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一方【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

《圣济总录》

[组成]

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半两(各15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

本方证是由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虚阳上浮,故口干不欲饮,面赤;阳虚失于温煦,故足冷;脉沉细弱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合用以治下元虚衰之本,共为君药。附子、肉桂助阳益火,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伍肉桂能接纳浮阳。五药合用,助君药滋阴温阳补肾,共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以治痰浊阻窍之标,又可交通心肾,是为佐药。生姜、大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下元得以补养,虚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名“地黄饮子”,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清利咽喉窍道,对痰阻窍道更为适合。

[使用注意]

喑痱而兼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禁用。

[方歌]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用治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脊髓炎等疾病属阴阳两虚者。

→→→→→→→→→→→→→→→→→→→

     脊髓痨

本病属中医“风痱”症。是由脊神经受到破坏引起,尚属难疾。印会河老中医介绍其父印秉忠老中医,在临床使用地黄饮子(原方不动)治愈了很多“风痱”患者,遂把这一经验传授于印老,并强调指出说:“你莫看河间地黄饮子这张杂乱无章之方,其又补阳又养阴,又治心,又治肝肾,可是它却能治疗'四肢不收’等怪病。”后印老与皮肤性病研究所同志合作研究治疗晚期梅毒脊髓痨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在协和医院、天津市医院看过不少病例,西医的同志还给病人做了应做的各种检查和前后对比,表明其有效率达80%以上,在1960年莫斯科皮肤科学年会上宣读了这篇既有实用价值又经过理论证实的论文,受到当时国际学术界的好评。

      美尼尔氏综合征

本病与脑晕、耳鸣、恶心、呕吐等进行性听力减退有关。中医还认为本病与肝肾两虚、清窍失聪有关,而地黄饮子有良好的滋补肝肾、开窍通络、豁痰醒脑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减治疗本病18例,治愈1l例,有效4例,无效3例。

     神经衰弱

本病是由精神过度紧张引起,以易疲劳、易激惹、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随着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工作强度的加剧,近年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据报道有人以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本病有良好效果。本方调和阴阳、心肾兼顾,具有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尤对头昏眼花、头重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全身酸痛、畏光易烦、心悸胸闷、食欲不振、手足发冷、早泄阳萎、月经不调等病症,经随证加减,耐心调理取效良好。

     甲亢

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多以精神兴奋、激动、食欲亢进、消瘦、多汗、心悸、甲状腺肿大、突眼、手震颤等症状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扰,肾阳虚衰,痰浊上凝有关。根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减治疗本病,可使怕热、多汗、心悸、手颤等症状迅速得以改善缓解。经治18例,有效率达90%,最少服药30剂,最多90剂。

     慢性肾炎

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的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本方有温阳益肾,通阳化气,行水消肿之效,研究表明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报道本方对水肿腰以下甚、身寒肢冷、尿少、腰膝酸软、舌尖红少苔、脉沉细无力而阴阳两虚者,随证加减多获效,水肿甚有蛋白尿加黄芪、防己、白术,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女贞子、金樱子等。每日1剂。1月1疗程。

     不孕症

引起不孕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与女子的天癸、中任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肝郁、血虚、痰湿、肾虚、胞寒、血瘀等原因有关。而地黄饮子对上述原因引起的不孕症皆有所益。地黄饮子兼涉阴阳气血两端,既可温补肾阳,又可滋补肾阴,调血益精,暖宫祛寒,助孕安胎,笔者喜用本方加淫羊藿、仙茅,每曰l剂,1月1疗程,如果能对症,多数人3个疗程即见效。

========== END ==========

(0)

相关推荐

  • 名老中医施杞的二、地黄饮子加减方:介绍

    生地12g 熟地12g 山萸肉12g 巴戟天12g 石斛12克,灸黄芪30g 当归12g 桂枝9g 制附子9g 天冬.麦冬(各)9克,五味子9g 远志9克,石菖蒲30克,炙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 ...

  • 中医内科学——中风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阴阳解析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阴阳解析 中风肝肾亏虚证候: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剂: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左归丸:& ...

  • 方剂歌訣 |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附桂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组成及用法 组成:熟地18g 山茱萸9g 巴戟天9g 肉苁蓉9g:            附子6g  肉桂6g 麦冬6g 五味子6g  ...

  • 地黄饮子标准配方组成地黄饮子的功效与作用

    地黄饮子出自<圣济总录>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的功效.主要用法为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15克,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性性温和和服.现代用法:加姜枣煎 ...

  • 中药方剂——地黄饮子

    养生之道网导读:地黄饮子.地黄饮子,中医方剂名,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那么地黄饮子由哪些药物组成?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地黄饮子吧. [方剂名]地黄饮子 [别名]生地黄饮子(<世医 ...

  • 方和谦中风痱证,地黄饮子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熟地黄12g,炒山药10g,山茱萸10g,泽泻6g,茯苓10g,石斛10g,枸杞子10g,麦冬10g,石菖蒲6g,远志6g肉苁蓉10g,大枣4枚,桑寄生12g,川续断10g [作用与功效] ...

  • 每日学一方【三物黄芩汤】

    2020-05-26 07:05 三物黄芩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用法] 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 ...

  • 每日学一方【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 ...

  • 每日学一方【鸡鸣散】

    鸡鸣散 <朱氏集验方>卷一 [组成] 槟榔7枚.陈皮.木瓜各30克.吴茱萸6克.桔梗15克.生姜(和皮)15克.紫苏茎叶9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750毫升,慢火煎至 ...

  • 每日学一方【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 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0g) ,细辛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薄荷不见火八两(2 ...

  • 每日学一方【桔梗元参汤】

     桔梗元参汤 <四圣心源>卷八 [药物组成] 成分为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方解] 桔梗宜上焦肺气 ...

  • 每日学一方【苇茎汤】

    苇茎汤 <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汤,中药方剂,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主治肺痈.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肌肤甲错,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数.现用于肺脓疡.肺炎: ...

  • 每日学一方【一贯煎】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用量]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 ...

  • 每日学一方【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适应症: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 ...

  • 每日学一方【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降气汤能 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