0g。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或口不渴而口唇红赤干燥感觉者,或无头汗而吐涎沫者,或无自觉胁下微结但他觉右肋弓下缘轻微紧张者,或完全无腹部悸动者,相当的病例表现出多种类型。

第十六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

45岁男性,2月27日初诊。三天前开始发热,现体温为38.3℃,诉恶心,咳嗽,胸内苦闷。另有腰痛,下肢疲惫乏力,便秘,口渴,颜面、鼻、太阳穴处出汗等症状。脉寸关沉弱,尺细,紧张度一般。舌见薄白苔。左胁下紧张,可见轻微腹部悸动。

该病例症状与前例有所不同,但也是如约而至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给予该方服用,虽然患者抱怨药物“真难喝、真难喝”,但还是一日量而退热。

第十七例  白虎加人参汤

6岁男孩,2月28日初诊。从早上开始发热,体温为38.0℃,有恶寒,鼻塞,口渴,咽头发红,但不咳嗽,下口唇红赤略干燥,脉大。

以高热、下口唇、口渴、脉大为指征,使用白虎加人参汤的二分之一剂量,一日量而热解,痊愈。

白虎加人参汤二分之一剂量:知母3.0g,石膏8.0g,甘草1.0g,  糙米10.0g,种植人参1.5g,为一日剂量。

《金匮要略》暍病篇云:“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般认为白虎汤不应用于表不解者,但若表里共热者可用之。此次流感表里共热者多见,虚性体质也有表现出白虎承气证者,亦有表现为虚热症状者,诚属千变万化。

第十八例 调胃承气汤

16岁男性,2月3日夜初诊。从今天早上开始发热,体温为39.5℃,头痛,恶寒,咽头红赤,不咳嗽,舌可见极厚白苔,无胸胁苦满,下腹部略膨满但无压痛。下口唇红赤干燥,轻度便秘,脉甚大。

基于阳明病潮热之腹满、脉大、但热者为实的认识,给予调胃承气汤顿服。

翌日早上往诊,尚未大便,但热已解。脉象寸沉弱,尺沉,紧张度中等。其后未再发热亦未见其他症状而痊愈。

大黄用量相当多却未见预期的泻利,有些落寞感。

调胃承气汤:大黄4.0g,甘草2.0g,芒硝8.0g,为一次剂量。

第十九例 调胃承气汤

4岁男孩,2月13日初诊。从数日前开始发热,体温为38.0℃,曾一度下降,却又再发高热。头痛,腹鸣,便秘,下口唇红赤,脉甚大。从症状可确诊为阳明病,便给予调胃承气汤顿服,出现泻利二次,后热退,遂痊愈。

此例以外,还有小儿使用该方的病例。

调胃承气汤(改变剂量):大黄 芒硝 甘草各1.0g  以水五勺,煎煮取二勺,顿服。

第二十例 柴胡清肝散

8岁男孩,4月6日初诊。发热,体温为41.1℃,轻微头痛。下口唇红赤,口渴。腹部膨满,但无抵抗与压痛。脉尺沉紧。患儿一直闭口不愿意服药。

给予抗生素注射剂以及西药内服,仍无解热的样子,四天过后的4月10日,发热,体温为39.0℃,下口唇红赤,无其他症状,脉寸浮尺略沉。

欲使用小柴胡汤,但考虑患儿未必能服用煎剂,想到柴胡清肝散等配伍柴胡、黄芩者会有一定效果,遂使用某药店所制柴胡清肝散的一日剂量2.0g,翌日果然奏效,连续四天39.0℃以上的发热于4月11日解退,体温恢复正常,继而痊愈。

将该方加甜味用于拒服汤药的小儿(包括该患儿的妹妹)几乎均奏效。

使用抗生素有时可以引起肝功能障碍,发生肝功能障碍时有可能使发热不降反而升高。这个时候则宜以柴胡黄芩去肝之热,对服用汤药有拒绝感的患者应该试用柴胡清肝散。

(完)

(译自《汉方医学大系》③治疗篇,收载入《龙野一雄论经方证治(呼吸系疾病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